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53|回復: 0

[古文观止] 刘向【说苑】卷4立节诗解1立义行道毋论难易无顾利害义忠廉信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5-25 13: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刘向说苑卷4立节诗解1立义行道毋论难易无顾利害义忠廉信
题文诗:
士君子也,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
行谊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
杀身成仁,触害立义,倚于节理,不议死地;
故能身死,名流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子路:不能勤苦,不恬贫穷,不轻死亡;
其且,我能行义,吾不信也.昔申包胥,
立于秦庭,七日七夜,丧不绝声,遂以存楚,
不能勤苦,安能行此!曾子布衣,缊袍以耕,
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未得饱,
义不合则,辞上卿邑,不恬贫穷,安能行此!
比干将死,而谏逾忠,伯夷叔齐,饿死于,
首阳,而志逾彰,不轻死亡,安能行此!
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行之;
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成之.经有:
彼其之子,硕大且笃.其非良笃,修激君子,
谁能行哉?王子比干,杀身以作,其忠伯夷,
叔齐杀身,以成其廉,三子者皆,天下通士,
岂不爱身?以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著,
是士之耻,于是杀身,以遂其行.因此观之,
卑贱贫穷,非士之耻.士所耻者,天下举忠,
而士不与,天下举信,士不与焉,天下举廉,
士不与焉;三者在身,名传后世,与日月并,
而不息虽,无道之世,不能污焉.然则,
好死恶生,非恶富贵,而乐贫贱,由道遵理,
尊贵及己,士不辞也.孔子:富而可求,
虽执鞭士,吾亦为之;富不可求,从吾所好.
大圣之操.经有: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言不失己;能不失己,
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士君子之,所以越众.
义以正己,舍生取义,向死而生,非名非利.
【原文】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子路曰:『不能勤苦,不能恬贫穷,不能轻死亡;而曰我能行义,吾不信也。』昔者申包胥立于秦庭,七日七夜丧不绝声,遂以存楚,不能勤苦,安能行此!曾子布衣缊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未得饱,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安能行此!比干将死而谏逾忠,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而志逾彰,不轻死亡,安能行此!
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成之。诗曰:『彼其之子,硕大且笃。』非良笃修激之君子,其谁能行之哉?王子比干杀身以作其忠,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此三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岂不爱其身哉?以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着是士之耻也,故杀身以遂其行。因此观之,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夫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三者在乎身,名传于后世,与日月并而不息,虽无道之世不能污焉。然则非好死而恶生也,非恶富贵而乐贫贱也,由其道,遵其理,尊贵及己,士不辞也。孔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富而不可求,从吾所好。』大圣之操也。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言不失己也;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士君子之所以越众也。
【注释】
申包胥(生卒年不详),芈姓,蚡冒氏,名包胥,因封于申邑,故称申包胥,是楚蚡冒(楚厉王)后代,又称王孙包胥,华夏族,今湖北省京山市人,春秋时期楚国大夫。
前506年,昔日好友伍子胥以吴国军力攻打楚国,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随。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申包胥逃到山里,派人责备伍子胥,为复国,申包胥来到秦国请求帮助,一开始不被答应,申包胥便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于感动了秦国君臣,史称『哭秦庭』。秦哀公亲赋【无衣】,发战车五百乘,遣大夫子满、子虎救楚。吴国因受秦楚夹击,加之国内内乱而退兵。楚昭王复国后要封赏申包胥,他坚持不受,带一家老小退入山中隐居。从此申包胥被列为中国的忠贤典范。
刘向 【曾子不受邑】。
原文: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释义: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地里耕种。鲁国的国君派人到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镇。说:『请用这座城镇的收入,修饰一下你的服装。』曾子没有接受,派来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后又来了,可曾子仍然没有接受。派来的人说:『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完全是国君自己封赠给你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

纵然鲁君赠送我采邑,没有对我表现出骄横,我能不怕他吗?』最后,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
【译文】
贤士中有勇气并在行为上果断的人,不凭着树立名节,实行道义,却凭着轻生去获取非分的名声,岂不是最哀痛的吗?贤士中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为坚守其解和伦理,却不顾及那死亡的危险,所以在他死后名声能够传播于后世。如果没有勇敢果敢的精神,又能这样做呢。

胡同柄昌 發表於 2025-4-27 07:03 | 顯示全部樓層
《说苑·立节》章义理阐微

刘向《说苑·立节》首章所论,实为士君子立身处世之根本准则。其文辞简奥而义理深远,今试为阐释如次:

一、勇德之辨:立节为本
章首"有勇而果于行"之论,实承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之教。然刘向特加"不以立节"为戒,此中深意在于区分血气之勇与义理之勇。昔子路问强,孔子答以"衽金革,死而不厌"为北方之强,而"君子和而不流"方为真强(《中庸》)。刘向所谓"妄死非名"之痛,正指徒逞血气而无节义者,如专诸、聂政之流,虽勇烈过人,终非圣门所尚。

二、成仁取义:节理为依
"杀身成仁"出《论语·卫灵公》,"触害立义"本《孟子·告子上》舍生取义之说。刘向特标"倚于节理"四字,实为画龙点睛之笔。考《礼记·乐记》云:"礼者,天地之序也。"节理即天理之节文,如竹有节而能立,人有节而能立。程子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正是此意。史载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非为沽名,乃守君臣之大节;尾生抱柱而死,虽似迂阔,实全朋友之信义。此皆"不议死地"之真实践履。

三、名实之辨:勇断相济
章末"身死名流"之说,非教人求名,乃言德业自然之效。观《春秋》褒贬,一字之微而荣辱于万世。刘向特重"勇断"二字:勇者气也,断者志也。王阳明《传习录》云:"在世上磨炼,立得住方是根本。"若无曾子"自反而缩"之勇(《孟子·公孙丑上》),难免临事而惧;若无孟子"不动心"之断(《孟子·公孙丑上》),易为外物所移。故范文正公"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非特刚毅,实由学问中得来。

要之,此章大旨在于阐明:士君子处世,当以义为干,以节为枝,以勇为叶。三者备而后可以立身行道,不论穷达。今人读此,尤当深思:所谓"毋论难易,无顾利害"者,非谓不计成败,实谓惟义是从。昔顾炎武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此等精神之延续。吾辈研习国学,岂可不于此等处着力乎?

(全文共789字)
曹音步 發表於 2025-4-29 0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说苑·立节》义理阐微

刘向《说苑》卷四《立节》篇,实为抉发士君子立身处世之精义。今就首章要旨,试为申说。

立节之要,首在辨明"勇"之真伪。文中所谓"有勇而果于行"者,若不以立节为归,则其勇终流于"妄死非名"。此与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之训互为表里。真勇必以义为质,如孟子言"浩然之气",必"配义与道"而后可。故士君子之勇,非血气之勇,乃道德之勇也。

杀身成仁之说,源自孔子,此处更申明"触害立义"之义。所谓"倚于节理,不议死地",实指道德主体在面对生死抉择时,自有其超越性判断。此即程颐所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理据。值得注意的是,文中特标"义忠廉信"四德,恰构成完整的德行体系:义为总纲,忠为事君之则,廉乃持身之本,信乃立人之道。

"身死名流来世"之论,非为求名,实乃道德实践之必然结果。如朱熹释"仁"字时指出:"天地生生之理,当其贯注于人,即为仁德。"士人践行仁义,即是参赞天地之化育,其精神自然不朽。此中"勇断"二字尤须着眼,非指一时血气之勇,而是经过理性抉择后的道德决断,近于阳明所谓"知行合一"之境。

通观全篇,刘向实建构了一套完整的士人精神哲学:以义为体,以节为用,以勇为行。三者环环相扣,形成"体—用—行"的有机结构。此种思想,上承孔孟,下启宋明,在中国士人精神史上具有枢纽地位。今日读之,于培养刚健中正的人格,仍有重要启示意义。学者当深味其要旨,非徒诵其文字而已。
黎右 發表於 2025-4-30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说苑·立节》义理阐微

刘向《说苑》卷四《立节》篇,实为抉发士君子立身大节之要义。今就首章精义,试为申说如次:

一、勇行须以立节为本
文中谓"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非名",此直指勇德之本质。古人所谓"勇",非血气之刚,必以"义"为节度。《论语》云"见义不为,无勇也",《中庸》言"知耻近乎勇",皆明示勇必根于义。子路问成人,孔子首举"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足见立节乃勇行之本。妄死非名者,恰如孟子所讥"北宫黝之养勇",徒逞血气,终违君子之道。

二、成仁取义之精神统绪
"杀身成仁"出《论语》,"触害立义"本《孟子》,刘向熔铸孔孟精义,揭示士君子生死观。考《礼记·儒行》"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贾谊《新书》"守道者谓之士,乐道者谓之君子",皆与此章相发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倚于节理"四字,将抽象的道德原则(理)转化为具体的生命节操(节),正是汉代经学"以礼代理"思想之体现。

三、名实之辨与不朽追求
"身死名流来世"之说,当与《左传》三不朽说并观。叔孙豹谓"太上有立德",此"立节"即立德之具体实践。然需辨明:古人所谓"名",非虚誉之谓,乃实德之外显。《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扬名必以立身为基。刘向特标"非有勇断,孰能行之",正恐学者误将"名"理解为外在虚声,故强调须经"勇断"之实践工夫。

四、义忠廉信四维解义
篇题所列"义忠廉信",实为立节之四维:
1. 义者宜也,《中庸》"义者宜也",韩愈《原道》"行而宜之之谓义",乃道德判断之准则;
2. 忠者尽己,《论语》"与人忠",马融注"忠者,中也,至公无私",为立节之心理基础;
3. 廉者不苟取,《孟子》"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乃节操之物质考验;
4. 信者实也,《周易》"人之所助者信也",为名实相副之保证。

此四德目,与《管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说可相参证,皆以"义"为统摄。

结语:
《立节》篇之现代意义,尤在于提醒:任何时代之知识人,当在"毋论难易,无顾利害"中持守精神节操。王夫之《读通鉴论》谓"士之有志,犹农之有力",立节之道,正是文化命脉所系。读此篇者,当思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之诫,于日用伦常中砥砺节操,方不负古人之垂训。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