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59|回覆: 2

[道學研究] 劉向【說苑】卷13權謀詩解9害在吳國莊王取陳國將亡者不知其過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7-18 17: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說苑卷13權謀詩解9害在吳國莊王取陳國將亡者不知其過
題文詩:
晉人已勝,氏歸,繕甲砥兵.楚王恐召,
梁公弘曰:晉人已勝,智氏歸而,繕甲兵其,
以我為事?曰不患,害其在吳,吳君恤民,
而同其勞,使其民重,上之令而,人輕其死,
以從上使,如虜之戰,臣登山以,望見其用,
百姓之信,必勿已乎?備之若何?不聽明年,
闔廬襲郢.楚莊王也,昔欲伐陳,使人視之.
使者曰陳,不可伐也.莊王.使者對曰:
其城郭高,溝壑,蓄積多,其國寧也.
王曰可伐,夫陳小國,而蓄積多,蓄積多其,
則賦斂重,賦斂重則,民怨上矣;城郭高且,
溝壑深則,民力.興兵伐之,遂取陳國.
石益謂曰:吳將亡矣!子知之乎?孫伯:
晚矣子之,知之也吾,何為不知?石益曰然,
何不以諫?孫伯曰昔,桀罪諫者,紂焚聖人,
剖王子,比干之心;袁氏之婦,絡而失紀,
其妾告之,棄之;國之將亡,者豈斯人,
知其過哉?良言苦口,賢臣難遇,去賢必亡.
【原文】
晉人已勝智氏,歸而繕甲砥兵。楚王恐,召梁公弘曰:『晉人已勝智氏矣。歸而繕甲兵,其以我為事乎?』梁公曰:『不患,害其在吳乎?夫吳君恤民而同其勞,使其民重上之令,而人輕其死以從上,使如虜之戰,臣登山以望之,見其用百姓之信,必也勿已乎?其備之若何?』不聽,明年,闔廬襲郢。
【譯文】害在吳國

晉國人打敗智伯以後,班師回朝。回去後他們修治武器,整頓軍備。楚王感到驚恐,召見梁公弘說:『晉人已經打敗智氏,回去又整治軍備,是否在打我們的主意呢?』梁公說:『不要擔心,禍害恐怕會來自吳國吧?吳國國君體恤百姓,並和他們同甘共苦。使人民尊重長官的命令,人民不惜犧牲生命來服從上級,使他們好像奴隸一般地上戰場。我曾經爬到山_上觀望他們,看見他們的國家獲得百姓的信賴,長此以往,其野心必然不會中止的,我們要防備他們,君上以為如何?』

楚王不聽,隔了一年,吳王闔閭率兵攻擊郢都。
【原文】
  楚莊王欲伐陳,使人視之。使者曰:『陳不可伐也。』莊王曰:『何故?』對曰:『其城郭高,溝壑深,蓄積多,其國寧也。』王曰:『陳可伐也。夫陳,小國也,而蓄積多,蓄積多則賦斂重,賦斂重則民怨上矣。城郭高,溝壑深,則民力罷矣。』興兵伐之,遂取陳。
【注釋】
楚莊王想攻打陳國,派人去偵察。偵察的人說:『陳國不能攻打。』莊王說:『為什麼?』回答說:『城牆十分高,溝很深,儲備非常充足。』莊王說:『陳國可以攻打。那陳國,是一個小國,但儲備多,賦稅嚴重,國民就埋怨的上面。城牆高,溝深,那是百姓的力氣就疲憊不堪。起兵攻打它,能奪取陳國。』莊王聽了,後來奪取了陳國。【原文】
  石益謂孫伯曰:『吳將亡矣!吾子亦知之乎?』孫伯曰:『晚矣,子之知之也。吾何為不知?』石益曰:『然則子何不以諫?』孫伯曰:『昔桀罪諫者,紂焚聖人,剖王子比干之心。袁氏之婦,絡而失其紀,其妾告之,怒棄之。夫亡者,豈斯人知其過哉?』
【譯文】亡者不知其過

石益告訴孫伯說:『吳國快要滅亡了。你知道嗎?』孫伯說:『太遲了,你現在才知道,我怎麼會不知道呢?』石益說:『那你怎麼不勸諫呢?』孫伯說:『從 前夏桀加罪於勸諫他的人。紂王焚燒聖人,剖出王子比干的心。袁氏的太太繅絲時失了頭緒,小妾告訴她,竟被她趕走了。一個將要滅亡的人怎麼會知道他的過錯呢?』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6 08:3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清風 發表於 2025-4-7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權謀篇治國之道蠡測

劉向【說苑·權謀】所載二則史事,雖相隔百年,然其理一也。梁公弘諫楚王與楚莊王伐陳之事,皆揭示"國之將亡,必有妖孽"的深刻道理。今試析其要義:

一、內政失和則外患生
楚莊王伐陳之謀,實為明君察微之典範。使者見陳國"城郭高,溝壑深,蓄積多",以為不可伐。而莊王獨具慧眼,洞察"蓄積多則賦斂重,賦斂重則民怨上"的治理邏輯。此正合【管子】"倉廩實而知禮節"之反論——當府庫充盈建立在盤剝百姓之上時,表面繁榮實為亡國之兆。莊王深諳"民為邦本"之道,故能一舉克陳。

二、上下離心則國勢危
梁公弘論吳國"恤民而同其勞"之狀,實指闔廬踐行【孟子】"與民偕樂"之政。吳民"輕其死以從上",恰如【孫子兵法】"上下同欲者勝"的寫照。反觀楚王不聽諫言,終致郢都之陷,印證【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的警示。二者對比,可見民心向背實為興衰關鍵。

三、拒諫飾非則禍必至
石益與孫伯之對答,尤發人深省。孫伯言"桀罪諫者,紂焚聖人",直指拒諫亡國的歷史規律。【周易】有雲"亢龍有悔",當統治者堵塞言路之時,即如【呂氏春秋】所言"川壅而潰,傷人必多"。袁氏棄妾喻諫臣,更見"良藥苦口"之真諦。

四、歷史鏡鑒與當代啟示
觀今宜鑑古,此二則史事對現代治理尤具啟示:
其一,民生疾苦實為治亂晴雨表。陳國重斂民力而亡,恰如【大學】所言"財聚則民散"。
其二,防患未然方為治國上策。楚王忽視吳國威脅,終嘗苦果,印證【中庸】"凡事豫則立"之理。
其三,開放言路乃長治久安之道。孫伯之嘆,正是對【諫太宗十思疏】"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的提前註腳。

結語:
【說苑】此篇揭示的治國智慧,跨越時空而歷久彌新。無論是梁公弘的深謀遠慮,還是楚莊王的明察秋毫,均彰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永恆真理。石益所謂"國之將亡者豈斯人知其過哉",實為警世恆言。讀史至此,當深思【貞觀政要】"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之訓,於治國理政中慎之戒之。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