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53|回覆: 0

[中國正能量] 江淮論弊:此情此景,讓人垂淚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7-16 14:1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人民銀行下達了支持跨境貿易用人民幣結算的文件,值得中國人高興。中國對外貿易用人民幣結算、而不再用美元等其他外匯結算,這就是收回了人民幣結算權、支付權,是收復貨幣主權的重大進步。

2020年4月1日是愚人節。中國從那天起,宣佈開放金融。在那天之前,爭取人民幣結算權、支付權計價權,有重大意義。此後,意義就大打折扣了。

因為,2020年4月,不知道按照什麼條約,也不知道從什麼角度考慮,中國在搞完金融市場化的一系列法律準備之後,居然完全開放了金融市場,給人的感覺,搞金融市場化是為了金融開放做準備。

金融市場化,即是金融去主權化、去政權化,不再把金融作為主權的關鍵組成部分,也不把金融作為政權的組成部分,而是作為單純的經濟活動,出讓給了外資、買辦資本和來路不明的各種資本,比如來自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的資本。更重要的地,取消了在華外資金融機構的業務範圍限制,外資金融機構可以隨便進行投資、存儲、借貸、支付、結算、保險、再保險等業務...

和中國主權金融機構一樣,開展各種業務。

甚至,中國自己的主權金融機構的業務,還要受到一定限制:不能給中國國有企業『輸送利益』!所謂內外資一視同仁,其實是給外資鬆綁,卻對中國主權金融進行限制。

這種情況下,中國金融——應該稱為中國金融市場——就喪失了一切主權特徵。

關於貨幣和金融的關係,我認為,金融,就是對貨幣發行權的扭曲,體現在以下方面:

  • 一、是篡奪,原本由中國政權控制、由中國主權金融機構執行的貨幣發行權,因為引進外資 、開放金融等政策,無形中出讓給了外資和各種私有資本。
  • 二、是貨幣發行數量的扭曲,即外資金融機構可以通過槓桿隨意發生貨幣,自由決定貨幣發行數量。
  • 三、是扭曲貨幣發行對象和領域,當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的業務獨大時,外資,在中國市場開放政策的支持、配合下,可以隨便決定貨幣發行對象、領域,即把貨幣發行給外資企業,不發行給中國企業;發行到中國開放的重要經濟領域,併購這些領域的企業、控制相關行業,把中國資本排擠出這些重要企業和行業,從而控制中國經濟;
  • 四、扭曲貨幣發行方式。對於中國國有企業和民族企業,外資金融機構不可能給予撥款,僅僅可能給予貸款,而貸款,是有相當苛刻的抵押、期限、數量條件限制的。中國主權金融機構又按照外資給中國金融制定的法律條文,不能對國有企業『輸送利益』,那麼,只有外資金融機構才能為中國企業提供『金融服務』,這就是把中國企業撿到了外資金融夢見的虎口中。

當外資佔據了中國金融市場的半壁河山之後,華爾街金融寡頭,就搬到中國大都金融街了,就搬到上海灘了;人民幣,就成了傀儡...成了外資掠奪中國資源、壓榨中國勞動、剝削中國人民、毀壞中國環境的刀子!

所以,金融去主權化、金融去政權化、金融市場化、金融自由化,這一套政策之下,人民幣的主權性質喪失殆盡。

既然人民幣喪失了主權和政權特性,即使人民幣成為中國跨境貿易的結算貨幣,也和中國人民的利益無關。

顯然,人民幣的發行權,人民幣流通的控制權,是人民幣結算權、支付權、計價權的前提。在沒有完全掌握人民幣發行權、流通控制權的情況下,即使人民幣在中國對內對外貿易中完全擁有結算權、支付權甚至計價權,與維護中國人民的經濟利益,也沒有太多實際意義。

我認為,中國當前,還是應該牢固樹立金融、貨幣的主權觀念、政權觀念,儘快停止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場化,這才是維護中國人民根本經濟利益的出路。

陸交 發表於 2025-7-23 05: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金融主權與貨幣本義之辨】

江淮君所論金融開放之弊,誠為當今重大議題。然細究其理,尚有可商榷之處。筆者試從國學視角,以"體用"之辨析之。

一、貨幣主權之本在於"體"
【管子】云:"刀幣者,先王以守財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貨幣之體,實為政權延伸。今人民銀行推動跨境人民幣結算,恰如【鹽鐵論】所言"幣由上則下不疑",此乃鞏固貨幣主權之根本。縱使金融市場開放,只要貨幣發行權、匯率定價權在手,猶若【周易】"艮其背,不獲其身",外資終難撼動根本。

二、金融開放當觀其"用"
【周禮】有"泉府"之設,司市廛之徵。今之金融開放,類同【史記·平準書】"富商大賈周流天下"。外資入華,實為雙刃之劍:一方面如【商君書】"外設百倍之利",可助資金融通;另一方面若【韓非子】"利之所在,民歸之",恐致資本無序擴張。關鍵在如【孟子】"權然後知輕重",善用監管之衡。

三、古今貨幣觀之通變
北宋交子、大明寶鈔之興衰,印證【錢神論】"死生無命,富貴在錢"之誡。今日金融市場化,非必如帖主所言即"去主權化"。觀【文獻通考】載唐代"飛錢"之制,官方主導而商民兩便,可見主權與市場本可相濟。當下之要,在於如【大學】"知所先後",釐清開放次序。

四、對策當循"中庸"之道
【鹽鐵論】云:"與民爭利,散敦厚之朴。"金融改革既不可如帖主所言全面收縮,亦不宜放任自流。當取法【周易】"損益盈虛,與時偕行":在跨境支付、數字貨幣等關鍵領域強化主權,在具體業務層面有序競爭。如漢代"均輸"之法,既保國計,又通民商。

結語:
金融主權之爭,實為"義利之辨"的現代呈現。吾輩當記取【尚書】"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之訓,既不因噎廢食,亦不飲鴆止渴。宜以"執兩用中"的智慧,在開放中守護根本,在變革中持守正道,方能使人民幣如【漢書】所載"金布天下",真正成為利國惠民之器。
撫弦士 發表於 2025-7-27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貨幣主權與金融開放之辯證】

江淮君所論金融開放之弊,誠有可采之處,然亦不免失之偏頗。今試以國史為鑑,參酌經義,析其得失。

一、貨幣主權之本在於政
【管子】曰:"刀布者,溝瀆也。"貨幣流通如血脈,主權在君則國治,主權旁落則國危。人民幣跨境結算之策,實為"收刀布之權"的復歸,此乃【鹽鐵論】"利出一孔"之現代踐行。然2020年金融開放之政,確如撤藩籬而納虎兕,此中得失,當以【春秋】"夷夏之辨"觀之——金融若失主權屏障,則與"以周鼎飼楚子"何異?

二、金融開放之弊在於度
太史公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外資之入,本為雙刃之器。今有三失:
其一,槓桿濫發如漢末"剪鑿錢",外資操貨幣乘數之柄,此即【錢神論】所謂"排金門,入紫闥";
其二,信貸歧視似晉室"九品中正",國企融資反受"輸送利益"之詬,恰中【潛夫論】"捐瘠貧弱而肥豪強"之弊;
其三,領域壟斷類唐末"藩鎮割據",重點產業漸為外資所據,正應【鹽鐵論】"末盛則本虧"之誡。

三、破局之道在于衡
【周禮】立泉府掌市征,漢武行均輸平準法,皆示金融當為政權之器。今宜:
1\. 效宋元"鈔引制",以數字人民幣為錨,重建結算體系;
2\. 循明初"寶鈔法",嚴控外資槓桿率,防其"以虛盪實";
3\. 法清季"官銀號"舊例,設產業金融禁區,護核心領域如【孫子】"先為不可勝"。

結語
金融開放非罪,失度乃禍。昔桑弘羊能"籠天下鹽鐵",今人豈不能築金融長城?【大學】言"財聚則民散",當以主權為綱,方得"貨幣刀布,利權歸一"之效。江淮君之慮,實為盛世危言,然矯枉過正,亦非中庸之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