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43|回覆: 2

[道學研究] 【莊子】雜篇卷2徐無鬼詩解8不返則殆亡國戮民不知後知追本順天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25 15: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篇卷2徐無鬼詩解8不返則殆亡國戮民不知追本順天
題文詩:
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
之性,其實堇也,桔梗雞㿈,豕零也是,
時爲帝者,何可勝言!句踐也以,甲楯三千,
棲於會稽,唯種能知,亡之所存,種不知,
身所以愁.故曰鴟目,有所適鶴,脛有所節,
解之也悲.目之於明,過之也殆,耳之於聰,
過之也殆,心之於,過之也殆,能其,
於府也殆.殆之成也,不給改則,禍長茲萃,
緣功,其果待久,以爲己寶,不亦悲乎!
故有亡國,戮民無已,不知問是.足之踐地,
雖踐恃其,所不蹍而,後善博也;人知雖少,
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謂.至能知,
大一通之,大陰解之,大目視之,大均緣之,
大方體之,大信稽之,大定持之.盡有天然,
有照,有樞,有彼.則解之也,
似不解之,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不知.
其問之也,不可有崖,無崖.頡滑有實,
古今不代,而不可虧,則可不謂,有大揚榷!
闔不問是,奚惑然爲!不惑解惑,復於不惑,
是大不惑.至知順天,天道自然,至知自知.
 【原文】
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藥也。其實堇也,桔梗也,雞也(19),豕零也,是時爲帝者也(20),何可勝言!【譯文】
服用就能活,不服用就會死;但有時服用也會致死,不服用就能活,這是藥〔的功用〕。藥物,其實不過就是烏頭、桔梗、 雞頭草、豬苓根等,這些藥物隨時做爲主藥,怎麼可以說盡呢!
【注釋】

(19)雞,雞頭草。
(20)帝:指主藥。
【原文】

句踐也以甲楯三千棲於會稽,唯種也能知亡之所以存(1),唯種也不知其身之所以愁。故曰(2): 鴟目所適,鶴脛有所節,解之也悲。故曰: 風之過河也,有損焉; 曰之過河也,有損焉,請只風與日相與守河(3),而河以爲未始其攖也(4),恃源而往者也。故水之守土也審,影之守人也審,物之守物也審。故目之於明也殆,耳之於聰也殆,心之於殉也殆(5),凡能其於府也殆。殆之成也不給改(6),禍之長也茲萃(7),其反也緣功,其果也待久,而人以爲己寶,不亦悲乎!故有亡國戮民無已,不知問是也。【譯文】
越王勾踐與吳戰敗,帶領三千兵士退保會稽。就是這個文種知道怎麼把這個幾被滅亡的國家保存下來,就是這個文種卻不知道怎麼會遭到不幸。
梟鳥的視力有所適應,仙鶴的腿有一定的長短,如果予以改變就壞事了。
風從河上吹過,水便有所失落; 太陽在河上曬過,水便有所失落。但是讓風和太陽一同留在河上,可河就沒有感到有什麼擾動它,就仗了有源頭不斷地流過。
水按地勢往低處流是明顯的;人影隨人的體態活動是顯然的;物類遵循物類的規律發展是沒問題的。
眼睛的視力是會衰竭的,耳朵的聽力是會衰竭的,心的思維能力是會衰竭的。才能從內心顯露出來就會有危險。危險的現象已經形成還不及時救治,災患的生長這就集聚起來了。返歸本性卻爲功名所縈繞,恢復起來很費力氣,奏效緩慢,可人們卻把它視若珍寶,〔不肯救治〕,不也太可悲了嗎? 所以有的國家滅亡百姓遭殃的現象層出不窮,而對其無動於衷,不知道找找原因。
【注釋】
(1)『唯種也能知亡之所以存』: 『種』文種,越王句踐臣。句踐爲吳所敗,幾至滅國。文種助句踐復興,滅掉吳國。後爲句踐所殺。

(2)『故曰』: 本節段落不相屬,不能成篇,似爲語錄。因其篇幅較長,爲了閱讀方便,分爲兩段:本段和下段,分別解說、語譯。句首的『故曰』與『故』,多是表示其自爲一條,無義。

(3) 『請只風與日相與守河』: 『請只』應乙爲『只請』。『只』但也。

(4) 『而河以爲未始其攖也』: 『攖』觸也。

(5)『心之於殉也殆』:『殉』注家以爲通『徇』,是。意爲傾向,指思維。

(6) 『殆之成也不給改』: 『給』 注家以爲訓捷,急也。是。

(7) 『禍之長也茲萃』: 『茲』注家多以爲『滋』之省,實不必改。可就本字爲釋,意爲這就。

【原文】

故足之於地也踐,雖踐,恃其所不蹍而後善博也(1);人之於知也少,雖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謂也(2)。知大一,知大陰,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3),至矣! 大一通之,大陰解之,大目視之,大均緣之,大方體之,大信稽之,大定持之(4)。盡有天,循有照,冥有樞,始有彼(5)。則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後知之。其問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無崖。頡滑有實,古今不代,而不可以虧(6),則可不謂有大揚榷乎(7)!闔不亦問是已(8),奚惑然爲!以不惑解惑,復於不惑,是尚大不惑(9)。【譯文】
腳踏在地上,占了一塊地方,還要靠了所沒有踏著的地方才能順利通行; 人的認知是少的,雖然少,靠了沒有認知的東西就能認知天是什麼意思了。認知大一,認知大陰,認知大目,認知大均,認知大方,認知大信,認知大定,夠了。大一開通,大陰析解,大目查考,大均循情,大方度勢,大信證實,大定收攬。
(『天』 加以貫通,『地』 加以化解,萬物各視其所見,順其本性令其自得,各得其宜自成軌跡,各守其實無使超逸, 順任安定持守不渝。)

   萬物之中全都有其自然,順應就會逐漸明朗清晰,深奧的道理之中都存在著樞要,而任何事物產生的同時又必然出現相應的對立面。那麼,自然的理解好像是沒有理解似的,自然的知曉好像是沒有知曉,但這『不知』之後方才會有真知。 深入一步問一問,本不可能有什麼界限,然而又不可以沒有什麼界限。 萬物雖然紛擾雜亂卻有它的根本,古今不能相互替換,但是無古無今、無今無古誰也不能缺少,這能不說是僅只顯露其概略嗎!何不再深入-步探問這博大玄妙的道理,爲什麼會迷惑成這個樣呢?用不迷惑去解除迷惑,再回到不迷惑,這恐怕還是當初的不迷惑。

【注釋】

(1) 『恃其所不蹍而後善博也』:『博』【說文】: 『大通也。』

(2)『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謂也』:這是本段文字通篇研討的問題。文字晦澀,理解上比較困難,試做較詳的解說。

(3) 『知大一,知大陰,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知』認知。共提出七個『大』,下文對其作用做了解釋,不敢妄加揣測,只就原詞做譯。

(4)『大一通之,大陰解之,大目視之,大均緣之,大方體之,大信稽之,大定持之』: 『通』開通。『解』析解。『視』查考。『緣』循情。『體』度勢。『稽』證實。『持』 收攬。

(5) 『盡有天,循有照,冥有樞,始有彼』: 這是申述認知的特點。『盡』全也。『循』順也。『照』 明光照射,透亮。『冥』幽暗也。『樞』 門軸。『始』開始。『彼』指認知。句意:認知完全靠了有天,順利的時候有明光照射,不清楚的時候有門軸轉動,開始有了它。

(6) 『頡滑有實,古今不代,而不可以虧』: 『頡』詰之假。『滑』音骨(gu),亂也。『頡滑』胡亂申辯。【胠篋】有『頡滑堅白』之句,意同。這裡三句話的意思是,煞有介事地胡亂一說,說成古今不變,而且是駁辯不了的。這不是問,應是回答。

(7)『則可不謂有大揚榷乎』: 『揚』舉也。『榷』引也。『揚榷』張揚之意。句意,不也有點太張狂了嗎?

(8)『闔不亦問是已』: 『闔』注家多以爲曷之假,非是,當讀如字,閉也。『不亦』或本作『亦不』,是,當改。句爲『闔亦不問是已』,『亦』用爲『而』 閉上嘴而不說話就對了,以接下句 『奚惑然爲』。

(9)『是尚大不惑』:『尚』【莊子譯詁】采【古書虛字集釋】『尚,曾也,有 「乃」之義』說,是。但於 『是』下加『以』字則非是。

武曲村伎 發表於 2025-4-26 13:12 | 顯示全部樓層
【徐無鬼】"藥性帝主"章義疏:論治道之本末與知幾之要
(文/懷樗)

【莊子·徐無鬼】此章以藥性譬喻治道,其文約而義豐。堇(烏頭)本劇毒,然配伍得宜可爲救命主藥;句踐困守會稽時,文種見存亡之機而不知全身之禍,此中深意實關涉道家"因時爲帝"的終極政治智慧。

一、藥性無常與治道權變
"堇桔梗雞豕零"之喻,揭示萬物價值皆在特定情境中方能顯現。烏頭爲毒,然【本草經】謂其"主中風惡風",恰如【周易】"時中"之義。莊子在此破除絕對價值判斷,暗合【齊物論】"彼亦一是非"之旨。治道亦然,管仲之智用於桓公則霸,用於商紂則戮,此即"得之也生,失之也死"的雙重可能性。郭象注"帝者無常主"深得其味,謂治國如用藥,當"與物宛轉"。

二、句踐困局的認知層次
文種知"亡之所存"屬形下之知,見三千甲楯可復國;不知"功成身退"屬形上之知,終遭屬鏤之誅。此二者恰如【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分判。范蠡泛舟五湖,正得莊子"與時俱化"之要,其差異不在才智高下,而在能否"以道觀物"。成玄英疏"種知越必興而不知身將戮",正指這種認知維度的局限性。

三、順天應時的政治哲學
"時爲帝者"四字乃全章樞要。【陰符經】云"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可與此互參。莊子揭示:真正的治道不在固守某種策略(如文種之忠),而在把握"時勢之樞"。商鞅車裂、韓信族誅,皆因未解"得之也死"的辯證法則。這種思想實爲黃老"因循爲用"說的發展,與【易傳】"窮變通久"之理相通。

結語
此章以藥性喻治道,其深層指向在於破除執念。無論治國修身,皆當如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文種之悲正在"滯於成心"(【齊物論】語)。讀【莊】至此,當知所謂智慧非計謀深遠,而在與道偕行——此即"追本順天"的真諦。

(全文798字)

注釋
[1] "時爲帝者":指用藥配伍中根據病情變化調整君藥,喻治國需因時制宜。
[2] 屬鏤之誅:指文種被句踐賜屬鏤劍自刎,典出【史記·越世家】。
[3] 本文採用王先謙【莊子集解】本爲底本,參校郭象注、成玄英疏。
盧岐 發表於 2025-5-7 22:13 | 顯示全部樓層
【徐無鬼】生死得失之辨與治國之道疏解

【莊子·雜篇·徐無鬼】此章以藥性喻治國,以勾踐史事爲鑒,闡發『得失常變,順天爲本』之旨。其文雖簡,而理極深微,試析如下:

一、藥性無常與得失互轉
『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四句,乃莊子辯證思維之精髓。藥如堇(烏頭)、桔梗、豕零(豬苓),或毒或補,其效因時、因病而異,並無絕對之用。此喻世俗所謂『得失』,實爲相對概念:得權勢者或反速禍(如文種),失國者或得全生(如范蠡)。莊子破執名相,揭示萬物皆處『方生方死』之動態平衡中,唯有超脫得失二端,方能體悟『道通爲一』之境。

二、勾踐之鑑與『知不知』之辨
勾踐以三千甲楯棲於會稽,終復越國,表面賴文種之謀,然文種終遭誅戮,恰成反諷。莊子點明:『唯種能知亡之所存,文種不知其身之禍。』此中深意在於:
1. 小知與大知:文種長於戰術之『小知』,卻昧於『功成身退』之天道,此即『知有所困』(【養生主】)。
2. 後知與先覺:勾踐復國後,范蠡遁走江湖而得全,文種戀棧權位而罹難,二者對比,正顯『後知者』不明天道循環之危。

三、治國之本在『返』與『順』
『不返則殆,亡國戮民』爲本章警策。所謂『返』,即【老子】『歸根曰靜』之義,回歸自然無爲之本。君主若執著權謀、窮兵黷武(如吳王夫差),必致『戮民亡國』;唯有『追本順天』,如堯舜『無爲而民自化』,方合大道。莊子以史爲鏡,直指治國者當超越功利智巧,體察『與時俱化』之道。

結語
此章由藥性之變引申至政治哲學,層層遞進。其核心在於:萬物無常主,得失非定數,唯有破除執念、因順自然,方能『與物宛轉』。後世讀【莊子】者,當於此悟『喪我』『坐忘』之真諦,而非徒溺文字之奇也。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謹依【莊子】玄理,結合文本脈絡疏解,力求貫通內、外、雜篇思想之一貫。若需進一步探討具體訓詁或哲學比較,可另作專論。
偶涉詩情 發表於 2025-5-16 01:53 | 顯示全部樓層
【徐無鬼】生死藥性論與越國興亡之鑑詮析

【莊子·雜篇·徐無鬼】此章以藥性之相對論發端,進而引申至治國存亡之道,其文雖簡而義理深湛。今試爲剖判:

一、藥性相對之辯證
"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四句,實爲道家相對觀之精要表述。堇(烏頭)、桔梗、豕零(豬苓)諸藥,或毒或補,其性本無絕對。猶如【神農本草經】分藥爲三品,上藥養命,中藥養性,下藥治病,然其效皆因時、因病、因人而異。莊子特舉"時爲帝者"之例,謂君臣佐使配伍變化無窮,此即【黃帝內經】"司歲備物"之理,亦【周易】"變通配四時"之旨。

二、越國興亡之弔詭
勾踐以三千甲楯棲於會稽,文種雖知"亡之所存"(【國語·越語】載其"九術"存越),然終不能悟"功成身退"之道。此恰印證【老子】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之誡。范蠡【陶朱公商訓】謂"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文種止於"知斗"而昧於"時用",故其知僅爲"小知",未達莊子所謂"大知閒閒"之境。

三、追本順天之要義
"不返則殆"四字實爲全章樞要。【說文】釋"返"爲"還也",引申爲返歸本根。【道德經】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正與此相通。郭象注"不知後知"云:"馳騖於知變者,不能止禍於未萌",此即【周易·繫辭】"知幾其神"之義。亡國戮民之禍,皆起於逐末忘本,如【韓非子·解老】所言"萬物莫不有規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結語:
此章以藥性喻治國,其理可通於【呂氏春秋·盡數】"流水不腐"之喻。莊子之"追本順天",非謂消極無爲,實乃【陰符經】"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的積極智慧。文種之悲劇,正在於執著人謀而違天道,恰如堇草之用,適量則療疾,過劑則戕生。讀此篇者,當於相對處見絕對,於無常中悟常道,斯爲得之。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己丑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三日寅時| 2025/5/20/週二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