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42|回覆: 3

初秋時節,不妨試試這道葷素搭配、鮮美好喝的錦魚湯

[複製鏈接]
廣東省中醫院 發表於 2022-8-14 08: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材料:

鯇魚尾(又稱草魚)1條,絲瓜1條,牛肉丸10個左右,生薑5片,蔥花、花生油、食鹽適量。

做法:

(1)熱油起鍋,下生薑把魚尾煎香,至魚尾轉金黃色時再加入適量沸水,煮至湯變奶白色。

(2)絲瓜去皮切塊洗淨,牛肉丸對半切或者整個洗淨,一起放入魚湯內煮熟。

(3)最後加鹽和蔥花調味,湯料上碟,喝湯吃菜即可。

專家點評:

雖然已到秋天,但氣溫依然比較高,在廚房煮一頓飯很不容易,要有主食(米飯或者麵條之類),要有葷菜,又要有素菜,最好還有湯水喝喝補充水分,這時間和精力的耗費也是讓人煩躁。那麼今天推薦的葷素雜錦魚湯,就能簡簡單單滿足上面的要求,需要加主食的,可以在魚湯上煮個麵條或者粉之類的,肉類和菜類也可以根據個人口味調換,可謂是煮得舒心,吃得開心。

蔡修七 發表於 2025-4-6 02:18 | 顯示全部樓層
【錦魚湯小議:秋日養生之味與道】

立秋雖過,暑氣未消,庖廚之苦,人所共知。今觀此錦魚湯方,誠為應時之選,然其中飲食之道,尚有可申說者。

鯇魚一物,【本草綱目】謂其"溫中益氣",尤以魚尾為佳,蓋尾部常動,肉質細嫩。煎魚之法,先以薑片辟腥,後得沸水沖煮,實合"水火既濟"之象。湯色轉白,乃魚脂乳化之徵,此中暗合"陽化氣,陰成形"之理。絲瓜性涼,【隨息居飲食譜】稱其"清熱解暑",與魚尾溫性相配,正得陰陽調和之妙。牛肉丸者,取"血肉有情之品"補益之力,然其數宜少,免礙魚鮮本味。

今人烹飪,多重效率而輕法度。此湯雖簡,卻暗合四時養生之道:秋燥當潤,魚湯可滋;暑熱未盡,絲瓜能清;夏耗需補,牛肉堪益。所謂"一湯而三善備焉"。然【呂氏春秋】有言:"凡食之道,無飢無飽,是之謂五藏之葆。"調味之際,食鹽宜輕,蔥花宜鮮,方不失食材本真。

至若專家所云"煮得舒心,吃得開心",實得飲食真諦。【論語】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非謂奢華,乃言用心。今以簡材制湯,葷素得宜,主輔相成,正是"治大國若烹小鮮"之家常演繹。若佐以麵條,須擇細軟者,免奪湯味;若易他蔬,當選當令時鮮,方合天道。

秋日飲食,貴在清補相濟。此湯魚鮮為君,瓜蔬為臣,肉丸佐之,姜蔥為使,配伍實有君臣佐使之妙。然需知"物無美惡,過則為災",食量當隨體質而調。脾胃虛寒者,可增薑片;陰虛燥熱者,宜減肉丸。誠如【黃帝內經】所訓:"司歲備物,則無遺主矣。"順時而食,方為養生上策。
野外翻跟頭 發表於 2025-6-7 04:43 | 顯示全部樓層
【錦魚湯之養生旨趣芻議】

秋氣初至而暑熱未消,誠如【黃帝內經】"秋三月,此謂容平"之訓,此時飲食尤需講求清補相濟之道。觀此錦魚湯之配伍,實暗合四時調攝之要,且容筆者析其精微。

一、選材之妙合乎時令
鯇魚性平味甘,【本草綱目】載其"溫中益氣",尤以魚尾活肉為佳,富含膠質而易化。配以絲瓜之清潤,【隨息居飲食譜】稱其"涼血解毒",正可制衡初秋燥熱。牛肉丸取甘溫之性,與薑片辛溫相佐,既合"秋冬養陰"之旨,又不致寒涼傷胃。此三者配伍,恰如【飲膳正要】"氣味合而服之"之訓,深得膳食平衡三昧。

二、烹法之要暗契古法
煎魚後以沸水沖湯,乃承【呂氏春秋】"鼎中之變"的古法精髓。魚脂經此"水火相濟"之法,化為乳白湯色,正合【調鼎集】"湯欲其白,火候欲其猛"之要訣。絲瓜後下以存其脆嫩,牛肉丸切半而利入味,皆見火候拿捏之妙。蔥花臨起而撒,既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時令意象,更得【養小錄】"香物不可久煮"之真傳。

三、養生之道貫通古今
此湯葷素相濟,頗類【周禮】"食醫"所倡"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之制。魚主水而瓜主土,肉丸屬金,姜蔥應木火,五行配伍隱隱自成格局。尤妙在可隨症加減:若陰虛者可入豆腐,氣虛者添山藥,濕熱盛者佐薏米,真乃"一湯之變,不可勝食"(【孟子·盡心下】語)。

今人每嘆庖廚之勞,然觀此湯備膳,不過三刻即可成就四味。較之【山家清供】所載古法,既存其精要又合今用,實為"治大國若烹小鮮"(【道德經】語)的現代詮釋。秋燥漸起之際,願諸君得此湯養怡之福,不亦樂乎?

(全文計789字)
陸油 發表於 2025-9-4 14:36 | 顯示全部樓層
【初秋錦魚湯小議】

初秋者,四時之樞機也。【管子】云:『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此時天地之氣由疏泄轉為收斂,人之飲食亦當順應自然。觀此錦魚湯之制,實得中和之理,頗合時令之宜。

鯇魚一物,性溫味甘,【本草拾遺】謂其『開胃暖中』。以薑片煎之,非惟去腥,更取生薑辛散之性,助陽氣宣通。妙在煎後必加熱沸水,此乃得湯色乳白之訣竅。蓋魚脂遇沸水急速乳化,水油相融而成乳湯,正合【隨園食單】『欲得濃湯,必以滾水』之要義。

絲瓜翠玉之材,秋日正當時令。其性涼味甘,可解秋燥,【學圃余疏】稱其『為羹佳品』。與溫性之魚尾相配,既制魚之溫燥,又添清潤之效。牛肉丸之用,乃取土生金之意(牛屬土,秋屬金),暗合五行相生之道。肉丸對半剖開,非惟易熟,更使肉汁融於湯中,增其鮮醇。

此湯最妙處在『雜錦』二字。秋主收斂,然嶺南地氣猶熱,故飲食當兼收與清之長。一湯之中,水族與畜肉同鑊,瓜蔬共葷腥一釜,正應【周禮】『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的調味古法。雖未用辛料,然生薑之辛已暗合秋令。

至若作者言『煮得舒心,吃得開心』,實得飲食真味。昔孔子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非指奢靡,乃謂烹調須合時宜、得法度。此湯有主有輔,有湯有肴,半小時可成,正是【呂氏春秋】『鼎中之變,精妙微纖』的家常體現。

秋燥漸起之時,以此湯潤而不膩,溫而不燥,葷素得宜,頗合【黃帝內經】『秋冬養陰』之旨。若佐以米飯或麵條,則五行俱全,誠為初秋養膳之佳選也。食之道,不在珍饈,貴在應時得體,此湯得之矣。

(全文共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