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53|回復: 0

[道学研究] 【列子】卷6力命诗解7物我不二当死不惧知命安时非智非量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3-1 17: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卷6力命诗解7物我不二当死不惧知命安时非智非量
题文诗:
单至,啴咺憋懯,四人相与,游于世上,
胥如志也.穷年不相,知情自以,智之深也.
巧佞愚直,婩斫便辟,四人相与,游于世,
胥如志也,穷年不相,语术自以,巧之微也.
㺒㤉情露,譾极凌谇,四人相与,游于世,
胥如志也,穷年不相,晓悟自以,为才之得.
娗諈诿,勇敢怯疑,四人相与,游于世上,
胥如志也,穷年不相,谴发自以,行无戾也.
多偶自专,乘权只立,四人相与,游于世,
胥如志也,穷年不相,顾眄自以,时之适也.
此众态也,其貌不一,咸之于道,命所归也.
至道至天,至天至命,至命自然,自然而然.
佹佹成者,俏成,初非成也.佹佹败者,
俏败者也,初非败故,迷生于俏,俏际昧然.
俏不昧然,不骇外祸,不喜内福;随时
随时,智不能知.命者,于彼,
无二心也.于彼我而,有二心者,其则不若,
揜目塞耳,背坂面隍,亦不坠仆.是而:
死生自命,贫穷自时,怨夭折者,不知,
怨贫穷者,不知时也.当死不惧,在穷不戚,
知命安时.多智人,之量利害,料虚实,
度人情,亦中,亦中.其少智人,
不量利害,不料虚实,不度人情,亦中,
亦中.量与不量,料与不料,度与不度,
奚以异哉?所量,所不量,全而.
亦非知全,亦非知丧.天命自全,自亡自丧.
【原文】

①、单至②、啴咺③、憋懯④四人相与游于世,胥如志也⑤,穷年不相知情,自以智之深也。巧佞、愚直、婩斫⑥、便辟⑦四人相与游于世,胥如志也。穷年而不相语术,自以巧之微也。㺒㤉⑧、情露⑨、极⑩、凌谇11四人相与游于世,胥如志也;穷年不相晓悟,自以为才之得也。眠娗(12)诿13勇敢、怯疑四人相与游于世,胥如志也,穷年不相谴发,自以行无戾也14。多偶15、自专、乘权16、只立17四人相与游于世,胥如志也,穷年不相顾眄18,自以时之适也。此众态也,其貌不一,而咸之于道,命所归也。【译文】
、单至、啴咺、憋四个人在世上互相交朋友,各随自己的意志,整年不互相通报情况,自以为智慧十分深湛。巧佞、愚直、斫、便辟四个人在世上互相交 朋友,各随自己的意志,整年不互相告诉道木,自以为技巧十分精微。㺒㤉、情露、极、凌谇四个人在世上互相交朋友,各随自己的意志,整年不互相启迪开悟,自以为一切本领部获得了。眠诿、勇敢、怯疑四个人在世上互相交朋友,各随自己的意志,整年不互相批评启发,自以为行为没有一点差错。多偶、自专、乘权、只立四个人在世上互相交朋友,各随自己的意志,整年不互相检查回顾,自以为一切都适合时宜。这许多情态,它们的表现虽然不一样,却都走向了自然之道,这是命运的归宿。
【注释】
①墨——杘,音 chī(痴),欺诈无赖貌。又作『嚜』。卢重玄解:『默诈佯愚之状。』【释文】引【方言】:『墨,江滩之间谓之无赖。』
②单至——单,张湛注:『音战。』单至,卢重玄解:『轻动之状。』
啴咺——音 chǎn(产)xuān(喧),迂缓貌。卢重玄解:『迂缓之状。』
④憋——音 biē(鳖)fū(夫),急速貌。又作『憋怤』。张湛注:『此皆默诈、轻发、迂缓、急速之貌。』
⑤胥早如志也——【释文】:『胥,相也。如,随也。谓各从其志。』
斫——音(虐)zhuó(酌),张湛注:『不解悟之貌。』
⑦便辟——善于逢迎谄媚。
㺒㤉——音 Liāo(敲)yá(牙),陰险狡猾貌。卢重玄解:『顽戾强㺒之状也。』【文选·左思吴都赋】李善注:『【方言】,㺒,狯也。』
⑨情露——重玄解:『不隐之状也。』【释文】:『情露,无所隐藏。』
极——,音 jiǎn(简)。极,说话口吃不畅貌。卢重玄解:『讷涩之状也。』
(11)凌谇——谇,音 su(岁),凌谇,凌辱骂人貌。卢重玄解:『寻间语
责之状也。』【释文】云:『凌谇,谓好陵辱责骂人也。』
(12)眠——,音 tiǎn(舔)。眠,张湛注:『不开通之貌。』卢重玄解:『无精采之状也。』【释文】作『眠,云:『【方言】:眠,欺慢之语也。郭璞云:谓以言相轻蚩弄也。又不开通貌。』与诿相对,当为欺慢貌。
(13)诿——zhuiwei钝滞貌。【释文】云:』钝滞也。』张湛注:『■诿,烦重之貌。』卢重玄解:『并烦重之貌。』
(14)自以行无戾也——卢重玄解:『各自以为适宜得中之道也。』【释文】:『无戾,无违戾也。』
(15)多偶——卢重玄解:『和同之状也。』【释文】云:『多偶,谓多与人相和谐也。』
(16)乘权——【释文】:『乘权,谓乘用权势也。』
(17)只立——【释文】:『只立,独孤自立。』
(18)顾眄——回视。

【原文】

佹佹成者①,俏成也②,初非成也。佹佹败者,俏败者也,初非败也。故迷生于俏,俏之际昧然。于俏而不昧然,则不骇外祸,不喜内福;随时动,随时止,智不能知也。信命者于彼我无二心。于彼我而有二心者,不若揜目塞耳③、背坂面隍亦不坠仆也④。故曰:死生自命也,贫穷自时也,怨夭折者,不知命者也,怨贫穷者,不知时者也。当死不惧,在穷不戚,知命安时也。其使多智之人量利害,料虚实,度人情,得亦中⑤,亡亦中。其少智之人不量利害,不料虚实,不度人情,得亦中,亡亦中。量与不量,料与不料,度与不度,奚以异?唯亡所量,亡所不量,则全而亡丧。亦非知全,亦非知丧。自全也,自亡也,自丧也。
【注释】

①佹佹——音 guǐ(鬼),出于偶然,不是自己所能为的。
②俏成也——俏,通『肖』,相似。杨伯峻:『「俏成」下疑有「者」字,方与下文句法一律。【六书故】八引正作「俏成者也」。』
③揜——音 yǎn(掩),掩盖。
④背面隍——【释文】『背坂』作『背城』,当从之。城为城墙,隍为护城壕,城隍相对而言,正合文意。
⑤中——【释文】:『中,半也。下同。』
【译文】
    因偶然而成功的,好像是成功了,实际上并没有成功。因偶然而失败的,好像是失败了,实际上并没有失败。所以迷惑发生在相似上,近似的时候最容易糊涂。在近似的时候而不糊涂,就不惧怕外来的灾祸,不庆幸内在的幸福;顺应天时(势)而行动,顺应时势而停止,靠聪明才智是无法明白的。相信命运的人对于成功与失败没有不同的心情。对于成功与失败有不同心情的人,比不上捂住眼睛、塞住耳朵、背对着城墙、面朝城壕也不会坠落下来的人。所以说:死亡与生存来自天命,贫苦与穷困来自时势。埋怨短命的,是不懂得天命的人;埋怨贫穷的,是不懂得天时的人,碰上死亡不惧怕,身居贫穷不悲伤,这是懂得命运、安于天时的人。如果叫足智多谋的人计算利害,估量虚实,揣度人情,他所得到的有一半,失去的也有一半。那些缺智少谋的人不计算利害,不估量虚实,不揣度人情,他所得到的有一半,所失去的也有一半。这样看来,计算与不计算,估量与不估量,揣度与不揣度,有什么不同呢?只有无所计算,才是无所不计算,才能完全保全本性而没有丧失。并不是靠智力来保全本性,也不是因智力而丧失本性。一切都是自己完成,自己消亡,自己丧失。

卢朱伍 發表於 2025-7-21 02:53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力命》第七段诠解:物我玄同之境与性命安时之道

《列子·力命》篇以四组人物群像为喻,深刻揭示"物我不二"的哲学内核。墨杘、单至、啴咺、憋懯四者"穷年不相知情",却各执"智之深";巧佞、愚直、婩斫、便辟四者"穷年不相语术",却自矜"巧之微"。此般众生相实为《庄子·齐物论》"道隐于小成"之注脚——世人囿于认知局限,以偏执为真理,恰如井蛙不可语海。列子借此破"我执",阐明万物本无绝对界限,所谓智愚巧拙皆相对概念,唯有超越二元对立,方能体认"物我玄同"之境。

文中"胥如志也"四字尤具深意。众人虽禀性各异,却皆能各遂其志,此即《周易》"各正性命"之体现。列子并非否定个体差异,而是指出差异背后存在更高层次的统一性——如同《道德经》"道者万物之奥",差异性终将统摄于"道"的整体性中。这种"和而不同"的思维模式,正是中国哲学"一多相即"辩证观的生动实践。

至于"当死不惧,知命安时"八字,实为全篇文眼。此说承《周易》"乐天知命故不忧"而来,又与孔子"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相呼应。列子所言"非智非量",直指性命之学的超理性本质——真正的觉悟不是逻辑推演的结果,而是对天道运行规律的直观体认。如《黄帝内经》"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这种境界超越世俗智巧,达到与造化同流的自然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人物命名皆具象征意义:"墨杘"喻心思幽深,"单至"示行为轻率,这种"以名诠理"的手法,实承《春秋》"正名"传统而来。列子通过命名学构建起一套认知符号系统,使抽象哲理具象化,此乃战国诸子"立象以尽意"的典型范例。

要之,本篇通过群像对比,层层递进地展开"齐物—安命—达生"的哲学链条。其价值不仅在于提出"物我不二"的本体论认知,更在于给出"知命安时"的实践方法论。这种将形上思辨与生命实践相结合的理路,深刻影响了后世程朱理学"体用一源"的思想建构,堪称先秦道家性命之学的重要范本。读者若能超越文字表象,体味其中"得意忘言"之旨,庶几可窥列子"贵虚"学说之堂奥。
百般唉叹 發表於 2025-7-28 08:58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力命》第七段诠解:物我玄同的生死智慧

《列子·力命》篇以四组人物群像,深刻揭示世俗认知的局限性与"物我不二"的终极境界。墨杘、单至、啴咺、憋懯四者"穷年不相知情",却自以为"智之深";巧佞、愚直、婩斫、便辟四者"穷年不相语术",却自矜"巧之微"。此般执迷,恰如《庄子·齐物论》所言"各是其是,非彼所非",暴露出认知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根本困境。

一、认知困境的寓言解构
列子通过十六人(四组四人)的生存状态,构建了一个认知论的隐喻系统:
1. 智量之障:前两组人物沉溺于"智"与"巧"的分别,恰如《楞严经》"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将相对认知绝对化,陷入"以管窥天"的局限。
2. 情识之缚:㺒㤉、情露等后两组人物,或"谇极凌谇"或"眠娗諈诿",展现情识活动的极端状态,暗合佛家"情想纷飞"之说,揭示情绪对认知的遮蔽。

二、物我不二的超越路径
文本深层指向"丧我"的修行次第:
1. 破对待:当死而不惧的终极境界,非赖智巧计量,而是消弭"物-我"、"生-死"的二元对立,此即《周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实践。
2. 契真常:"知命安时"绝非被动认命,而是如郭象注《庄子》所言"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在现象流变中体认本体之恒。

三、黄老思想的实践智慧
列子此处论述,实为黄老"因循"哲学的文学表达:
1. 非智之智:真正的智慧在于"去甚去奢"(《老子》二十九章),破除认知的"成心",此即"非智非量"的深层意涵。
2. 应化之道:如《黄帝四经》"执道者观于天下",文本中群像的荒谬性,反衬出"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圣人境界。

要之,此段以文学性反讽揭示:世人困于"认知-对象"的二元架构,而大道正在"黜聪明"(《庄子·大宗师》)的超越中显现。这种思想进路,既承老子"绝圣弃智"的遗训,又开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的先声,堪称先秦认识论哲学的诗化表达。学者当透过寓言的表象,把握其"外生死、忘物我"的修行旨趣,方不负列子垂训之深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