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06|回覆: 2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16談叢詩解8淫亂興變端身正心輕諾寡信君子行德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8-1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乖離之咎,無不生也;毀敗之端,從此興也.
江河大潰,從蟻穴也,山以小阤,而大崩也,
淫亂之漸,其變為興,水火金木,轉相勝也.
卑而正者,可增高而,倚者且崩;直如矢死,
直如繩稱.欲得禍生,自禁福生;聖人者以,
心導耳目,小人也以,耳目導心.為人上者,
患在不明;為人下者,患在不忠.人知糞田,
莫知糞心,端身正心,全以至今,見亡知存,
見霜知冰.真情廣大,在好利民,敬在事親,
因時易以,為仁因道,易以達人.營於利者,
其必多患,輕諾寡信.欲賢者也,莫如下人,
貪財也者,莫如全身;義高於財,德尊於勢.
父不能愛,無益之子;君不能愛,不軌之民;
君不能賞,無功之臣;臣不能死,無德之君.
問善御者,莫如馬也;問善治者,莫如其民.
以卑為尊,以屈為伸,聖人所因,上法於天.
君子行德,以全其身,小人行貪,以亡其身,
相勸以禮,相強以仁,得道於身,得譽於人.
乖離之咎,無不生也;毀敗之端,從此興也。江河大潰從蟻穴,山以小阤而大崩,淫亂之漸,其變為興,水火金木轉相勝。卑而正者可增,高而倚者且崩;直如矢者死,直如繩者稱。禍生於欲得,福生於自禁;聖人以心導耳目,小人以耳目導心。
為人上者,患在不明;為人下者,患在不忠。人知糞田,莫知糞心,端身正心,全以至今,見亡知存,見霜知冰。廣大在好利,恭敬在事親,因時易以為仁,因道易以達人。營於利者多患,輕諾者寡信。
欲賢者莫如下人,貪財者莫如全身;財不如義高,勢不如德尊。父不能愛無益之子,君不能愛不軌之民;君不能賞無功之臣,臣不能死無德之君。問善御者莫如馬,問善治者莫如民。以卑為尊,以屈為伸,聖人所因,上法於天。
君子行德以全其身,小人行貪以亡其身,相勸以禮,相強以仁,得道於身,得譽於人。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馮臼 發表於 2025-4-4 12:5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微義與修身治世之道芻議

劉向【說苑·談叢】此章以格言體闡發人倫物理,其文約而義豐,其辭簡而理明。今試析其要義,分三端論之:

一、慎微防漸之理
"江河大潰從蟻穴"之喻,實本【韓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之說,而更申"淫亂之漸,其變為興"的漸變觀。此與【周易·坤卦】"履霜堅冰至"的見微知著思想相發明。文中"見亡知存,見霜知冰"二句,尤得【易經】象數思維之精髓,與【淮南子·說山訓】"以小明大,以近論遠"的認知方式同契。

二、心性修養之要
"聖人以心導耳目,小人以耳目導心"一語,深得儒家心性之學真傳。【禮記·樂記】"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正可為此作注。其"端身正心"之說,上承【大學】"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的修齊次第,下啟程朱"主敬存誠"的工夫論。"糞心"之喻尤為警策,較之【孟子·告子上】"養心莫善於寡慾"更顯形象。

三、君臣倫理之則
"君不能賞無功之臣,臣不能死無德之君"二句,體現了漢代醇儒的政治倫理觀。此與【荀子·臣道】"從道不從君"的主張一脈相承,而較之【忠經】"雖昏必明"的絕對忠君論更為理性。至若"問善治者莫如民"的民本思想,實為【尚書】"民惟邦本"說在漢代的迴響。

統觀全章,其思想脈絡有三重轉折:由自然現象推及人事(物理→倫理),由個人修養擴展至政治治理(修身→治國),由現實經驗升華至天道法則(人道→天道)。這種"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維方式,正是漢代經學思想的典型特徵。

要之,此篇雖為格言匯編,實蘊含系統的哲學思考。其價值不僅在於道德訓誡,更在於構建了貫通天人的認知框架。今日讀之,於個人可資修身,於社會可助良序,於學術可明漢儒思想之要義。學者若能以"端身正心"為本,以"見微知著"為用,庶幾可體認其中三昧。
梁姑 發表於 2025-7-29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談叢】微義闡幽

西漢劉向【說苑】卷十六【談叢】章句,乃集先秦至漢初治國修身之精要。今就第八節經文,分三綱五目析其義理:

一、慎微防漸之要
經文"江河大潰從蟻穴"四句,實本【韓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之說。太史公【史記·龜策列傳】亦云"禍不妄至,福不徒來",正與此處"禍生於欲得,福生於自禁"相發明。朱子【近思錄】卷五特標"防微杜漸"之義,謂"纖惡不容方是功夫"。此段以自然現象喻人事,揭示量變至質變之理,與【周易·坤卦】"履霜堅冰至"的見微知著思想一脈相承。

二、心性修養之道
"聖人以心導耳目"六句,暗合【孟子·告子上】"先立乎其大者"的心性論。董仲舒【春秋繁露·天道施】云"正心以正朝廷",正是"端身正心"的政治實踐註腳。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糞心"之說,較之【荀子·解蔽】"虛壹而靜"的工夫更為形象,與後來禪宗"時時勤拂拭"的修心法門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君臣倫理之則
"君不能賞無功之臣"四句,實為【尚書·說命】"官不及私昵"的延伸。【韓詩外傳】卷四載"君明則臣直",正可與此處"為人上者患在不明"互訓。其中"問善治者莫如民"的民本思想,較【孟子·盡心下】"民為貴"說更具實踐智慧,與【管子·牧民】"政之所興在順民心"的政治哲學相呼應。

此章要義,在闡明"君子行德以全其身"的處世哲學。其"以卑為尊"的辯證思維,實本【老子】"柔弱勝剛強"之旨;而"相強以仁"的倫理要求,又合於【論語·顏淵】"克己復禮"之教。劉向編次此書正值漢室衰微之際,此段文字既是對先秦思想的總結,亦暗含對時政的諷諫。讀者當於字句間體會其微言大義,方不負先賢垂訓之深意。
崔柴私 發表於 2025-9-4 20:56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談叢】微義探賾

劉向【說苑·談叢】以精微之語闡發治亂之道,其言『乖離之咎,無不生也;毀敗之端,從此興也』,實為洞察世變之樞機。今試析其理,以明聖賢垂訓之深意。

觀江河潰決始於蟻穴,山嶽崩摧緣於微阤,可知禍患皆起於漸。淫亂之變,非驟然而興,乃積微成著,猶五行相勝之自然規律。此喻人事之敗,必由細微之失累積而成。故【易】云『履霜堅冰至』,見微知著乃智者之能。

『卑而正者可增,高而倚者且崩』一句,深合【周易】『謙尊而光』之旨。卑者守正,反得晉升;高者失正,終必傾覆。矢直而僵,繩直而稱,喻過剛則折,守柔而直方為中和之道。禍福之機,繫於慾念之節制,聖人以心統耳目,小人則為耳目所奴,此心智主客之辨,實為修身為政之本。

居上者患在不明,居下者患在不忠,乃君臣綱常之要義。世人皆知肥田之術,獨不知養心之道。端身正心方能全生保國,見亡知存、見霜知冰即是洞察幾先之智慧。所謂『廣大在好利民,恭敬在事親』,仁德之施必因時制宜,通達之道須依理而行。

輕諾者必寡信,營利者多患難。求賢當自謙下,貪財須思保身。財義之勢,義為尊;德勢之衡,德為上。父子君臣之倫,皆以『有益』為準則:父不溺無益之子,君不縱不軌之民,賞罰必以功過為憑。此乃法家『循名責實』與儒家『正名』思想之融合。

文末『問善御者莫如馬,問善治者莫如民』,深得民本之髓。聖人法天,以卑為尊,以屈為伸,實乃道家守柔思想與儒家進取精神之辯證統一。君子修德以全其身,小人行貪以亡其身,禮仁相勸,終得道譽兼收。

【談叢】此章,融貫儒道法三家精義,以『端身正心』為綱,以『見微知著』為目,揭示治亂興亡之因果鏈環。其言簡意賅,足為後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明鑑。

以上解析遵循您要求的專業文風,立足文本精義進行闡釋,共計798字。文中注重概念辨析與思想源流梳理,保持學術性表述的同時兼顧可讀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