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24|回覆: 2

[道學研究] 【莊子】雜篇卷3則陽詩解1聖人保己樂物之通飲人以和不言化人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25 17: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篇卷3則陽詩解1聖人保己樂物之通飲人以和不言化人
題文詩:
則陽游楚,夷節言之,於王未見,夷節.
彭陽:夫子何不,譚我於王?王果:
不若,公閱休也.曰公閱休,奚爲者邪?
則,鱉於江,夏休山樊.有過問者,
曰此予宅.夫夷節已,不能況我!吾不若之,
夷節爲人,無德有智,自許,恬淡虛無,
以之神其,交固顛冥,乎富貴地,非相助德,
相助消也.凍者,假衣於春,者反,
冬乎冷風.楚王爲人,形尊而嚴;其於罪也,
無赦如虎;非夫佞人,正德,孰能撓焉?
聖人窮也,使家人,忘其貧也;其達也使,
王公,爵祿化卑;其於物也,與之爲娛;
其於人也,樂物之通,而保己焉.故或不言,
飲人以和,與人並立,而使人化.父子之宜,
彼其歸居,一閒所施.其於人心,若是其遠.
是而:待公閱休.正己正人,聖人真情.
【原文】
則陽游於楚(1),夷節言之於王(2),王未之見,夷節歸。彭陽見王果曰(3): 『夫子何不譚我於王(4)?』王果曰:『我不若公閱休(5)。』彭陽曰:『公閱休奚爲者邪?』曰:『冬鱉於江(6),夏則休乎山樊(7)。有過而問者,曰:「此予宅也(8)。」夫夷節已不能(9),而況我乎!吾又不若夷節(10)。夫夷節之爲人也,無德而有知(11),不自許(12),以之神其交固(13),顛冥乎富貴之地 (14),非相助以德(15),相助消也(16)。夫凍者假衣於春(17),暍者反冬乎冷風 (18)。夫楚王之爲人也,形尊而嚴;其於罪也,無赦如虎(19);非夫佞人正德 (20),其孰能撓焉(21)!故聖人其窮也,使家人忘其貧;其達也,使王公忘爵祿而化卑(22);其於物也(23),與之爲娛矣(24);其於人也(25),樂物之通而保己焉。故或不言而飲人以和(26),與人並立而使人化(27)。父子之宜(28),彼其乎歸居(29),而一閒其所施(30)。其於人心者若是其遠也(31)。故曰:待公閱休。』【譯文】
 則陽到楚國遊歷,夷節將這件事告訴楚王,楚王未接見,夷節只好回家。 彭陽拜見王果時,說,『先生爲什麼在楚王面前不推薦我呢?』王果說:『我不如公閱休。』彭陽說:『公閱休是幹什麼的?』王果說:『冬天在江中刺鱉,夏天在山上樊圃里休息,過客有人問他,他說「這是我的住宅。」夷節也不能做到這點,何況是我呢!我又不如夷節。夷節的爲人,沒有德行,而有智巧,不自甘抱棄,以智巧神化自己的交結。早就沉迷在富貴場中,不能以德相助別人,反而使自己的德行毀損。
象受凍的人盼天暖當衣服,中暑的人反求冬天的冷風散熱一樣。楚王的爲人,形貌尊嚴,對於罪過,不寬恕猶如兇狠的老虎。不是有才能的人端正他的德行,誰能使他屈服呢!因此,當聖人在窮困時,能使家人忘掉自己的貧困;當他通達時,能使王公大人忘掉高官厚祿而與卑賤同化;他對於外物,共處爲快;他對於人事,快樂相處而保存自己的天性。所以,有時不言語而能以中和之道對待人, 與人相處用不了多久就能使人同化。象父子相處相宜一樣。他回去隱居了, 而一味閒暇無所施事。他入於人心有這麼深遠。所以說還得等待公閱休。』
【注釋】

(1)則陽:人名,姓彭,名陽,以下皆稱彭陽。楚:楚國。
(2)夷節:人名,楚國大臣。言:介紹。王:楚王。
(3)王果:人名,楚國大夫。
(4)譚:通談,推薦。
(5)公閱休,人名,姓公閱,名休,楚國的隱士。
(6)擉(zhuō):通戮,刺。
(7)休:休息。樊:樊圃。
(8)予宅:我的住處。
(9)不能:不能用。
(10)不若:不如。
(11)知:通智。
(12)不自許:不自甘抱棄。
(13)神:神奇,神化。
(14)顛冥:神情顛倒。顛爲顛狂,冥爲妄行。把富貴看成是什麼也沒有。
(15)非:不能。相助:幫助。
(16)消:消除鄙賤吝惜的心意。
(17)凍者:受凍的人。假:藉助。春:春天的溫暖。
(18)暍(yē):中暑,傷暑。
(19)赦,赦免,寬恕。如虎:象虎一樣兇狠。
(20)佞人:有才能的人。
(21)撓(nēo):通撓,屈,屈服,矯正。
(22)化卑:與卑賤同化。
(23)物:事物。
(24)娛:快樂。
(25)人:人事。
(26)飲人以和:以中和之道對待人。
(27)與人並立,與人相處不用多長時間。
(28)父子之宜:父親與兒子相處相宜。
(29)彼其:疊詞,即波,他。歸居:隱居。
(30)一閒:一切出於閒暇無事。施:爲事,施物。
(31)遠:深遠。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3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弘農耕夫 發表於 2025-5-1 23:02 | 顯示全部樓層
【莊子·則陽】聖人保己樂通之旨微析

【則陽】篇載彭陽見夷節薦楚王未果,引公閱休之事,實闡聖人『保己樂物』之深意。王果稱己不及公閱休,非謙辭也,乃彰聖人不言而化、和通萬物之境。

一、保己者,全其天和
公閱休『冬擉鱉,夏休樊』,隨四時而行藏,此【養生主】『依乎天理』之踐履。莊子屢言『形莫若就,心莫若和』(【人間世】),聖人外順物性,內葆真性,不以外物攖心。彭陽汲汲於干謁,恰爲『喪己於物』之反照。王果所謂『不若公閱休』,正是點破:聖人之道,首在『無受天損易』(【山木】),保己而後能化物。

二、樂通者,與物同春
『飲人以和』四字,可作全篇眼目。【德充符】云『德者,和也』,聖人以天和應世,如甘霖潤物,不言而民自化。公閱休『有過問者』即應,非刻意教化,乃性分自然流露,猶庖丁解牛『奏刀騞然』,技進乎道。此即【天下】篇『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之氣象。

三、不言者,大化無形
莊子貶『仲尼之楚,先以俎豆』(【天運】),而揚公閱休之『不言』,蓋因『大道不稱,大辯不言』(【齊物論】)。楚王未見彭陽,恰顯俗世機心之蔽;公閱休『冬擉夏休』之尋常,反見天道『無所不在』之玄機。老子云『大音希聲』,聖人之化,正在這江畔山樊的日常中。

結語
【則陽】此段以對比爲鏡:彭陽求見是『有待』,公閱休無爲乃『無待』;夷節之言爲『跡』,聖人之和乃『所以跡』。讀者當悟:保己非遁世,樂通非媚俗,莊子筆下的聖人,實爲『與物委蛇而同其波』(【庚桑楚】)的得道者。後世郭象注『泯然與天下爲一』,誠得莊生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戊子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二日酉時| 2025/5/19/週一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