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57|回复: 2

[道学研究] 刘向《说苑》卷13权谋诗解9害在吴国庄王取陈国将亡者不知其过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7-18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向说苑卷13权谋诗解9害在吴国庄王取陈国将亡者不知其过
题文诗:
晋人已胜,氏归,缮甲砥兵.楚王恐召,
梁公弘曰:晋人已胜,智氏归而,缮甲兵其,
以我为事?曰不患,害其在吴,吴君恤民,
而同其劳,使其民重,上之令而,人轻其死,
以从上使,如虏之战,臣登山以,望见其用,
百姓之信,必勿已乎?备之若何?不听明年,
阖庐袭郢.楚庄王也,昔欲伐陈,使人视之.
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使者对曰:
其城郭高,沟壑,蓄积多,其国宁也.
王曰可伐,夫陈小国,而蓄积多,蓄积多其,
则赋敛重,赋敛重则,民怨上矣;城郭高且,
沟壑深则,民力.兴兵伐之,遂取陈国.
石益谓曰:吴将亡矣!子知之乎?孙伯:
晚矣子之,知之也吾,何为不知?石益曰然,
何不以谏?孙伯曰昔,桀罪谏者,纣焚圣人,
剖王子,比干之心;袁氏之妇,络而失纪,
其妾告之,弃之;国之将亡,者岂斯人,
知其过哉?良言苦口,贤臣难遇,去贤必亡.
《原文》
晋人已胜智氏,归而缮甲砥兵。楚王恐,召梁公弘曰:“晋人已胜智氏矣。归而缮甲兵,其以我为事乎?”梁公曰:“不患,害其在吴乎?夫吴君恤民而同其劳,使其民重上之令,而人轻其死以从上,使如虏之战,臣登山以望之,见其用百姓之信,必也勿已乎?其备之若何?”不听,明年,阖庐袭郢。
【译文】害在吴国

晋国人打败智伯以后,班师回朝。回去后他们修治武器,整顿军备。楚王感到惊恐,召见梁公弘说:“晋人已经打败智氏,回去又整治军备,是否在打我们的主意呢?”梁公说:“不要担心,祸害恐怕会来自吴国吧?吴国国君体恤百姓,并和他们同甘共苦。使人民尊重长官的命令,人民不惜牺牲生命来服从上级,使他们好像奴隶一般地上战场。我曾经爬到山_上观望他们,看见他们的国家获得百姓的信赖,长此以往,其野心必然不会中止的,我们要防备他们,君上以为如何?”

楚王不听,隔了一年,吴王阖闾率兵攻击郢都。
《原文》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壑深,蓄积多,其国宁也。”王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蓄积多则赋敛重,赋敛重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壑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遂取陈。
【注释】
楚庄王想攻打陈国,派人去侦察。侦察的人说:“陈国不能攻打。”庄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城墙十分高,沟很深,储备非常充足。”庄王说:“陈国可以攻打。那陈国,是一个小国,但储备多,赋税严重,国民就埋怨的上面。城墙高,沟深,那是百姓的力气就疲惫不堪。起兵攻打它,能夺取陈国。”庄王听了,后来夺取了陈国。《原文》
  石益谓孙伯曰:“吴将亡矣!吾子亦知之乎?”孙伯曰:“晚矣,子之知之也。吾何为不知?”石益曰:“然则子何不以谏?”孙伯曰:“昔桀罪谏者,纣焚圣人,剖王子比干之心。袁氏之妇,络而失其纪,其妾告之,怒弃之。夫亡者,岂斯人知其过哉?”
【译文】亡者不知其过

石益告诉孙伯说:“吴国快要灭亡了。你知道吗?”孙伯说:“太迟了,你现在才知道,我怎么会不知道呢?”石益说:“那你怎么不劝谏呢?”孙伯说:“从 前夏桀加罪于劝谏他的人。纣王焚烧圣人,剖出王子比干的心。袁氏的太太缫丝时失了头绪,小妾告诉她,竟被她赶走了。一个将要灭亡的人怎么会知道他的过错呢?”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25-4-6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清风 发表于 2025-4-7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权谋篇治国之道蠡测

刘向《说苑·权谋》所载二则史事,虽相隔百年,然其理一也。梁公弘谏楚王与楚庄王伐陈之事,皆揭示"国之将亡,必有妖孽"的深刻道理。今试析其要义:

一、内政失和则外患生
楚庄王伐陈之谋,实为明君察微之典范。使者见陈国"城郭高,沟壑深,蓄积多",以为不可伐。而庄王独具慧眼,洞察"蓄积多则赋敛重,赋敛重则民怨上"的治理逻辑。此正合《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之反论——当府库充盈建立在盘剥百姓之上时,表面繁荣实为亡国之兆。庄王深谙"民为邦本"之道,故能一举克陈。

二、上下离心则国势危
梁公弘论吴国"恤民而同其劳"之状,实指阖庐践行《孟子》"与民偕乐"之政。吴民"轻其死以从上",恰如《孙子兵法》"上下同欲者胜"的写照。反观楚王不听谏言,终致郢都之陷,印证《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的警示。二者对比,可见民心向背实为兴衰关键。

三、拒谏饰非则祸必至
石益与孙伯之对答,尤发人深省。孙伯言"桀罪谏者,纣焚圣人",直指拒谏亡国的历史规律。《周易》有云"亢龙有悔",当统治者堵塞言路之时,即如《吕氏春秋》所言"川壅而溃,伤人必多"。袁氏弃妾喻谏臣,更见"良药苦口"之真谛。

四、历史镜鉴与当代启示
观今宜鉴古,此二则史事对现代治理尤具启示:
其一,民生疾苦实为治乱晴雨表。陈国重敛民力而亡,恰如《大学》所言"财聚则民散"。
其二,防患未然方为治国上策。楚王忽视吴国威胁,终尝苦果,印证《中庸》"凡事豫则立"之理。
其三,开放言路乃长治久安之道。孙伯之叹,正是对《谏太宗十思疏》"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的提前注脚。

结语:
《说苑》此篇揭示的治国智慧,跨越时空而历久弥新。无论是梁公弘的深谋远虑,还是楚庄王的明察秋毫,均彰显"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永恒真理。石益所谓"国之将亡者岂斯人知其过哉",实为警世恒言。读史至此,当深思《贞观政要》"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之训,于治国理政中慎之戒之。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