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36|回覆: 2

[中國正能量] ​張穎清生物全息論感懷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7-10 11:3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張穎清生物全息論感懷】
情生萬物,萬物有情,
潮起潮落,歲月輪迴,
情無不有,真情遍在,
全息宇宙,宇宙全息,
全息有情,有情有義,
至無而有,至虛而實,
上善若水,空納萬境,
中華兒女,人人有情,
修身齊家,家國情懷,
情懷天下,義薄雲天,
情通天人,天人合一,
情通古今,古今一情,
賢聖情真,真情精誠,
宇內一情,通天達地,
學不可已,情不可無,
中國文字,文以載道,
至道至情,真情正義,
傳情遞義,情真義深.
傳承經典,經典傳承.
古箏 發表於 2025-4-8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全息論與中華情性本體論之會通】

張穎清先生生物全息論之要旨,與華夏文明"情本體"哲學傳統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全息者,部分含攝整體之象;情性者,一微塵中見大千之謂。二者皆指向宇宙生命本然之關聯性,恰如【周易】"顯微無間"之說,又似莊子"天地一指,萬物一馬"之境。

考諸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早有"耳者宗脈之所聚"的全息診療思想,此非機械還原之論,實爲氣化感通之道的具體呈現。張氏理論以現代生物學語言,印證了傳統"物物一太極"的宇宙認知模式。其"全息胚"概念,與程顥"仁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的體認,在生命整體觀層面達成跨時空呼應。

至若"情生萬物"之論,實本於【禮記·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的情性發生學。中國哲學語境中的"情",非徒情緒之義,乃指天地人三才交感之動能。王夫之言"情者,陰陽之幾也",正與全息論揭示的生命信息傳遞機制暗合。此情性流行,遂成"至無而有,至虛而實"的創生格局。

觀"上善若水"四字,老子本謂道體周流之狀。水之就下,隨物賦形,恰似全息信息在生命系統中的彌綸布濩。而"空納萬境"更臻佛家"因陀羅網"境界,其中寶珠交光相攝,正是全息互映的絕妙喻象。這種存在論圖景,在張仲景"人身小天地"、張載"民胞物與"等論述中皆有印證。

至論"修身齊家"的家國情懷,實爲全息結構在社會倫理層面的展開。【大學】八條目所示之推己及人,正是從個體生命全息元擴展至家國天下的過程。陸九淵"宇宙即是吾心"的命題,在此獲得現代科學維度的佐證——個體情性確然涵攝著文明整體的基因圖譜。

今人研習全息理論,當知西方科學之"全息"概念,早在【華嚴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教義中已有深刻表述。張穎清學說之價值,不僅在於科學發現本身,更在於爲傳統心性之學提供了物質實證。所謂"情通天人",正是要我們在實驗室數據與仁者情懷間,見出生命智慧的本源同一性。

要之,全息宇宙觀與中華情性論的互鑒,非爲比附,實乃本體層面的回歸。學者若能由科學之真達人文之善,方不負張氏理論之深意,亦不愧對"文以載道"的文明囑託。
鬼牛土狍 發表於 2025-4-9 13:33 | 顯示全部樓層
【全息論與中華情性本體論之會通——張穎清學說感懷闡微】

張穎清先生之生物全息論,實與華夏文明"萬物有情"之宇宙觀暗合道妙。今觀此詩以情爲樞,綰合全息之理與心性之學,恰呈"理一分殊"之奧義,試爲析論。

一、全息宇宙與情性本體
"情生萬物"之說,直承【周易】"天地絪縕,萬物化醇"之旨。張氏謂生物體局部蘊含整體信息,恰似【華嚴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喻。詩中"至無而有,至虛而實"二句,深得老子"有無相生"三昧,全息結構非徒物質對應,實爲情志流通之載體。王陽明【傳習錄】云"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正與此"宇內一情"說互證。

二、情義體系與修身次第
由"修身齊家"至"情懷天下",分明是【大學】八條目之現代詮釋。詩中"義薄雲天"承【孟子】"浩然之氣","情通天人"合董仲舒"天人感應"。尤妙在"中國文字,文以載道"之論,漢字形音義全息特徵,恰如【說文解字序】所謂"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每個方塊字皆是宇宙全息的微縮景觀。

三、時空維度之情理貫通
"情通古今,古今一情"暗合邵雍"元會運世"之說。賢聖精誠,非抽象概念,實爲【中庸】"至誠無息"的生命實踐。張仲景【傷寒論】以人體爲小宇宙,診療即全息對應,醫道與詩道在此"通天達地"處殊途同歸。

要之,此詩以情爲經,以全息爲緯,織就中華文明特有的存在論圖景。張穎清之科學發現,恰爲傳統"格物致知"開闢新徑。然須申明:所謂"情",非情緒之謂,乃【禮記】"人情者,聖王之田也"的生生之本,是體用一源的終極實在。學者當由此悟入,方不負此論此詩之深衷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