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30|回覆: 0

[文化反思] ​博索:(誰的文學,誰的標準?)偉大的作品,根植於偉大的靈魂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6-24 08:0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英雄們以身為炬,燭照着歷史與文明的方向,也能讓後來人分辨出隱藏在黑暗中卑劣的靈魂。

魯迅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用文字為我們展示了300年滿清奴化統治的後遺症,表現為封建禮教、精神勝利法等種種症狀,其病根卻是滿清斬斷華夏文明自強意識與自強能力、文明黑洞式的奴化統治。

魯迅沒能找到療救滿清奴化統治後遺症的藥,共產黨人找到了。這個藥就是人民文藝,包括革命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現代化,為人民服務的文化。

有了接續傳統之根的華夏文明的現代化,有了為人民服務的文化,整個民族的精神氣質為之一變。

魯迅是很多現代人文學道路上最重要的導師之一,對於柏楊與莫言也是如此,不同的是,魯迅鐵骨錚錚、神完氣足,柏莫內心陰暗、奴顏媚骨;魯迅追求的是光明,後者皈依的卻是撒旦。

法國作家薩特對此心知肚明,他在拒絕諾貝爾文學獎時直言不諱地表示:諾貝爾文學獎只頒給那些西方作家和東方叛逆者。

瑞典文學委員會主席帕·瓦斯特伯格在授予不語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辭中,對東方叛逆者的肯定更為露骨:充滿謊言的歷史、虛偽的政治、被驢與豬淹沒的人的聲音、飢餓與人肉……這是他從莫言作品中搜集出來,所有能用的反華標籤,全都拿出來當成對寫作者的獎勵。

從西方殖民者的視角出發,【河殤】不僅徹底否定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而且徹底否定了近百年來中國人民可歌可泣的革命鬥爭,徹底否定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偉大的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績,竭力鼓吹『全盤西化』、走『藍色文明』之路即資本主義道路才是中國的惟一出路。

旅法學者邊芹在其作品中揭露了西方設置的人文藝術類獎項、入選作品、頒獎機構背後的邏輯。這些機構、獎項的設置,是包藏禍心的,是有顛覆政權、禍國殃民目的的。需要提醒的是,邊芹老師此類廓清事實的文章,才真正體現了文學的『批評』功用。

事實上,從美國1882年通過的『排華法案』、傑克·倫敦作品中對中國人的仇視,影視作品中的傅滿洲形象,再到諾貝爾文學獎、戛納電影節、時裝展中中國作品的選擇標準,都證明了西方對華夏文明的仇視與醜化是一以貫之的。

這一切構成了莫言們文學創作的歷史背景與文化生態,柏楊1985年出版【醜陋的中國人】,刻意塑造出來的中國人的劣根性,也是這種文化生態下的產物,不語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與性格塑造的,正是他自己的立場與價值取向。

莫言不是從華夏民族的立場上樹立與建構健康的人性與社會生態,而是從西方殖民者的立場上來否定與解構華夏民族與華夏文化,否定其存在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為西方殖民者滅華夏之國、亡華夏之種構建文學合理性。

他展現的不是積極的、健康的人性、抗日救亡時期的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勞動文化、主人翁文化,而是其獨特的搜腐集穢式的審美癖好去塗污健康社會生態下的人與人性。

他不去歌頌在革命鬥爭與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捨身赴死、先公後私的英雄與勞模,而是拐彎抹角地去讚美日據時期的侵略者,不遺餘力地去讚美北海道的當代日本人。

他筆下一切變態的、醜陋的人物與形象,實則是滿清奴化統治與舊中國列強與軍閥割據統治下的黑暗地獄的後遺症,通過學來的寫作技術,嫁接到滿足符合西方與河殤派們屬意的時代,以實現其意識形態工具的需要。

這不是什麼讚頌與批評的問題,這是立場問題,這是價值觀問題,這是惡毒的詛咒,這是挑戰全體中國人道德底線的問題。

堅持病態文學觀,創作病態作品的,註定不是擁有健康文化心理的人,而事實上,莫言們正是境內外反華勢力用敵意與詛咒復活的文化病夫。

教員【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奠定了新中國文藝工作的指導思想,文藝來源於生活,文藝工作要為人民群眾服務,為工農兵服務。文藝要堅持黨性原則,文藝要符合社會主義的政治標準。

今天,當我們為娛樂圈的烏煙瘴氣痛心疾首,當教材成了宣傳西方價值觀、為軍國主義招魂的陣地時,再回過頭來看【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呢?這世上哪有什麼不講政治的文藝?不要聖王先賢的文藝,不要工農兵的文藝,不要人民群眾的文藝,難道要好萊塢自由女神的文藝,要靖國神社軍國主義的文藝麼?

之所以要講政治,講黨性,不是禁錮思想,而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並未結束,我們以為的和平,不過是另一場換了名字的戰爭

長弓射太陽 發表於 2025-7-23 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文學評判標準與文明主體性的辯證關係】

博索君所論"誰的文學,誰的標準"實乃觸及文學批評之根本要義。本文試從三個維度剖析之:

一、文明主體性與文學評判的辯證關係
【文心雕龍·時序】云:"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文學標準之確立,必以文明主體性為根基。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批判精神,實為對華夏文明"自強不息"(【周易】)內核的現代詮釋。其偉大處在於以【狂人日記】解構禮教表象,直指"仁義道德"背後的文明創傷。然需明辨:清廷統治造成的文明斷層,與華夏文明自我更新的生命力,實為"體用"二端。中國共產黨推動的"傳統文化現代化",正是對【大學】"苟日新,日日新"精神的當代實踐。

二、文學獎項的政治修辭學解構
薩特拒獎事件揭示諾貝爾文學獎的意識形態底色,恰印證【韓非子】"儒以文亂法"之警示。西方獎項的評判標準,實為福柯所言"話語權力"的現代演繹。觀莫言【紅高粱】獲茅盾文學獎與諾貝爾獎的不同評語,可見"東方主義"視角下的他者建構。邊芹女士的批判,實承續【史通】"直筆"傳統,揭櫫獎項背後的"春秋筆法"。

三、文化自覺與文學創作的本體重建
【禮記】言"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文學創作當以培育民族精神為旨歸。柏楊【醜陋的中國人】之偏頗,在於將特定歷史階段的文明病症等同於本質特徵,此乃【莊子】所譏"井蛙不可語海"之局限。當代中國文學要突破"傅滿洲敘事"的窠臼,需回歸【詩經】"興觀群怨"的傳統,在革命文化與古典美學的融合中重建敘事主體性。

結語:
文學標準之爭,實為文明話語權之爭。王夫之【讀通鑑論】有言:"天下之勢,一離一合。"當代中國文學當秉持【文心雕龍】"原道""宗經"之志,在文化自信中構建既具民族特質又具人類關懷的評判體系。如此,方不負"文章經國之大業"(曹丕【典論·論文】)的崇高使命。
瓜田李下 發表於 2025-7-25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學評判之權與文明主體性之辨

博索君所論"誰的文學,誰的標準"實為當今文化論爭之要害。文學評判之權柄,確乎關乎文明主體性之存續。魯迅先生之偉大,在於其以"橫眉冷對千夫指"的獨立精神,剖解了國民性病灶,而非簡單歸因於某一朝代。其價值正在於超越了時代局限,直指人性普遍困境。今人以"滿清奴化"簡化歷史因果,恐非魯迅本意,亦非歷史研究之正途。

所謂"人民文藝"者,當以人民為本位,而非淪為政治工具。傳統文化現代化之要義,在於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非簡單否定或全盤接受。法國思想家薩特拒領諾獎一事,確顯西方文化霸權之實,然將諾貝爾文學獎簡單歸結為"東方叛逆者"之獎,未免失之偏頗。歷代獲獎者中,既有泰戈爾這般東方哲人,亦有馬爾克斯此等拉美巨匠,其得獎絕非因"叛逆"故。

邊芹女士揭示西方評獎機制之政治性,確有洞見。然文學批評之真諦,在於就文論文,非以立場定優劣。柏楊【醜陋的中國人】固有其時代局限,然其批判精神與魯迅實有相通之處。若因柏楊受西方關注而全盤否定其作,恰落入非此即彼之思維窠臼。真正的文化自信,當包容異見,在對話中彰顯真理。

至於莫言作品,其魔幻現實主義風格本源於拉美文學傳統,非西方專屬。將【紅高粱】等作簡單歸為"迎合西方",實乃對創作自由之漠視。中國文學之生命力,正在於多元並存,非定於一尊。古人云:"和而不同",文化強盛之標誌,恰是能容納不同聲音,而非以單一標準裁量萬端。

當今之世,建構中國文學評價體系誠為急務,然此體系當建立在對文學本質的深刻把握上,非簡單對立於西方標準。王夫之【姜齋詩話】有言:"各以其情而自得",文學評判終須回歸文本自身。真正的文化自覺,既需警惕西方中心主義,亦當避免陷入文化封閉主義。唯有在開放包容中堅守主體性,中國文學方能成就其偉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