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56|回覆: 1

[道學研究] 【列子】卷5湯問詩解2水注大壑無增無減五山仙居巨鰲戴之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2-23 16: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卷5湯問詩解2注大壑無增無減五山仙居巨鰲戴之
題文詩:
湯又問:物有巨細?有修短乎?有同異乎?
革曰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裏,有大壑焉,
無底谷,其下無底,名日歸墟.弦野之水,
,莫不注之,無增無減.中有五山:
一日岱輿,二日員嶠,三日方壺,四日贏洲,
五日蓬萊.高下周旋,三萬,其頂平處,
九千.山之相去,七萬裏焉,以為鄰居.
其上台觀,皆金玉設,其上禽獸,皆純縞白.
珠玕之樹,皆叢生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
不老不死.所居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
飛相往來,不可數焉.五山之根,無所連著,
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仙聖毒之,
訴之於帝.帝恐流於,西極失群,仙聖居乃,
命禹強使,巨鰲十五,舉首戴之,迭為三番,
六萬歲焉,一交五山,始峙不動.而龍伯之,
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
一釣六鰲,合負,歸其國,灼其骨以,
卦卜.於是岱輿,員嶠二山,流於北極,
於大海,仙聖播遷,巨億計.帝憑怒乃,
侵減龍伯,之國使厄,侵小龍伯,之民使短,
伏羲神農,時其國人,猶數十丈.非大非小.
【原文】
湯又問:『物有巨細乎?有修短乎?有同異乎?』革曰:『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裏,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14),其下無底,名日歸墟。八弦九野之水(15),天漢之流(16),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日岱輿,二日員嶠,三日方壺,四日贏洲,五日蓬萊。其山高下周旋三萬裏,其頂平處九千裏。山之中間相去七萬裏,以為鄰居焉。其上台觀皆金玉,其上禽獸 皆純縞(17)。珠玕之樹皆叢生(18),華實皆有滋味(19),食之皆不老不死(20)。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焉。而五山之根無所連著,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焉。
仙聖毒之(21),訴之於帝。帝恐流於西極,失群仙聖之居,乃命禹強使巨鰲十五舉首而戴之(22)。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 焉。五山始峙而不動(23)。而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24),一釣而連六鰲,合負而趣歸其國(25),灼其骨以數焉(26)。於是岱輿、員嶠二山流於北極,沈於大海,仙聖之播遷者巨億計(27)。帝憑怒(28),侵減龍伯之國使厄(29),侵小龍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農時,其國人猶數十丈
【譯文】
商湯又問:『萬物有大小嗎?有長短嗎?有同異嗎?』夏革說:『在渤海的東面不知幾億萬裏的地方,有一個很大的溝壑,實際上是一個沒有底的山谷,那下面沒有底,名字叫歸墟。地面八極、天空八方中央的流水,以及銀河的流水,沒有不流到那裏的,而那裏的水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那裏有五座山:第一座叫岱輿山,第二座叫員嶠山,第三座叫方壺山,第四座叫瀛洲山,第五座叫蓬萊山。每座山高低延伸周長達三萬裏,山頂上的平坦處也有九千裏。山與山之間距離達七萬裏,卻互相認為是鄰居。山上的樓台宮殿都由金銀珠王建成,山上的飛禽走獸卻是一樣的純白色。珠玉寶石之樹長得密密麻麻,花朵與果實的味道都很鮮美,吃了它可以永遠不老,永不死亡。住在那裏的人都是神仙聖人一類,一天一夜就能飛過去又飛回來的人,數也數不清。但五座山的根部並不相連,經常跟隨潮水的波浪上下移動,不能有一刻穩定。
神仙和聖人們都討厭此事,便報告了天帝。天帝擔心這五座山流到最西邊去,使眾多的神仙與聖人失去居住的地方,於是命令禹強指揮十五隻大鰲抬起腦袋把這五座山頂住。分為三班,六萬年一換。這五座山才開始穩定下來不再流動,但是龍伯之國有個巨人,抬起腳沒走幾步就到了這五座山所在的地方,一鈎就釣上了六隻大鰲,合起來背上就回到了他們國家,然後燒的大鰲的骨頭來占卜吉凶。於是岱輿和員嶠二山便流到了最北邊,沉入了大海,神仙和聖人流離遷徙的多得要用億數來計算。天帝大發脾氣,於是逐漸縮小了龍伯國的國土使它越來越狹,逐漸縮小了龍伯國的人民使他們越來越矮。到伏羲、神農時,那個國家的人還有幾十丈高。
【注釋】
(14)惟——為,是。
(15)八弦九野之水——張湛註:『八弦,八極也。九野,天之八方中央也。』弦,【釋文】:『弦音宏。』則『弦』當作『紘』。
(16)天漢——即銀河。張湛註:『世傳天河與海通。』
(17)其上禽獸 皆純縞——陶鴻慶:『「其上」字誤復。』王重民:『陶說是也。【御覽】三十八引正無下「其上」一字。』縞,音 gǎo(搞),白色。
(18)珠玕——玕,音 gān(干),珠玕,珠玉。
(19)華實——華,音 huǎ(花),同『花』。實,果實。
(20)皆——王重民:『【御覽】三十八引無下「皆」字,蓋是衍文。』
(21)毒——【釋文】:『毒,病也。』
(22)禹強——張湛註:『【大荒經】曰:北極之神名禹強,靈龜為之使也。』【釋文】:『【神仙傳】:北方之神名禺強,號曰玄冥子。』(戴,背負)
(23)而下動——【集釋】:『【藏】本、秦本、世德堂本無「而不動」三字。』
(24)數步——【集釋】:『「數步」北宋本作「數千」,汪本從之,今從【藏】本訂正。』暨——及,到。
(25)趣——音 qū(趨),通『趨』。
(26)灼——燒。數——占卦。
(27)播遷——流離遷徙。
(28)憑——張湛註:『憑,大也。』
(29)侵——漸進。厄——音(愛),通「隘」,狹小。

鄒至 發表於 2025-4-9 13:23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湯問】釋讀:歸墟五山與巨鰲神話的宇宙觀闡釋

【列子·湯問】所載商湯與夏革之問對,實為上古宇宙論之精微表述。其文以神話敘事勾連天地秩序,暗含先民對時空、物類、動靜等根本問題的思考。今就"歸墟五山"與"巨鰲戴山"之章句,析其三重深意。

一、歸墟之壑:永恆不竭的宇宙平衡
"渤海之東有大壑,名曰歸墟"者,乃先民構想之終極空間。八紘九野之水、天河之流皆注其中而"無增無減",此暗合【老子】"大盈若沖"之道。歸墟非物理性容器,實為維繫宇宙動態平衡的抽象機制——萬物歸焉而不盈,傾焉而不竭,恰如【莊子·天地】"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之形容。此種宇宙觀,實為上古"循環守恆"思想的具象化表達。

二、五山仙居:流動的永生之境
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五山,其空間建構極具象徵意義:三萬裏周旋、九千裏平頂的幾何形態,暗合"天圓地方"之觀念;金玉台觀、純縞禽獸、珠玕之樹等物象,皆以"純質"(【列子】所謂"皆純縞")彰顯仙境超然性。尤可注意者,五山"隨潮波上下"的動態特徵,揭示先民認知中神聖空間的不穩定性——仙境雖具不老不死之德,然其存在仍需依賴巨鰲承載,此即【周易】"變動不居"思想的神話投射。

三、巨鰲神話:秩序與失衡的辯證
天帝命禺強使十五巨鰲戴山,以"六萬歲一交"的輪值制度維持五山穩定,此中可見上古對宇宙秩序的精密設計。然龍伯國大人"一釣連六鰲"導致岱輿、員嶠二山沉沒,實喻示着絕對平衡的不可企及。天帝"侵減龍伯之國"的懲罰機制,更暗含"過猶不及"的中道思想——龍伯國民身形由"數十丈"被縮減,恰如【尚書·洪範"皇極"所謂"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此段文本以神話敘事包裹着深刻的哲學內核:歸墟象徵永恆之"常",五山浮動體現存在之"變",巨鰲輪值彰顯秩序之"衡",而龍伯釣鰲則揭示"失衡"的必然。列子藉此闡明"物有巨細修短而同歸於一"的齊物思想,與【湯問】篇首"無極之外復無無極"的宇宙觀遙相呼應。讀此章者,當於瑰麗想像中體認先民對宇宙秩序的終極追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