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94|回覆: 0

[道學研究] 【列子】卷4仲尼詩解4心凝形釋非覺非知至游神遊至觀內觀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2-22 11: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卷4仲尼詩解4心凝形釋非覺非知至游神遊至觀內觀
題文詩:
列子學也,三年後不,敢念是非,不言利害,
始得老商,一眄而已.五年之後,更念是非,
更言利害,老商始一,解顏而笑.七年之後,
從心所念,更無是非;從口所言,更無利害;
夫子始一,引吾並坐.九年之後,橫心所念,
橫口所言,不知我之,是非利害,不知彼之,
是非利害,外內.後眼如耳,如鼻,
如口,無不同.心凝形釋,骨內都融;
情通天地,真誠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
心之所念,言之所藏.如斯而已,理無所隱.
列子好游,壺丘子曰:禦寇好游,游何所好?
曰游之樂,所玩無故;人之游也,觀其所見;
我之游也,觀其所變,游乎游乎!未有,
辨其游者.壺丘子曰:禦寇之游,與人同歟,
曰固,與人異歟!凡所見亦,恆見其變.
玩彼物之,無故不知,我亦無故.務外游不,
知務內觀.外游,求備於物;內觀,
取足於身.取足於身,游之至也;求備於物,
游之不至.於是列子,終身不出,自以為其,
不知游也.壺丘子曰:游其至乎!至游者也,
不知所適;至觀,不知所視.物物皆游,
物物皆觀,我所謂游,之所謂觀.至游神遊,
神遊真情,真情所至,無所不游,無所不觀.

   【原文】

子列子學也①,三年之後,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老商一眄而已。五年之後,心更念是非,口更言利害,老商始一解顏而笑。七年之後,從心之所念,更無是非;從口之所言,更無利害;夫子始一引吾並席而坐。九年之後,橫心之所念,橫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歟,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歟,外內進矣。而後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口無不同②。心凝形釋,骨內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心之所念,言之所藏。如斯而已,則理無所隱矣。
【注釋】

①子列子學也——指列子向老商氏學乘風之道。此節已見【黃帝篇】『列子師老商氏,友伯高子』一節。張湛註:『【黃帝篇】已有此章,釋之詳矣。所以重出者,先明得性之極,則乘變化而無窮;後明順心之理,則無幽而不照。二章雙出,各有攸趣,可不察哉?』

②口無不同——『口』字衍。『同』下應有『也』字。【黃帝篇】作『無不同也』。

【譯文】
列子在學習道術的時候,三年之內,心中不敢計較是與非,嘴上不敢談論利與害,然後才得到老商斜着眼睛看一下罷了。又在兩年之後,心中比學道前更多地計較是與非,嘴上更多地談論利與害,然後老商才開始放鬆臉面笑了笑。又在兩年之內,順從心靈去計較,反而覺得沒有什麼是與非;順從口舌去談論,反而覺得沒有什麼利與害;老師這才叫我和他坐在一塊蓆子上。又在兩年之內,放縱心靈去計較,放縱口舌去談論,但所計較與談論的也不知道是我的是非利害呢,也不知道是別人的是非利害呢,身外身內都忘得一乾二淨了。從此以後,眼睛就像耳朵一樣,耳朵就像鼻子一樣,鼻子就像嘴一樣,沒有什麼區別了。心靈凝聚,形體消失,骨肉全都融化了;感覺不到身體倚靠着什麼,兩腳踩着什麼,心靈想着什麼,言論包藏着什麼。如此而已,那一切道理也就沒有什麼可隱藏的了。

【原文】

初,子列子好游。壺丘子曰:『禦寇好游,游何所好?』列子曰:『游之樂所玩無故①。人之游也,觀其所見;我之游也,觀其所變。游乎游乎!未有能辨其游者。』壺丘子曰:『禦寇之游固與人同,而曰固與人異歟!凡所見,亦恆見其變。玩彼物之無故,不知我亦無故。務外游,不知務內觀。外游者,求備於物;內觀者,取足於身。取足於身,游之至也;求備於物,游之不至也。』於是列子終身不出,自以為不知游。壺丘子曰:『游其至乎!至游者,不知所適;至觀者,不知所視②。物物皆游矣,物物皆觀矣,是我之所謂游,是我之所謂觀也。故曰:游其至矣乎!游其至矣乎!』【注釋】
①所玩無故——張湛註:『言所適常新也。』
②視——音 sh(示),同『視』。
【譯文】
    列子原來喜歡遊覽。壺丘子說:『禦寇喜歡遊覽,遊覽有什麼可喜歡的呢?』列子說:『遊覽的快樂,是因為所欣賞的東西沒有陳舊的。別人遊覽,欣賞的是所見到的東西;我遊覽,欣賞的是事物的變化。遊覽啊遊覽啊!沒有人能分辨不同的遊覽方法。』壺丘子說:『禦寇的遊覽本來與別人相同嘛,他還要說本來與別人不同呢!凡是見到的東西,必然會同時見到這些東西的變化。欣賞外物的變化,卻不知道自身也在不停地變化之中。只知道欣賞外物,卻不知道欣賞自己。欣賞外物的,希望把外物都看遍;欣賞自己的,也應把自身都看遍。把自身都看遍,這是最高的遊覽;把外物都看遍,並不是最高的遊覽。』從此列子終身不再外出,自己認為不懂得遊覽。壺丘子說:『這是最高的遊覽啊!最高的遊覽不知道到了哪裡,最高的欣賞不知道看到了什麼。任何地方都遊覽了,任何事物都欣賞了,這是我所說的遊覽,是我所說的欣賞。所以我說:這是最高的遊覽啊!這是最高的遊覽啊!』

今日平說 發表於 2025-7-15 23:08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仲尼】第四章節所論"心凝形釋"之境,實為道家體道工夫之精微闡發。今就經文章句,分疏其修行次第與境界躍升,以明"至游""內觀"之真義。

一、修行次第的工夫進階
列子修學歷程顯分四階:首三載"不敢念是非,不言利害",乃強制之功,如莊子所謂"外天下";五載後"更念是非,更言利害"則顯工夫未純,猶存分別之跡;至七載"從心所念更無是非,從口所言更無利害",已臻【老子】"善者不辯"之境;九年後"橫心所念,橫口所言"則完全化除對待,與【齊物論】"兩行"之說相通。老商由"眄"至"笑"終至"並席"的態度轉變,正對應修行者由"勉然"而"自然"的升華過程。

二、心凝形釋的體道境界
"心凝形釋"四字可析為二義:心凝者,如【大宗師】"墮肢體,黜聰明"之"坐忘";形釋者,則類【逍遙遊】"無所待"之逍遙。此非覺非知的狀態,實超越感官認知("離形去知"),與【周易】"寂然不動"、【中庸】"未發之中"異曲同工。列子最終"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正是破除主客對待的"物化"境界,較之【金剛經】"無我相"說更為具體。

三、至游內觀的實踐指向
"至游"非空間之游,乃【莊子】"乘道德而浮游"的精神自在;"內觀"亦非肉眼之觀,實為【心經】"照見五蘊皆空"的智慧觀照。此二者一體兩面:唯內觀方能至游,必至游乃真內觀。列子九年所得,正是這種即體即用的修行圓滿,較之儒家"從心所欲不逾矩"更顯超越色彩。

要而論之,此章通過列子修學歷程,揭示道家"為道日損"的實踐路徑。其價值不僅在於描述"喪我"的終極境界,更在於展現"損之又損"的具體工夫。今日學者若欲體認此境,當知非徒事玄談可至,必如列子般經歷實實在在的修行淬鍊。
天魔 發表於 2025-7-27 21:12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仲尼】篇"心凝形釋"章義疏

【列子·仲尼】此章以九年為階,層層遞進展現體道之境,實為道家工夫論之精要。今試為疏解:

一、工夫次第
首三年"不敢念是非,不言利害",乃強行制欲之功,如莊子所謂"外天下";五年後"更念是非,更言利害",已能隨順自然而不滯着,近於"外物"之境;七年"從心所念更無是非",則達"喪我"之域;至九年"橫心所念,橫口所言",方契"坐忘"真諦。此四階暗合【莊子·大宗師】"忘"之三境,可見列莊之學本出一源。

二、心凝形釋
"心凝"非枯寂頑空,【沖虛經】謂"形若槁骸,心若死灰"而"實不死",乃指精神專一之極。"形釋"亦非形銷骨立,實如【周易·繫辭】"精義入神"之謂。北宋陳景元注此云:"神凝氣寂,形骸若遺",深得其旨。此境即【老子】"致虛極,守靜篤"之實證。

三、非覺非知
此語最易誤解。張湛註:"不覺而覺,不知而知",實指超越感官認知之直觀體悟。猶如【莊子·應帝王】"渾沌之死"喻,破除法執知見,方契真知。明代釋德清【莊子內篇注】解此云:"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列子所言正是"閒閒"之大知。

四、至游內觀
"至游"非方外放逸,【文子·道德】云:"內便於性,外合於義",乃精神之絕對自由。"內觀"亦非閉目收視,實為【周易】"反身而誠"之工夫。北宋邵雍【觀物篇】謂:"不以目觀而以心觀,不以心觀而以理觀",可為此作註腳。

要之,此章完整呈現道家"為道日損"的實踐路徑:由強制而自然,由外鑠而內發,終達"形神俱妙"之境。學者當知,所謂"橫心所言"之自在,實經九年篤行方得,非狂禪之流可假借。今日研習國學,尤需此等踏實工夫,方不負古聖垂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