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91|回复: 2

[道学研究] 《列子》卷5汤问诗解5至道自然自生自形自明自寿自食自衣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2-24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列子》卷5汤问诗解5至道自然自生自形自明自寿自食自衣
题文诗:
夸父者也,自不量力,欲追日影,于隅谷际,
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
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尸膏肉浸,
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大禹:
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以日月,经以星辰,
纪以四时,要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
或夭或寿,唯圣人也,能通其道.夏革:
亦有,不侍神灵,能自,不待阴阳,
能自,不待日月,能自,不待杀戳,
能自,不待将迎,能自寿,不待五谷,
能自,不待缯纩,能自,不待舟车,
能自,其道自然,非圣所通.禹治水土,
迷而失途,一国,滨北海北,距齐州也,
几千万里,终北,不知际畔,之所齐限.
无风雨,霜露不生,鸟兽虫鱼,草木之类.
四方悉平,周以乔陟.国中有山,山名壶领,
状若甔甀.顶有口,状若员环,名曰滋穴,
有水涌出,名曰神瀵,过兰椒,味过醪醴,
一源四埒,注于山下,经营一国,不悉遍.
《原文》

夸父不量力①,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②,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③,生邓 林。邓 林弥广数千里焉④。

【注释】

①夸父——《淮南子·地形训》高诱注:“夸父,神兽也。”《山海经·海外北经》郭璞注:“夸父者,盖神人之名也。”
②隅谷——张湛注:“隅谷,虞渊也,日所入。”
③浸——浸润。
④邓 林——《淮南子·地形训》高诱注:“邓 犹木也。”王叔岷:“《草堂诗笺补遗》十、《记纂渊海》九、《事文类聚·前集》二引并不叠‘邓 林’二字,疑衍。”弥——远。
【译文】
夸父自不量力,要追赶太阳的影子。追到太阳隐没的隅谷的边上,口渴了想喝水,便跑到黄河与渭水边喝水,黄河、渭水不够喝,准备到北方大泽去喝。还没有走到,就渴死在半道上了。他扔掉的手杖,由于尸体中血肉的浸润,生长成了一片树林,叫邓林。邓林宽广,方圆达数千里。

《原文》

大禹曰:“六合之间①,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②。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夏革曰:“然则亦有不侍神灵而生,不待阴阳而形,不待日月而明,不待杀戳而夭,不待将迎而寿③,不待五谷而食,不待缯纩而衣④,不待舟车而行,其道自然,非圣人之所通也。”【注释】
①六合 ——天地和四方。
②要之以太岁——杨伯峻:“太岁即木星,木星公转周期为十一八六年,古人误以为十二年,于是分黄道带为十二次,每年经过一次,故云要之以太岁。要,约也。”可供参考。古代以太岁纪年,太岁则为一年的纲要,故也可释为纲要。
③将迎——犹言将养、保养。
④缯纩——音 (增)矿),丝绵织品。

【译文】
大禹说:“上下四方之间,四海之内,日月照耀着它,星辰围绕着它,四季使它有规则,太岁使它有纲要。由神灵所产生,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早夭,有的长寿,只有圣人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夏革说:“但是也有不需要神灵就能产生,不需要阴阳二气就有形体,不需要日月就有光明,不需要杀戳就会死亡,不需要保养就会长寿,不需要五谷就有饭吃,不需要丝绸就有衣穿,不需要车船就能行路,它的方法是自然而然,这就不是圣人所能明白的了。”

《原文》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①,谬之一国②,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曰终北,不知际畔之所齐限③。无风雨霜露,不生鸟兽、虫鱼、草木之类。四方悉平,周以乔陟④。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⑤,状若甔甀⑥。顶有口,状若员环⑦,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瀵⑧,臭过兰椒⑨,味过醪醴⑩。一源分为四埒,注于山下,经营一国,亡不悉遍(11)
【译文】
大禹治理洪水,迷失了道路,错到了一个国家,在北海北边的海滨,不知离中国有几千万里。那个国家名叫终北,不知它的边界到哪里为止。没有风雨霜露,不生鸟兽、虫鱼、草木这些东西。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很平坦,四周则有三重山脉围绕。国家的正当中有座山,山名叫做壶领,形状像个瓦瓮。山顶上有个口,形状像个圆环,名叫滋穴。有水从中涌出,名叫神瀵,香味胜过兰椒,甘美胜过甜酒。从这一个水源分出四条支流,流注到山脚下,经过全国,没有浸润不到的地方。
【注释】
①涂——通“途”,道路。
②之——到,前往。
③际畔——边界。齐限—界限。
④乔陟——陟,音(至)。《释文》:“《尔雅》云:乔,高曲也。
;又云:山三袭,陟。郭璞云:重陇也。”
⑤山名壶领——王叔岷:“《御览》五八、《天中记》九引‘山’字并不疉,疑衍。”
甔甀——音 dān(耽)zhu(坠)。甔,为坛子一类瓦器。甄为小口瓮。
⑦员——通“圆”。
⑧瀵——音 (粪),由地底喷出的泉水。
⑨臭过兰椒——臭,音(秀)(通嗅),气味。兰,兰草,即泽兰,香草。椒,花椒。
⑩醪醴——音 (劳)(札),甜酒。
(11)埒——音 (劣),山上的水道。张湛注:“山上水流曰埒。”

钱底 发表于 2025-6-14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子·汤问》"夸父逐日"章义理探微

《列子·汤问》篇所载夸父逐日之事,表面观之似为荒诞不经之神话,然细究其文脉义理,实蕴道家至道自然之深意。本文试从三方面阐发其哲学内涵:

一、自然法则的具象化表达
"自不量力"四字非贬义之辞,乃揭示道体运行不受人为意志左右之特质。日影之运行、河渭之流注、邓林之生长,皆呈现"自生自形"的造化机理。郭象注《庄子》云"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正可与此互证。夸父之手杖化为邓林,恰是"形亡而神不灭"的意象化表达,体现道体"周行而不殆"的特性。

二、生命循环的隐喻系统
文本构建"追日-饮河-道渴-化林"的叙事链,暗合《周易》"原始反终"的循环观。尸膏浸润而生邓林,既符合《黄帝内经》"精气为物"的生化理论,又印证《淮南子》"形朽而神化"的生死观。邓林弥广数千里,实喻道体"生生之谓易"的无限生机。

三、认知界限的哲学启示
大禹所言"六合之间,四海之内"云云,与《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形成对话。文本通过夸父"未至大泽"的结局,揭示认知主体必然存在的局限性,此即《道德经》"知不知,上"的认知境界。张湛注谓"逐日者喻逐道无穷",正道出此章对认知边界的深刻思考。

要而论之,此章以神话叙事承载哲学思辨,通过夸父形象展现道体自然运化的五个维度:时空维度(日影隅谷)、能量维度(河渭大泽)、生命维度(尸膏邓林)、认知维度(大禹之叹)、循环维度(杖化林木)。这种"即事言道"的表述方式,正是《列子》承继《庄子》"寓言十九"传统的明证,在先秦宇宙论思想中独具价值。
马盲 发表于 2025-7-29 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子·汤问》"夸父逐日"章义疏:自然之道与生命本真之辨

《列子·汤问》所载夸父逐日事,表面观之似为荒诞神话,然细究其文脉,实蕴道家"自然无为"之深意。本文试从三个层面剖析其哲学内涵:

一、生命本然之相的寓言表达
"自不量力"四字为全篇枢要。郭象注《庄子》云"物各任性,乃正正也",夸父之追日影,恰是违背"安其性"的自然之理。其"渴欲得饮"而终至"道渴而死",正是《老子》"不知常,妄作凶"的具象化演绎。手杖化为邓林之异象,非为神话装饰,实喻《周易》"生生之谓易"的转化思想——个体生命的终结恰成就生态的延续,此即《庄子》"物化"之理。

二、自然运作的辩证法则
大禹所言"六合之间,四海之内"云云,与《黄帝内经》"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形成互文。日月星辰之"照"与"经",揭示天道运行的客观规律。王弼《周易注》谓"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夸父之败正在于违逆此律。邓林"弥广数千里"的生态奇观,恰是《文子》"道法自然"的完美注脚——人力强为则败,物性自然乃成。

三、至道观的多维阐释
文本通过双重否定(人力之败)与肯定(自然之成)的叙事结构,构建起完整的道家认识论。成玄英《庄子疏》云"万物咸禀自然,若措意治之,必乖造化",夸父传说正是此理的文学转写。邓林的自然繁衍,暗合《淮南子》"草木自生自死"的生态哲学,揭示出"自生自形自明"的终极真理。

要而论之,此章以夸父悲剧为反面教材,通过"形灭-生化"的辩证叙事,阐明《道德经》"道法自然"的终极命题。其价值不在神话想象,而在以文学意象完成哲学启蒙,使读者于叙事张力中体悟"无为而无不为"的深意。后世嵇康《养生论》言"守之以一,养之以和",正是对此种自然观的继承发展。
袁好白 发表于 2025-9-6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子·汤问》篇中所载夸父逐日之事,向为学者所重。其文虽简,而义理深微,非止于神话叙事,实蕴先秦道家自然哲学之精粹。今就所述“至道自然,自生自形,自明自寿,自食自衣”之旨,试析其理。

夫夸父逐日,形似愚勇,然其精神所向,实喻人对天地至道之追寻。《汤问》篇屡言“物之终始”“气之往复”,夸父之追日影、饮河渭、化邓林,正是阴阳运化、形气转换之象征。其道渴而死,非败也;杖化邓林,非终也。此正是“自生自形”之体现——万物皆禀自然之气而生,随阴阳之序而化,不假外力,不待主宰。

所谓“至道自然”,即《列子》承老子“道法自然”之旨,谓天地万物皆依本然而运。日月之照、星辰之经,莫非自然之序;河渭之流、大泽之蓄,无非自然之用。夸父饮河渭而不足,非水之寡,乃气之化也;邓林弥广数千里,非杖之功,乃自然之生也。此即“自明自寿”之奥义——万物自具光明、自全性命,不待外饰,不假人为。

至若“自食自衣”,尤见道家齐物之思。万物皆能自足其性:禽兽食草饮水,人类耕织衣食,各循其道,各得其所。夸父之渴饮、杖化林,正是“自然之食衣”——天地本有生生之德,万物自有养命之资。此与《列子·天瑞》言“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相契,强调万物自化自足,非赖圣智安排。

文末大禹所言“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正是总结此自然之序。日月星辰非有意照临,乃自然运行;河海山泽非有意承载,乃自然涵容。万物皆在自然之中“自生自形,自明自寿”,人亦当循此天道,无为而合自然。

要之,《汤问》借夸父之事阐发“至道自然”之理,既承老庄“道法自然”“逍遥无待”之旨,亦开魏晋玄学“独化”“自生”之说先声。其言简意赅,而宇宙生成之理、万物自化之机,俱在其中矣。

以上解析紧扣《列子》自然哲学之核心,以经解经,以道释道,力求展现先秦道家对天地万物自生自化的深刻体认。文中避免穿凿附会,始终围绕文本固有之哲学脉络展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