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31|回覆: 0

[道學研究] 【莊子】雜篇卷10列禦寇詩解1尊我輕老齏其所患無能無求虛而敖游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2-11 16: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篇卷10列禦寇詩解1尊我輕老其所患無能無求虛而敖游
題文詩:
列禦寇也,之齊中道,之,伯昏瞀人,
曰奚而返?曰吾驚焉.曰惡乎驚?曰吾嘗食,
於十漿而,五漿先饋.伯昏瞀人,曰若是,
何爲驚已?列禦寇:內誠不解,形諜成光,
外鎮人心,使人尊我,輕乎貴老,其所患.
漿人特爲,食羹之貨,多餘之贏,爲利也薄,
爲權也輕,而猶若是,況萬乘主!身勞於國,
盡於事,將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
吾是以驚.伯昏:善哉觀乎!,
將保!無幾何往,戶外屢滿.伯昏瞀人,
北面而立,敦杖,有間,不言而出.
賓告列子,提履跳走,暨乎門曰:先生既來,
不發藥乎?曰吾告曰:人將保汝,果保汝矣,
非汝能,使人保汝,汝不能使,人無保汝,
焉用之感,豫出異也!必且有感,性,
又無謂也,與汝游者,又莫汝告,彼所小言,
盡人毒也.莫覺莫悟,何相!巧者勞而,
者優也,無能者亦,無所求也,飽食敖游,
泛若不系,之舟虛而,敖游者也.恬淡虛無. 
【原文】

   列禦寇之齊(1),中道而反(2),遇伯昏瞀人(3)。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 (4)?』曰:『吾驚焉(5)。』曰:『惡乎驚?』曰:『吾嘗食於十漿(6),而五漿先饋(7)。』伯昏瞀人曰:『若是(8),則汝何爲驚已(9)?』曰:『夫內誠不解(10),形諜成光(11),以外鎮人心(12),使人輕乎貴老(13),而其所患(14)。 夫漿人特爲食羹之貨(15),多餘之贏(16),其爲利也薄,其爲權也輕,而猶若是,而況於萬乘之主乎(17)!身勞於國而知盡於事(18),彼將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19),吾是以驚。』伯昏督人曰:『善哉觀乎(20)!女處己(21),人將保女矣(22)!』
無幾何而往(23),則戶外之屢滿矣(24)。伯昏瞀人北面而立敦杖之乎頤(26),立有間(27),不言而出。賓者以告列子(28),民列子提履,跳而走 (29),暨乎門(30),曰:『先生既來,曾不發藥乎(31)?』曰:『己矣,吾固告汝曰人將保汝,果保汝矣。非汝能使人保汝,而汝不能使人無保汝也,而焉用之感豫出異也(32)!必且有感(33),搖而本才(34),又無謂也,與汝游者又莫汝告也(35),彼所小言(36),盡人毒也(37)。莫覺莫悟(38),何相孰也(39)!巧者勞而知者優,無能者無所求(40),飽食而敖游(41),泛若不系之舟(42),虛而敖游者也(43)。』【譯文】
 列禦寇去齊國,中途返回來,遇到伯昏督人。伯昏瞀人說:『爲什麼剛去就返回來呢?』列禦寇說:『我很驚異。』伯昏瞀人說:『爲什麼驚異?』 列禦寇說:『吾曾在十家漿鋪飲漿,而有五家先饋贈。』伯昏音人說:『如此,你爲什麼驚異?』列禦寇說:『內心凝聚著真情,表面上暗暗地透出風采,在外撩動著人們的心,使人對自己的尊重勝過老人,從而招致禍患。賣漿人只是做些飲食買賣,殘餘的贏利,得的利潤甚少,所得權勢也輕微,還要如此,何況是萬乘之軍的君主呢?身軀操勞於國事而智慧耗盡於政事,他將委任我以政事而並且檢驗我的成績,因此我感到驚異。』伯昏瞀人說:『觀察的很好呀!你在家等著吧,人們會歸附你了!』
沒過幾天又到列子住處,門外的鞋擺滿了。伯昏瞀人面北站著,手杖頓地拄著面夾,站了一會兒,沒有說話就走了。接待賓客的人告訴列子,列子提著鞋,光著腳走出來,到門口,說:『先生既然來了,卻不說點藥石之言嗎?』回答說:『算了吧,我本來告訴你說人們要歸附你,果然歸附你了。不是你能使人歸附你,而是你始終不能做到使人不歸附你,你何必因爲這種事感到愉快而顯出與眾不同呢!一定要使人們感動, 就會動搖你的本性,又是無所謂的事。與你一起交遊的人又不告訴你,他們所說的項碎的言論,都是害人的。不相互提高覺悟,又怎能相互成熟呢!技巧的人操勞而智慧的人憂慮,沒有能耐的人無所追求,吃飽飯的人而不受外物拘束地邀游,飄飄然象沒有拴住的船隻,這才是心境虛無自由邀游的人。』
【注釋】
(1)列禦寇:人名,亦作圄寇、圉寇,人稱列子。鄭國人,列子貴虛,爲先秦道家學派的先驅, 之:往,去。齊:齊國。
(2)中道:中途。反:通返,返回。
(3)伯昏瞀人:人名,楚國的賢人,隱者。【德充符】作伯魯無人,【日子云】作伯昏無人,【列子·黃帝篇】作伯昏督人。
(4)方,剛,才。作道術、方向、事,借爲妨解實誤。從上句『中道而反』和下句『吾驚焉』來看,解爲爲什麼剛去就反回來爲當。
(5)驚:驚異。
(6)漿:米湯,指賣米湯的店鋪。十漿,十家漿鋪。
(7)五漿:五家漿鋪。饋:饋贈,贈給。
(8)若是:如此,這樣。
(9)己:通矣。
(10)內誠:內心真誠。不解:有癥結沒有融化。
(11)形諜:指沒有融化的癥結從外表上流露出來。諜,同深,泄。暗中
(12)鎮:鎮服。
(13)饋,指爵位高。老,指年老。
(14)齏(jī):招致。
(15)特,只是。
(16)贏:贏利,賺錢。
(17)萬乘之主:古代皇帝。
(18)勞:操勞。知:通智。
(19)彼:指國君。效,責效。
(20)觀:觀察。
(21)己:舊讀己實誤,當爲已,語助詞,作止解。已通矣
(22)保,歸附,依附。
(23)無幾何:沒多久,不幾天。
(24)屨(jù),麻葛鞋。
(25)北面:面北。
(26)敦:作頓。敦杖:以杖頓地。蹙之乎頤:拄他的面夾。蹙,迫。
(27)立有間:站一會。
(28)賓(bīn):同儐,儐相,接引客人的人員。
(29)跌(xiǎn):光著腳。
(30)暨,及,乎,於。
(31)曾:乃,發藥,比喻治病救人的言論。
(32)而:通爾,你,用:因。豫:通偷,愉快。
(33)必且:必將。
(34)搖:動,搖動。而:你。才:一作性。
(35)告(gù):上告下。莫汝告:莫告汝。
(36)小言:項碎的言論,作甜言蜜語解亦通。
(37)盡人毒:儘是害人的東西。
(38)莫,不。
(39)孰:古熟字,成。
(40)無能:無所能而能,指無爲而得道。
(41)敖游:這游,不受外物的束縛,自由自在地遊蕩於虛無的境界。
(42)汛:飄流不定,漫無目的。
(43)虛:內心空虛無目的,指無應無不應。

夢林軒 發表於 2025-6-29 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列禦寇】章句疏解:論『驚饋』之患與虛己之道

【莊子·雜篇·列禦寇】首章載列子因漿者先饋而驚返之事,伯昏瞀人藉此點破世患根源,揭示道家『虛而敖游』之旨。此段文字雖簡,卻暗藏三重遞進之機鋒,試析如下:

一、驚饋之相:外顯光華終爲患
列子赴齊中途而返,自陳驚懼之由,乃『十漿而五漿先饋』。漿者爭先饋贈,表面似爲尊賢,實則是列子『內誠不解,形諜成光』之病。郭象注『內誠不解』爲『矜飾未消』,可謂切中要害。蓋列子雖修德於內,然形跡外露,光華逼人,致使俗眾震懾而尊崇過甚,反失自然之道。此即【人間世】所謂『名者,實之賓也』,外顯聲名終成性命之累。

二、輕老之弊:德盪乎名失其真
伯昏瞀人詰問『若是則汝何爲驚已』,直指列子矛盾心態:既因外慕而自喜,又覺不安而驚退。此中關鍵在『使人輕乎貴老』一句。成玄英疏:『重少輕老,世之常情。』漿者因列子年少而逾禮先饋,恰暴露世俗『貴少賤老』之顛倒。老子云『大器晚成』,莊子亦言『年先矣,而無經緯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天道】)。以年齒論德,恰是道術爲天下裂之徵。

三、解驚之方:虛己無求游於道
伯昏瞀人未直言應對之策,然『齏其所患』四字已含藥方。『齏』者,碎散之義,謂當消解驚懼之根本——即對聲名的執著。後文『無能無求』『虛而敖游』正是具體工夫:
1. 無能:泯滅機心,如【逍遙遊】之『無用之大用』;
2. 無求:斷除外慕,【應帝王】云『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
3. 虛而敖游:致虛極以合道,【知北游】謂『虛靜恬淡寂寞無爲者,萬物之本也』。

此三階正是對治『形諜成光』之良方,與【達生】『忘適之適』異曲同工。

結語:光華內斂方爲真游
列子之驚,實爲修道者之通病。莊子借伯昏瞀人之口,點破『尊我輕老』乃德之賊,唯有『削跡捐勢』(【山木】),使內外俱寂,方能如【應帝王】所言『乘夫莽眇之鳥,以出六極之外』。此章雖短,已攝【莊子】全書『喪我』『坐忘』之精義,讀者當於『驚』字處著眼,更於『不驚』處會心。
戴坡 發表於 2025-6-30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列禦寇】章句詮解:論『內誠不解』與虛己之道

【莊子·雜篇·列禦寇】首章所載列子『中道而返』一事,實爲道家『虛己』『無求』思想之具象化演繹。其文雖簡,義理深遠,今試析之。

一、驚懼之源:形諜成光,外鎮人心
列子赴齊途中折返,自陳因『十漿而五漿先饋』而驚。伯昏瞀人詰問其故,列子答以『內誠不解,形諜成光,外鎮人心』。此句乃全章樞要。『內誠不解』者,謂內心執滯未化,強以己德爲標榜;『形諜成光』者,形跡外露,如諜報之顯揚,光華奪目。列子自知其德行爲人所窺,故漿肆主人競相饋贈,此即『外鎮人心』——以形跡懾服外眾,使人尊己而輕耆老。

莊子嘗言『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逍遙遊】),列子之『驚』,恰因違逆此道。其德未至『和光同塵』,反成招搖之累,此乃道家所戒之『有爲而累形』。

二、貴老之輕:有爲者必齏其所患
漿肆主人『輕乎貴老』而尊列子,表面爲禮遇,實則爲列子之『患』。老子云『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道德經】二十章),道家貴『嬰兒』『朴』之態,而斥世俗尊卑之辨。列子受尊,恰陷名相之網,其患非外,實由內起——若真達虛靜,何須驚懼?故伯昏瞀人未直言其過,而列子已自省,此即『齏其所患』之機。

三、虛而敖游:無能無求之境
章末雖未明言伯昏瞀人之訓,然據【莊子】一貫之旨,可推其必倡『虛而敖游』之道。『無能』者,泯滅機心;『無求』者,絕意功名。【應帝王】云『無爲名屍,無爲謀府』,列子若真達化境,當如『虛舟』飄瓦,豈因外譽而動心?此即『敖游』之真諦——無所憑依,與道翱翔。

結語
此章以列子之『驚』爲鏡,照見修道者常陷之弊:內未忘誠,外必炫形;形既成光,患乃自生。唯有『解其內誠,黜其形諜』,方能復歸『貴老』之平等、『敖游』之逍遙。後世學者當知:莊子之『無求』,非枯槁棄世,乃消解執心,與天爲徒。

(全文約780字)

註:本文依【莊子】文本及郭象注、成玄英疏爲基,參以王弼、林希逸諸家之說,力求義理貫通,不落玄虛。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