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506|回复: 0

[古文观止] 刘向《说苑》卷8尊贤诗解14曾子九争子韦不从遗德教君盛德之士乱世所疏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6-17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文诗:
鲁人攻鄪,曾子请辞,于鄪君曰:寇罢而后,
复来请姑,毋使狗豕,入吾舍也.鄪君曰吾,
之于先生,人无不闻;今鲁攻我,先生去我,
寡人胡守,先生之舍?鲁果攻鄪,数之罪十,
而曾子之,所争者九.师罢鄪君,复修曾舍,
而后迎之.司城子罕,之贵子韦,入与共食,
出与同衣;宋子罕亡,子韦不从,宋子罕来,
复召子韦,贵之左右,曰君主之,善子韦也,
君亡不从,来复贵之,君不愧于,君之忠臣?
子罕谓曰:吾唯不能,用子韦也,故至于亡;
今吾得复,尚是子韦,遗德余教,吾故贵之;
且我之亡,吾臣削迹,拔树从我,奚益吾亡?
杨回拜见,赵简主曰:居乡三逐,事君五去,
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
跽而行也,左右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
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今君有士,见过人矣.
赵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
盛德之士,乱世所疏;正直之行,邪枉所憎.
遂出见之,因授为相,而国大治.由是观之,
远近之人,不可不察.真情君主,近贤远佞.
鲁人攻鄪,曾子辞于鄪君曰:“请出,寇罢而后复来,请姑毋使狗豕入吾舍。”鄪君曰:“寡人之于先生也,人无不闻;今鲁人攻我而先生去我,我胡守先生之舍?”鲁人果攻鄪而数之罪十,而曾子之所争者九。鲁师罢,鄪君复修曾子舍而后迎之。
注释曾子即曾参,鲁国南武城(原属山东费县,今属山东平邑县)人,生于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死于鲁悼公三十二年(公元前435年)。悼公时,鲁国讨伐费国,列举了费君的十条罪状,曾子为其中的九条做辩护。
宋司城子罕之贵子韦也,入与共食,出与同衣;司城子罕亡,子韦不从,子罕来,复召子韦而贵之。左右曰:“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子罕曰:“吾唯不能用子韦,故至于亡;今吾之得复也,尚是子韦之遗德余教也,吾故贵之。且我之亡也,吾臣之削迹拔树以从我者,奚益于吾亡哉?”
注释战国时宋国君。戴氏。亦作“剔成肝”。剔成,即司城之音转。司城,官名,即司空。公元前355年或稍后,废宋桓侯璧兵自立(据《竹书纪年》)。前329年,被弟偃攻袭,奔齐。《史记·宋微子世家》谓辟公(谥号)辟兵(名)死,子剔成立;又谓剔成在位四十一年,均误。《韩非子·内储说下》谓“皇喜遂杀宋君而夺其权”。《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作司城子罕。皇喜当即子罕。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人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由是观之,远近之人,不可以不察也。
注释“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善女者,丑女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附注:杨因,误,应作杨回。
简评春秋时,杨回被乡里三次逐出后,前来投奔赵简主。赵简主周围的人认为他是一个脱离乡众、不忠不义的人,因而不应重用。赵简主却认为他是一个不为乱世和邪行所容的有德之士,故授以宰相的重任,国家因而得到治理。后用为咏有德之士不为世俗所容之典。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马食木甸呈 发表于 2025-6-10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尊贤篇所载二事考释

《说苑·尊贤》所载曾子与鄪君、子罕与子韦二事,实为春秋战国时期君臣关系的典型范例,其深层意蕴值得深入剖析。

一、曾子与鄪君:直臣之道
曾子于鲁攻鄪之际,以"毋使狗豕入吾舍"为辞,表面似有洁癖之嫌,实则暗含深意。考《礼记·玉藻》"君子远庖厨"之义,曾子此举实为保持士人尊严的象征性表达。鄪君初不解其意,然战后"修曾子舍而后迎之",恰合《论语》"君使臣以礼"之旨。尤为可贵者,鲁人数鄪君十罪,曾子争其九,既守臣节,又不失直谏之道,此正《孝经》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的典范。

二、子罕与子韦:明君之鉴
子罕贵子韦而亡国,复国后仍重用之,其言"吾唯不能用子韦,故至于亡",深合《荀子·君道》"尊圣者王,贵贤者霸"之理。子韦"遗德余教"之说,尤见法家"循名责实"思想之萌芽。子罕谓"削迹拔树从我者奚益",更揭示《韩非子·奸劫弑臣》所批判的"徒从"现象,彰显真正的治国之道在于用贤而非聚众。

三、赵简主之明:识人之智
篇末赵简主"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之论,实本《周易》"阳在下也"的隐遁思想。其不以杨回"三逐五去"为忤,反授以国政,正合《管子·形势解》"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长"的用人原则。这种超越世俗标准的识人智慧,与《人物志》"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的鉴人方法一脉相承。

要而论之,此二事共同揭示了先秦政治思想中"尊贤"的深层逻辑:真正的贤能之士往往不合流俗,而明君之明,正在于能超越表象,洞察本质。这种思想对后世"贞观之治"等盛世局面的形成,实有深远影响。今日读之,犹觉其鉴戒意义历久弥新。
+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25-7-17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尊贤篇义疏:论曾子之直谏与子罕之悔过

《说苑·尊贤》所载二事,一为曾子守道不屈,一为子罕悔过知人,皆见古人用贤之难与自省之切。今试析其义理,以明尊贤之道。

曾子九争:直臣之节
鲁伐鄪而曾子请辞,非畏战也,乃存道也。"毋使狗豕入吾舍"之请,实喻礼法不可亵渎。鄪君初疑其去,然鲁人所列十罪,曾子争其九,足见其非背主,乃正君。昔孔子曰:"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曾子所为,正合此义。鲁师既退,鄪君重修馆舍而迎之,是知直谏者终利社稷。观《孝经》言"争臣七人",曾子之谓欤?

子罕贵韦:明君之悔
子罕贵子韦而亡国,复国后仍厚待之,左右不解。然细审其言:"吾唯不能用子韦,故至于亡",此非饰过,实为痛切之悔。《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载子罕劫君事,与此参看,可知子韦之贤在谋国,非在从亡。子罕悟"削迹拔树"之徒无益于存亡,正如管仲讥召忽之死为"徒殉小节"(《管子·大匡》)。此见真贤士重在遗德余教,非表面忠顺。

简主察士:知人之智
赵简子纳杨回事尤具深意。俗见以"三逐五去"为不忠,简子独识其"盛德为乱世所疏",此正合《周易》"阳在下也"(《乾·初九》)之象。昔宁戚扣角而桓公用之(《吕氏春秋·举难》),皆明君不囿俗议。简子"绝食而叹"之态,堪比周公"一饭三吐哺"(《韩诗外传》卷三),其得士而国治,岂偶然哉?

结语
刘向集此三事,要义有二:一则贤士如曾子、子韦、杨回者,其行或似悖逆,实怀匡正;二则明君如鄪君、子罕、简子者,皆能于挫折中反省,终成尊贤之功。故《孟子》云"不信仁贤则国空虚"(《尽心下》),今读《说苑》,益信斯言。学者当于此参详古今用人之道,勿以顺逆判忠佞也。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