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12|回復: 0

[道学研究] 【列子】卷8说符诗解2察所以然不察存亡圣恃道化不恃智巧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3-7 14: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卷8说符诗解2察所以然不察存亡圣恃道化不恃智巧
题文诗:
列子学射,中矣请教,于关尹子,尹子曰:
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对曰弗知.曰未可也.
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
子知子之,所以中乎?曰知之矣.关尹子曰:
其则可矣,守而勿失;非独射也,为国与身,
亦皆如之;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列子: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语道;
故不班白,语道,况行之乎?故自奋则,
人莫之告;人莫之告,孤而无辅;贤者任人,
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故,治国之难,
于知贤,不在自贤.宋人有为,其君以玉,
为楮叶者,三年而成.杀茎柯,毫芒繁泽,
乱之楮叶,中而不别.此人遂以,巧食宋国.
列子闻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
物之有叶,寡矣.故圣人也,恃道化而,
不恃智巧,子列子穷,貌有饥色,客有言之,
郑子陽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居君国穷,
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陽即,遗粟.
子列子也,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
子列子入,其妻望之,拊心曰闻,为有道者,
之妻子也,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而遗食,
先生不受,岂不命哉?列子笑曰:知我,
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且以人言,
所以不受.其卒而后,民果作难,而杀子陽.
【原文】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 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译文】
列子学习射箭能射中目标了,便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行。』列子回去继续练习 。三年以后,又把练习 情况报告了关尹子。关尹子问:『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记住,不要忘掉它。不仅射箭如此,治理国家与修养身心也都是这样。所以圣人不考察存亡现象而考察为什么存亡的原因。』

【原文】

列子曰:『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故不班白语道①,失,而况行之乎?故自奋则人莫之告②。人莫之告,则孤而无辅矣。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故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注释】

①班白——同『斑白』,头发花白。
②故自奋则人莫之告——陶鸿庆:『「自奋」上夺「自骄」,二字。「自骄自奋」承上「色盛者骄,力盛者奋」而言,张注云:「骄奋者虽告而不受」,是其所见本不误。』

【译文】
列子说:『气色强盛的人骄傲,力量强盛的人奋勇,不可以和他谈论道的真谛。所以头发没有花白就谈论道,必然出毛病,又何况行道呢?所以自己奋勇,便没有人再教他。没有人教他,那就孤独没有帮助了。贤明的人任用别人,因而年纪老了也不衰弱,智力尽了也不昏乱。所以治理国家的困难在于认识贤人而不在于自己贤能。』

【原文】

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者①,三年而成。锋杀茎柯②,毫芒繁泽③,乱之楮叶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国。子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注释】

①楮——音 chú(楚),木名。
②锋杀——杨伯峻:『「锋」,【韩非子】作「丰」。王先慎云:「作丰是。丰杀谓肥瘦也。」』一说指叶之尖端。柯——树枝。
③繁泽——泽,指光泽。【淮南子·泰族训】作『颜泽』,谓颜色光泽。
【译文】
      宋国有个人给他的国君用玉做成楮树叶子,三年做成了。叶子的肥瘦、叶茎和树枝、毫毛与小刺、颜色与光泽,乱放在真的楮树叶子中便分辨不出来。这个人于是凭着他的技巧在宋国生活。列子听说这事,说:『假使天地间生长的万物,三年才长成一片叶子,那树木有枝叶的就太少了。所以圣人依靠自然的生化而不依靠智慧技巧。』

【原文】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陽者曰①:『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陽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②:『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③,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④,民果作难而杀子陽。【注释】

①郑子陽——杨伯峻:『【吕览·观世篇】高注云:子陽,郑相也。一曰郑君。』
②望之——王重民:『「之」字衍文。【汉书·汲黯传】:「黯褊心不能无稍望。」师古曰:「望,怨也。」其妻怨望,故拊心。【吕览·观世篇】、【新序·节士篇】并无「之」字可证。【庄子·让王篇】有「之」字肯,疑亦后人据【列子】误增也。』
③过——【集释】:『「过」,各本作「遇」。与【释文】本合,今从【道藏】白文本、林希逸本,江 适本,其义较长。』
④卒——终。
【译文】
    列子穷困,容貌有饥饿之色。有人对郑国宰相子陽说:『列御寇是个有道德学问的人,住在您的国家里而受到穷困,您难道不喜欢有道之士吗?』郑子陽立即命令官吏给列子送去粮食。列子出来接见使者,两次拜谢并拒绝接受,使者只好走了。列子进屋后,他的妻子拍着胸脯埋怨说:『我听说做有道德学问的人的妻子都能得到安佚快乐。现在我们挨饿,君王派人来给你送粮食,你却不接受,难道不是我们的命吗?』列子笑着对她说:『君王不是自己知道我的,而是根据别人的话才送给我粮食的;等到他要加罪于我时,又会根据别人的话去办,这就是我所以不接受的原因。』后来,百姓们果然作乱杀掉了子陽。

邹外 發表於 2025-6-25 03:55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说符》此章以射艺喻道,深契黄老"执本御末"之旨。关尹子三问列子"知所以中",实为道家"察所以然"认识论之精微体现。今试析其要义:

一、现象与本质之辨
关尹子不重"中"之结果,而诘问"所以中",此即《道德经》"常无欲以观其妙"的认识方法。道家认为,执著存亡成败之表象("察存亡"),犹如《淮南子》所讥"见象牙乃知其大于豕",终属末流。真正的认知当如《文子》所言"见本而知末",透过现象把握"道枢"。

二、技艺与道术之阶
列子习射三载的进阶过程,正合《庄子·养生主》"技进乎道"的修行次第。初时"弗知"而中,是"偶中";终能"知之"而中,方为"常中"。此中差别,恰如《管子》区分"术"与"道":"术者,出于规矩;道者,通于神明。"

三、道化与智巧之别
"守而勿失"四字,实为全章眼目。《黄帝四经》云:"执道者能明于察。"守道则万化不离其宗,恃巧则如《老子》所言"虽智大迷"。关尹子将射道推及治国修身,正是黄老"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典型思维,与《吕氏春秋》"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相呼应。

此章虽仅百余言,却完整呈现道家认识论的三重境界:由现象认知(中靶)到规律把握(知所以中),最终升华为本体体认(守道不失)。今日读之,犹见古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智慧光芒。学者当由此悟入,方不负圣贤垂训之深意。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7-24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说符》第八卷所载"列子学射"一章,实为探究道术根本之要义。今就关尹子与列子问答之深意,试析如下:

一、由技入道之阶序
关尹子首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非问射术之表相,实叩击"中鹄"背后所以然之道。列子初答"弗知",恰如《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之境界分野。习射三年乃得"知之"之答,正合《周易·系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渐进过程。此中揭示:凡技艺臻于化境,必由形下之器通达形上之道。

二、道术相须之体用
关尹子谓"守而勿失",实指《老子》"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守道要诀。其言"非独射也,为国与身",恰如《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理贯通。射箭之"中"与治国之"和"、修身之"正",皆本于对"所以然"之道的把握。此即《文子·道德》所谓"道者,物之所导也"的实践体现。

三、道化与智巧之辨
篇旨"圣恃道化不恃智巧",深契《老子》"大道甚夷,而人好径"之诫。关尹子之教,重在使列子超越"射中"之表象(存亡),直指"所以中"之本源(所以然)。此即《淮南子·原道训》"不设智故,而物自方"的化育境界。真正的圣智,非局于机巧变诈,而在通晓万物生化之理。

四、当代启示
今人治学处世,常如列子初习射时,但求结果不论本原。观此章当悟:任何领域的精进,皆需由"知其然"进至"知其所以然"。如《中庸》所言"君子之道费而隐",唯有把握事物内在规律(道化),方能超越技术层面(智巧)的局限。

要之,此章以射艺为喻,阐发"道术一体"的深刻哲理。关尹子之教,实为中华文化"下学而上达"思维范式的典型体现,其价值远超射术本身,直指"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天地》)的终极关怀。学者当于此细参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