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54|回复: 1

[道学研究] 《列子》卷8说符诗解3得时者昌失时者亡投隙抵时应事无方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3-7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列子》卷8说符诗解3得时者昌失时者亡投隙抵时应事无方
题文诗
鲁施氏有,好学,好兵.好学者以,
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
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悦之,以为军正,
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
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有,
因从请教,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孟氏.
孟氏一子,之秦,术于秦王.秦王:
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
治吾国是,灭亡道遂,宫而放之.一子,
之卫,法干卫侯,卫侯:吾弱国而,
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也,国抚,
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若全而归,
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刖之,
而还诸鲁.既反孟氏,父子叩胸,而让施氏.
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
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且天下理,
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
今之所弃,后或用之;用与不用,无定是非;
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慧;智苟不足,
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
孟氏舍然,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至智至情,真情适时,三因制宜,无所不适.
《原文》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①,以为军正②。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③。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于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④。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⑤。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足⑥,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孟氏父子舍然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注释】

①王悦之——王重民:“《御览》六百四十八引‘王’上有‘楚’字,是也。上文‘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句法相同。”
②军正——军队中掌握法律的官职。
③请——《集释》:“北宋本、秦刻卢解本、汪本‘请’作‘谓’,今从吉府本正。”
④宫而放之——宫,阉割。放,驱逐。
⑤让——责让,责备。
⑥不——《集释》:“北宋本无‘不’字,汪本从之,今依《道藏》各本、吉府本、元本、世德堂本增。”

【译文】
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一个爱好学问,一个爱好打仗。爱好学问的用仁义学术去劝齐侯,齐侯接纳了他,用他做各位公子的老师。爱好打仗的到了楚国,用作战方法去劝楚王,楚王很高兴,用他做军正的官。俸禄使全家富裕起来,爵位使亲人荣耀起来。施氏的邻居孟氏同样有两个儿子,所学的东西也相同,却被贫困所窘迫。羡慕施氏的富有,便去请教上进的方法。施氏的两个儿子把真实情况告诉了孟氏。于是孟氏的一个儿子到了秦国,用仁义学说劝秦王。
秦王说:“现在各国诸侯用武力竞争,所做的不过是征集兵士与粮食罢了。如果用仁义来治理我的国家,便是灭亡的道路。”于是施以宫刑并驱逐了他。另一个儿子到了卫国,用作战方法去劝卫侯。卫侯说:“我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却夹在大国之中。对大国我顺服,对小我安抚,这是求得平安的方法。如果依靠兵权,灭亡也就很快了。如果让你保全身体回去,到了别的国家,那么我国的祸患就不轻了。”于是砍断他的脚,送回到了鲁国。回家以后,孟氏的父子捶胸顿足责骂施氏。施氏说:“凡是适合时宜的人便昌盛,违背时宜的人便灭亡。你们的道理与我们相同,而结果却与我们不同,是违背时宜的缘故,不是行为的错误。而且天下的道理没有长久是对的,事情没有长久是错的。以前所用的方法,今天有可能抛弃;今天所抛弃的方法,以后有可能使用。这种用与不用,没有一定的是非。抓住机会,适应时宜,处理事情不用固定的方法,这要依靠智慧。如果智慧不够,即使博学像孔丘,计谋如吕尚,到什么地方而不穷困呢?”孟氏父子一下子明白了,不再怨恨,说:“我明白了,你不要再说了。”

拉拉积极 发表于 2025-4-9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子·说符》第八卷第三章所载施氏与孟氏二子之事,实为阐发"时势与智慧"关系的经典寓言。本文试从三个维度解析其深层意蕴:

一、时势与道术的辩证关系
施氏二子分别以学术干齐侯、以兵法干楚王而显达,表面看是个人才能的胜利,实则揭示了"得时者昌"的深刻哲理。齐楚两国当时正处于扩张阶段,故学术可育公子、兵法能强军旅。反观孟氏之子,虽持相同道术,然秦王务耕战、卫侯求苟安,仁义与兵权皆成取祸之由。正如王弼注《周易》所言"随时之义大矣哉",同一套理论体系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效用。

二、认知智慧的三个层次
1. 技术层面:掌握具体技能(如学术、兵法)
2. 判断层面:识别时势需求(如诸侯争霸或弱国求存)
3. 超越层面:理解"理无常是"的终极智慧
文中"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八字,实为道家"因循为用"思想的高度凝练。这与《淮南子·氾论训》"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的论述异曲同工,强调智者当超越固定范式。

三、历史语境下的现实启示
故事设定在春秋诸侯林立时期,生动反映了"礼崩乐坏"环境下的人才流动现象。施氏二子的成功,本质上是将个人专长与霸主需求精准对接;而孟氏之败,恰如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困厄的缩影。列子借施氏之口点明:即便具备孔子之博、吕尚之术,若不能审时度势,终将穷途末路。这种思想与《孟子·公孙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的主张形成跨学派呼应。

结语:
本章通过对比叙事,构建起"道术-时势-智慧"的三元认知框架。其价值不仅在于揭示"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处世哲学,更深刻指出任何理论体系的适用性都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充满辩证思维的智慧观,对于当代人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转化创新,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姚待 发表于 2025-4-27 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子·说符》第八卷所载"施氏二子"之典,实为阐发"时势"要义的绝佳范本。今就文本要旨,析而论之:

一、时势之辨:道术与机缘的辩证
施氏二子"一好文一好武",恰合《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之要义。其成功非仅术业专精,更在"投隙抵时"之智:齐侯方兴教化,故纳文学之士为公子傅;楚王锐意军备,故擢兵法之才为军正。此正印证《管子》"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之理,孟氏之败,恰在徒摹其形而未得其神。

二、应世之方:经权之道的实践智慧
"应事无方"非谓毫无原则,实指《孟子》"执中无权,犹执一也"的权变智慧。施氏子之成功,在于深谙《鬼谷子》"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的应世法则:察齐楚两国政治气候之异,各以所长应其所急。这种"因时为业"的智慧,与《吕氏春秋》"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的论断若合符节。

三、历史镜鉴:古今用舍的永恒命题
文中"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八字,实为《易经》"与时偕行"思想的具体演绎。观范蠡、文种在越的不同结局,商鞅在秦的成败得失,皆可作此注脚。孟氏子之悲剧,恰如王弼注《老子》所言:"失在不知几",未能领会《周易》"知几其神乎"的深层意蕴。

要之,此篇寓言实为黄老思想中"因循为用"哲学的艺术呈现。其价值不仅在于揭示"时势造英雄"的客观规律,更警示后人:任何才能必须置于具体历史语境中方显其效,此即《文心雕龙》"时运交移,质文代变"的真谛。读此章者,当于"术"与"时"的辩证关系中深味道家处世哲学的精微。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