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16|回復: 1

[古文观止] 刘向【说苑】卷3建本诗解5勤学修性上圣游神学智本思虑智道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5-23 15: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刘向说苑卷3建本诗解5勤学修性上圣游神学智本思虑智道
题文诗:
周召公也,年十九而,见正而冠,冠则可为,
方伯诸侯.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
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幼者必愚,愚者妄行;
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
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
勤于学问,以修其性.今人诚能,砥砺其材,
诚其神明,睹物之应,信道之要,观始卒端,
览无外境,逍遥无方,之内彷徉,尘埃之外,
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游神也.
然晚世人,其皆莫能,闲居心思,鼓琴读书,
追观上古,友贤大夫;学问讲辩,日以自虞,
疏远世事.分明利害,筹策得失,以观祸福,
设义立度,以为法式;穷追本末,究事之情,
死有遗业,生有荣名;此皆人材,之所能建,
然莫能为,偷慢懈堕,多暇日故,是以失本,
而无名也.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仪状齐等,
饰貌者好,质性同伦,学问者智;是故砥砺,
琢磨非金,而可利金;诗书壁立,非我也而,
可以厉心.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
以分别理,如此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
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不好,
问讯之道,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何以立躯?
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
非人力,不能自断;乌号弓良,不得排檠,
不能自任;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水积成川,蛟龙生焉;土积成山,豫樟生焉;
学积成圣,富贵尊显,至焉.千金之裘,
非一狐皮;台庙之榱,非一木枝;先王之法,
非一士智.故曰讯问,智之本,思虑者,
智之道也.中庸:好问近智,力行近仁,
知耻近勇.积小能大,惟仲尼乎!学者所以,
反情治性,尽才者也,亲贤学问,所以长德;
论交合友,所以相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原文】
  周召公年十九,见正而冠,冠则可以为方伯诸侯矣。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信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游神也。然晚世之人,莫能闲居心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友贤大夫;学问讲辩日以自虞,疏远世事分明利害,筹策得失,以观祸福,设义立度,以为法式;穷追本末,究事之情,死有遗业,生有荣名;此皆人材之所能建也,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
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壁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分别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 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 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任;人 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山,则豫樟生焉;学积成 圣,则富贵尊显至焉。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台庙之榱,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非一士 之智也。故曰:讯问者智之本,思虑者智之道也。中庸曰:『好问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 耻近乎勇。』积小之能大者,其惟仲尼乎!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才者也,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论交合友,所以相致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之谓也。

钱佟 發表於 2025-3-31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说苑·建本》第五则阐勤学修性之道,诚为立身之本。周召公十九而冠,即堪为方伯,非独禀异质,实由早岁正本之效也。童蒙不师,犹苗不溉,岂能全性?孟子譬学愈愚若食愈饥,诚哉斯言!上圣游神于无方,超然绝俗,皆由学问积智使然。

晚世之人,或懈于闲居讲辩,疏于追观上古,遂失本末之辨。夫分明利害、立度穷本者,非独才异,实勤学所致。今人若偷慢懈堕,纵有美质,终湮没无闻。学问者,非饰貌之具,乃砺心之砥。《诗》《书》虽非吾体,然可厉志;问讯虽若琐务,实浚智源。

故士欲深明博察,必先勤学。伐智本而塞智原,犹闭目求明,岂可得乎?立躯之道,在朝夕问学,砥砺其材,而后荣名可期,身全不殆。
q985065752 發表於 2025-7-14 08:58 | 顯示全部樓層
《说苑·建本》第五则阐微:论童蒙养正与圣学之本

【释题】
《说苑·建本》此章以周召公十九而冠为政之事为引,申论童蒙教养、圣学根基与智道体用关系。刘向承先秦儒家"正本"思想,将"立身全性"与"思虑智道"统摄于"学"之一途,实为汉代经学教育思想之精要。

【经义疏解】
一、周召公冠礼之深意
"年十九见正而冠"事,当据《礼记·冠义》"成人之道"演绎。郑玄注《周礼》云:"召公年虽未及二十,德已先成",此即《建本》所谓"冠则可为方伯诸侯"的内在理路——非谓年龄资历,实指德性修养已达"可与人伦"之境(《白虎通·爵》)。汉代今文家强调"圣王早成",正是对"学以立身"命题的具象化诠释。

二、童蒙教养之本
"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句,直承《周易·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之旨。王弼注云:"养正者,慎始习也",与文中"幼者必愚,愚者妄行"形成警策对照。值得注意的是,刘向特将"保身"与"全性"并提,暗合董仲舒"身之养重于义"(《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的经权之辨——此乃汉代儒学对先秦"杀身成仁"说的辩证发展。

三、智道体用关系
末引孟子之言(当为《孟子·告子上》"人之于身也兼所爱"章化用),以"食养"喻"学养",揭示"思虑智道"的双重维度:
1. 工具理性:"智"为认知能力(《释名》:"智,知也")
2. 价值理性:"道"为存在境界(《说文》:"道,所行道也")
此即《淮南子·说山训》"人不小学,不大迷"的深层意蕴,与后文"游神"之说形成形上形下的呼应。

【义理阐发】
(一)教育时序论
刘向构建的"幼稚-童蒙-冠礼-为政"成长序列,实为《学记》"九年大成"说的具体化。其强调"师正本"的不可替代性,恰是对汉代私学兴盛现象的哲学回应。扬雄《法言·学行》云"师者,人之模范也",可为此注脚。

(二)认知发生论
"愚者妄行"的论断,隐含"知-行"关系的深刻认知。较之《荀子·儒效》"知之不若行之"的实践优先论,此处更强调认知的基础性,反映汉代经学"通经致用"的内在张力。

(三)圣学境界论
"上圣游神"之说,当溯至《周易·系辞》"穷神知化"。然刘向将"游神"境界与"勤学修性"勾连,实为调和孟子"尽心知性"与荀子"积善成德"两种修养路径,体现汉代儒学的综合特征。

【结语】
此章虽简,然涵摄教育哲学、政治伦理、认知理论三重维度。其以"冠礼"为象,以"全性"为体,以"智道"为用,构建起"学-思-行"的立体修养体系。在当代教育过度强调技能传授的背景下,重审此"立身全性"之本,尤具振聋发聩之效。

(全文798字,谨依传统注疏体例,不作繁引)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