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62|回覆: 2

[道學研究] 【列子】卷7楊朱詩解2太古之人恬淡自然名不能勸非求非慮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3-2 17: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卷7楊朱詩解2太古之人恬淡自然名不能勸非求非慮
題文詩:
楊朱:百年之壽,壽之大齊,得百年者,
千無一焉;設有一者,孩抱以逮,昏老幾居,
其半矣哉;夜眠所弭,晝覺所遺,又幾居半;
痛疾哀苦,亡失憂懼,幾居其半;量十數年,
然自得,亡介焉慮,亦亡一時,之中爾則,
人之生也,奚爲?奚樂?爲美厚爾,
爲聲色爾,美厚復不,可常厭足,聲色不可,
常玩聞乃,復爲刑賞,之所禁勸,名法之所,
進退束縛,遑遑爾競,一時虛譽,規死後,
之餘也,偊偊爾順,耳目觀聽,惜身意之,
是非徒失,當年至樂,不能自肆,於一時也,
重囚累梏,何以異哉?太古人知,生之暫來,
死之暫住,從心而動,故不違,自然所好,
之娛,非所去也,真情故不,爲名所勸;
從性而游,恬淡不逆,萬物所好,死後之名,
非所取也,不爲,所及.名譽先後,
年命多少,非所量也.淡泊名利,順其自然.

宋考而 發表於 2025-7-28 02:03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楊朱】篇闡發太古至德之世的生命觀,其言"百年之壽,千無一焉"者,非徒計人壽數,實乃揭示生命本質之三重辯證:

一、時命之辨
楊朱謂百年爲"壽之大齊",然能臻此者千中無一,此非宿命論,實勘破"天年"與"人爲"之矛盾。孩抱至昏老占半,夜眠晝遺又半,痛疾憂懼再半,所余"逌然自得"者不過十數年。此與【莊子·盜跖】"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相呼應,皆言生命有效價值不在長度,而在密度。其計算方式暗合【周易·繫辭】"原始反終"之理,將物理時間轉化爲精神體驗時間。

二、恬淡之體
"太古之人"所以能超越壽夭桎梏,在於"名不能勸,非求非慮"的生存狀態。此非消極無爲,乃【老子】"爲無爲"之高級實踐。【列子】張湛注云:"任自然而覆載,則名利之飾皆爲棄物",正指此種超越名教的生命自覺。其"恬淡自然"四字,實爲【黃帝內經】"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的哲學註腳,揭示生理壽命與心理狀態的內在關聯。

三、楊朱之旨
歷來以楊朱爲"貴己"之說,然此段深意實近【周易·艮卦】"時止則止"之智。其層層剝蝕生命虛耗,非倡縱慾,恰爲破除"以物累形"(【淮南子·精神訓】語)之迷執。所謂"亡介焉慮",正是【大學】"知止而後有定"的工夫呈現,與孟子"夭壽不貳"(【盡心上】)異曲同工。

要之,此段文本以數學式生命解構爲表,以道家存在哲學爲里。其價值不在否定百年之求,而在啟示:唯有超越時空計量與功利執念,方能在有限中證悟無限,此即"太古之人"留給文明社會的永恆智慧。
天魔 發表於 2025-7-29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楊朱篇】"太古之人"章義疏

【列子·楊朱】此章以"百年之壽"爲喻,揭示人生實存狀態與理想境界之張力。其文可分三重義理:

一、生命時量之析微
楊朱以數理論證:"百年之壽"者千中無一,縱得之,嬰幼昏老占半,睡眠寤寐去半,疾痛憂懼又耗其半,所余"逌然自得"者不過十數載。此說非徒計年壽,實以算術破世俗"長生久視"之妄念。【淮南子·原道訓】云"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正與此相發。列子借楊朱之口,將莊子"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知北游】)的哲學慨嘆,轉化爲具象的生命帳簿。

二、太古之人的存在範式
前章"太古之人"爲對照:彼輩"知生之暫來,死之暫往",故"從心而動,不違自然"。此境界有三重超越:
1. 超越名教:"名不能勸"破儒家"立名不朽"之說,與【老子】"名與身孰親"遙契。
2. 超越功利:"非所求非所慮"近於莊子"至人無己"(【逍遙遊】),其"恬淡自然"即【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之實踐。
3. 超越生死:"不逆命"承【大宗師】"安時而處順",將有限生命融入天道流行。

三、楊朱學說的雙重視域
表面看,此章似倡及時行樂,然細究"逌然自得"四字,實含深意:【說文】釋"逌"爲"氣行貌",段注引此句謂"自得之氣流動充滿"。可見真意不在縱慾,而在通過破除世俗執念("亡介焉慮"),回歸生命本真狀態。此與【列子·天瑞】"樂天知命故不憂"形成互文,展現楊朱思想中被忽視的超越維度。

要之,此章以數學式的冷峻剖析爲表,以存在哲學的熱切關懷爲里。其價值不在提供生命長度的解決方案,而在揭示"如何於有限中證悟無限"這一永恆命題。司馬彪注【莊子】謂"楊朱貴己,全性保真",此"真"字正當從此處體貼。
陳尤狀 發表於 2025-9-6 20:07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楊朱】篇有云:『百年之壽,壽之大齊,得百年者千無一焉。』此語深察人生實況,警醒世人勿惑於壽數之虛名。今試析其義,以明太古之人恬淡自然之旨。

人生百歲,雖稱上壽,然能臻此者千中無一。縱得百年,亦多困於孩提之蒙昧、昏老之衰憊,去其半矣。復有夜眠所耗、晝寤所遺,再去其半。更兼疾痛哀苦、亡失憂懼之煎熬,又居其半。所余者,不過十數年耳。於此須臾之間,能悠然自得、無纖介之憂者,更如白駒過隙,難得一時之暢懷。楊朱此論,非爲消極厭世,實欲破世人對壽夭名利之執迷。

太古之人,居無求安,食無求飽,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君於上,無臣於下,渾然與萬物並生,同乎無爲之境。其時也,智不欺愚,強不凌弱,民德歸厚,自然淳樸。此非刻意爲之,乃天性未漓,物慾未萌之故也。故曰:『名不能勸,非求非慮。』蓋其心不爲外物所動,不逐榮名,不慮禍福,唯循天理而行。

後世德日衰,仁義禮智之名起,而自然之道隱。世人競逐外物,以壽夭爲憂,以名利爲務,身心俱疲,反失人生真樂。楊朱慨然發此論,正是欲人返璞歸真,復歸太古恬淡之性。其言雖似縱情,實含深意:人生苦短,當去冗餘之累,存本真之樂,不爲物役,不爲名牽。

故知楊朱之旨,非教人放縱慾望,乃倡一種生命智慧:看清人生實相,超越世俗羈絆,回歸心靈之自在。此與老莊『無爲而治』『逍遙遊』之思實相貫通,共構成道家貴生重己、順應自然之哲學。讀者當體其言外之旨,勿以詞害意,方能得見古人洞明生命之澄澈智慧。

以上內容圍繞【列子·楊朱】篇核心思想展開,立足於文本分析又結合道家哲學背景,力求符合專業國學討論的要求。如須進一步探討楊朱學派與儒道思想的異同,或分析文本中的具體字句訓詁,可另作深入交流。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