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36|回覆: 1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2臣術詩解3三公九卿大夫列士臣而不名事宗不失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5-20 14: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湯問伊尹:三公九卿,大夫列士,相去何如?
伊尹對曰:三公者智,通於大道,應變不窮,
辯於萬物,之情通於,天道者也;其言足以,
調和陰陽,以正四時,乃節風雨,能如是者,
舉爲三公,故三公事,常在於道.九卿者也,
不失四時,通於溝渠,以修堤防,乃樹五穀,
通於地理,能通以通,能利以利,如此者舉,
以爲九卿,故九卿事,常在於德.大夫也者,
出入與民,同眾取去,與民同利,通於人事,
行猶舉繩,不傷於言,言之於世,不害於身,
通於關梁,實於府庫,如是者舉,以爲大夫,
故大夫事,常在於仁.列士知義,不失其心,
事功而不,獨專其賞,忠政強諫,無有奸詐,
去私立公,言有法度,如是者舉,以爲列士,
故列士事,常在於義.道德仁義,定天下正,
四者明王,臣而不臣.湯曰何謂?伊尹對曰:
君之所不,名臣者四:諸父也者,臣而不名,
諸兄也者,臣而不名,先生之臣,臣而不名,
盛德之士,臣而不名,是謂大順.湯問伊尹:
古何以立,三公九卿,大夫列士?伊尹對曰:
三公者所,以參五事;九卿所以,參三公也;
大夫所以,參九卿也;列士所以,參大夫故,
參而有參,是謂事宗;事宗不失,外內若一。
湯問伊尹曰:『三公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九卿大夫列士,其相去何如?』伊尹對曰:『三公者,知通於大道,應變而不窮,辯於萬物之情,通於天道者也;其言足以調陰陽,正四時,節風雨,如是者舉以爲三公,故三公之事,常在於道也。九卿者,不失四時通於溝渠,修堤防,樹五穀,通於地理者也;能通不能通,能利不能利,如此者舉以爲九卿,故九卿之事,常在於德也。大夫者,出入與民同眾,取去與民同利,通於人事,行猶舉繩,不傷於言,言之於世,不害於身,通於關梁,實於府庫,如是者舉以爲大夫,故大夫之事常在於仁也。列士者,知義而不失其心,事功而不獨專其賞,忠政強諫而無有奸詐,去私立公而言有法度,如是者舉以爲列士,故列士之事,常在於義也。故道德仁義定而天下正,凡此四者明王臣而不臣。』湯曰:『何謂臣而不臣?』伊尹對曰:『君之所不名臣者四:諸父、臣而不名,諸兄、臣而不名,先生之臣、臣而不名,盛德之士、臣而不名,是謂大順。』
湯問伊尹曰:『古者所以立三公、九卿、大夫、列士者,何也?』伊尹對曰:『三公者,所以參五事也;九卿者,所以參三公也;大夫者,所以參九卿也;列士者,所以參大夫也。故參而有參,是謂事宗;事宗不失,外內若一。』
注釋三公九卿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央政府高級官職,它的設立始於秦朝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爲更好地統治國家,開始設立三公。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輔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負責監察百官;太尉主持軍事。漢承秦制,也設三公。到了西漢後期,三公分別改名爲司徒、司空、司馬。因這這是中央最高官職,權力很大,所以在東漢初期,開國皇帝劉秀限制三公的權力,大權獨攬,三公的實際地位開始下降。
三公下面設置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和少府這九個部門的長官。漢朝改奉常爲太常,郎中令爲興祿勛,典客爲大鴻臚,治粟內史大司農。
秦朝的中央行政機關實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設三公,三公爲: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輔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軍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記事,其地位相當於副丞相,主要職責是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設御史中丞,掌管圖書秘籍,同時監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書;監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負責監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設九卿,作爲中央行政機關分掌具體行政事務,如祭祀、禮儀、軍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3)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4)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8)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穀和財政收支;
(9)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

【說苑·臣術】其他章節閱讀:

劉向【說苑】卷2臣術詩解1

劉向【說苑】卷2臣術詩解2

劉向【說苑】卷2臣術詩解4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沙舟 發表於 2025-4-6 15:2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臣術】伊尹答湯問政要義疏解

【說苑】卷二載商湯與伊尹問對,實爲上古官制與爲臣之道之精要。伊尹分層論述三公、九卿、大夫、列士之職分,構建起"道德仁義"四位一體的治國體系,其說可析爲三重精義:

一、職分等差與德性配位
三公"知通大道"乃天道在政的體現,【白虎通】釋三公"參天子而化下",正與此合。其"調陰陽、正四時"之能,實爲【周易】"大人與天地合其德"的政事化表達。九卿"通溝渠、樹五穀"的實務要求,暗合【尚書·洪範】"八政"首重食貨之旨。大夫"與民同利"的仁政思想,可溯至【孟子】"仁政必自經界始"的治術。列士持義敢諫,則【孝經】"士有爭友"之義的延伸。此四階自天道而人道,由形上而形下,構成完整的治理鏈條。

二、"臣而不臣"的禮治深意
伊尹提出四類"不名之臣":諸父(叔伯)、諸兄(兄長)、先生之臣(師輩)、盛德之士。此制源於宗法社會"親親尊尊"原則,【禮記·曲禮】"國君不名卿老世婦"可相印證。鄭玄注【周禮】云:"王者雖尊,猶有所敬",正指此類特殊禮遇。這種"大順"狀態,實爲血緣倫理與政治倫理的有機統一,較之後世絕對君權觀念更具人文溫度。

三、"參而有參"的制衡智慧
"事宗"制度設計極具深意:三公參五事(貌言視聽思),九卿參三公,大夫參九卿,列士參大夫。這種環環相扣的參議機制,既不同於秦漢以後的垂直統治,亦異於周代純粹的分封制,而是建立"外內若一"的協同治理模式。【管子·君臣】"上有五官以牧其民,則眾不敢逾軌而行"可互爲發明。這種制度設計暗含"陰陽相參"的易理,可謂中國最早的權力制衡思想雛形。

要而論之,此篇對話實爲殷周之際政治智慧的結晶。伊尹以"道德仁義"四維定位官守,用"參而有參"構建權力網絡,借"臣而不名"保留禮治空間,三者共同構成"爲臣之術"的精髓。班固【漢書·百官公卿表】所述官制,猶存此遺意。今日觀之,其中關於權力制約與德能配位的思考,仍不失其借鑑價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