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60|回覆: 0

[道學研究] 【莊子】外篇卷5天地詩解9聖治任賢自爲自化德人兼濟神人真情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2-24 11: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篇卷5天地詩解9聖治任賢自爲自化德人兼濟神人真情
題文詩:
諄芒,東之大壑,適遇苑風,於東海濱.
苑風:子將奚之?曰之大壑.曰奚爲焉?
曰夫大壑,之爲物也,注焉不滿,酌焉不竭;
吾將游焉.苑風:子無意於,橫目民乎?
願聞聖治.諄芒:所謂聖治,官施教,
不失其宜,拔舉賢才,不失其能,情事畢見,
行其所爲,行言自爲,而天下化,手撓顧指,
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謂聖治.苑風又問:
願聞德人?諄芒答:德人,居無思,
無慮,其心不藏,是非美惡;四海之內,
共利之,之謂悅也,人共給之,之謂安也;
悵然,若嬰兒之,失其母也,儻乎若行,
而失其道;財用有餘,不知所來,飲食取足,
不知所從,之所,德人之容.至德德人,
親親仁民,至德自得,不得不得.苑風再問:
願聞神人.諄芒對:上神乘光,與形滅亡,
此謂照曠;致命盡情,天地樂而,萬事銷亡,
萬物復情,此謂混冥.至神真情,達性暢情,
精誠自神,通無化有,通古達今,通天達地.
 
    【原文】

  諄芒將東之大壑(1),適遇苑風於東海之濱(2)。苑風曰:『子將奚之?』曰:『將之大壑。』曰:『奚爲焉?』曰:『夫大壑之爲物也,注焉而不滿(3),酌焉而不竭(4);吾將游焉。』  苑風曰:『夫子無意於橫目之民乎(5)?願聞聖治。』諄芒曰:『聖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6),拔舉而不失其能,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爲(7),行言自爲而天下化(8),手撓顧指(9),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謂聖治。』『願聞德人(10)。』曰:『德人者,居無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四海之內共利之之謂悅(11),共給之之謂安(12);怊乎若嬰兒之失其母也(13),儻乎若行而失其道也(14)。財用有餘而不知其所自來,飲食取足而不知其所從,此謂德人之容(15)。』『願聞神人。』曰:『上神乘光(16),與形滅亡,此謂照曠(17)。致命盡情,天地樂而萬事銷亡(18),萬物復情,此之謂混冥(19)』。
  
【譯文】
諄芒向東到大海去,正巧在東海之濱遇到苑風。苑風問道:『你打算去哪兒呢?』諄芒說:『打算去大海。』苑風又問:『去做什麼呢?』諄芒說:『大海作爲一種物象,江河注入它不會滿溢,不停地舀取它不會枯竭;因而我將到大海遊樂。』

  苑風說:『那麼,先生無意關心庶民百姓嗎?希望能聽到聖人之治。』諄芒說:『聖人之治嗎?設置官吏施布政令但處處合宜得體;舉賢任才而不遺忘一個能人,讓每個人都能看清事情的真情實況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把情況摸清以後,就放手讓他們去做),行爲和談吐人人都能自覺自動而自然順化,揮揮手示示意,四方的百姓沒有誰不匯聚而來,這就叫聖人之治。』
苑風說:『希望再能聽到關於順應外物凝神自得的人。』諄芒說:『順應外物凝神自得的人,居處時沒有思索,行動時沒有謀慮,心裡不留存是非美醜。四海之內人人共得其利就是喜悅,人人共享財貨便是安定;那悲傷的樣子像嬰兒失去了母親,那悵然若失的樣子又像行路時迷失了方向。財貨使用有餘卻不知道自哪裡來,飲食取用充足卻不知道從哪兒出。這就是順應外物凝神自得的人的儀態舉止。』苑風說:『希望再能聽到什麼是神人。』諄芒說:『精神超脫物外的神人駕馭著光亮,跟所有事物的形跡一道消失,這就叫普照萬物。窮盡天命和變化的真情,與天地同樂因而萬事都自然消亡,萬物也就自然回覆真情,這就叫混同玄合沒有差異。』
【注釋】

  (1) 諄芒:虛擬的寓言人物,並寓含諄和、迷茫的意思。東之向東去到。大壑(huò):深深的溝谷,這裡指大海。

  (2) 苑風:小風,這裡擬人化而成爲一人名。

  (3) 註:注入,流入。

  (4) 酌:舀取。

  (5) 橫目之民:亦即人民。人的雙目橫生於面部,故『橫目』成爲『人』的代稱。

  (6) 官:用如動詞,指設置官吏。施:施布政令。

  (7) 行其所爲:做自己應做之事。

  (8) 自爲:自動地去做,自己管束自己。

  (9) 撓:動;『手撓』即用手指揮。顧指:用眼示意。
  (10) 德人:德行充實的人,這裡指體察於道,順應外物而居安自得的人。
  (11) 共利之:共同以之爲利,是說恩澤施及廣眾,人人都共有好處。謂:通作『爲』,『之謂』即『之爲』。
  (12) 共給之:共同資給財貨。
  (13) 怊(chāo)乎:悵然有所失的樣子。
  (14) 容:容跡、舉止。
  (15) 上:至高無尚。乘光:駕馭光亮。
  (16) 曠:廣遠。『照曠』猶如普照萬物。
  (17) 天地樂:與天地同樂。
  (18) 混冥:混同玄合沒有差別。

韓帥形 發表於 2025-5-18 2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莊子·天地】聖治義疏:兼濟無爲與神人真情之辨

【天地】篇載諄芒與苑風之對答,實爲莊子闡釋聖治、德人、神人三重境界之樞機。今就文本要義,分疏如次:

一、大壑之喻與聖治本質
諄芒欲游東海之壑,謂其「注焉不滿,酌焉不竭」,此象道體虛而能容、用之不窮之性。苑風詰問「無意於橫目民乎」,乃引出聖治之論。莊子以「官施而不失其宜,拔舉而不失其能」爲聖治綱目,強調治道當因任自然:設官須合天道之序(如【周易·繫辭】「百官以治」),舉賢必循物性之真(如【老子】「善用人者爲之下」)。此即「自爲而天下化」之妙——君主無爲如大壑涵虛,臣民自化若百川歸海,與【應帝王】「順物自然而無容私」同契。

二、德人之功與兼濟之限
德人「行不崖異,財無堤積」,泯除施爲之跡,猶【大宗師】「天無私覆」之義。然其「四海共利」「求者不匱」,仍滯於「爲人」之執,未脫形器之累。郭象注云「德者,得也」,然此「得」猶屬有待之域。莊子以苑風「願聞德人」之問,暗諷儒家「博施濟眾」之局限——縱使兼利天下,終爲「橫目之民」所囿,未臻神人之境。

三、神人之真與天情自發
神人「上神乘光,與形滅亡」,超越德治之功利,直契「萬物復情」之本真。此「情」非俗情,乃【齊物論】「天籟」般自然發顯之真性。如大壑虛受萬流而不刻意,神人葆光存真而天下自正。林希逸【莊子口義】謂:「神人者,即至人無己之極也。」其「致命盡情」者,非逐外物,乃復歸性命之情,與【中庸】「盡性至命」異曲同工。

結語:治道三境與莊學真諦
莊子借諄芒之口,由聖治之序、德人之濟,終至神人之真,層層超拔。其旨非否定治術,而在揭示「治之極者無治」——唯有破除「橫目之民」的分別心,方能如大壑般虛己應物。此與內篇「坐忘」「心齋」相呼應,共構莊子「以天合天」的哲學體系。學者當透過文字之象,體認其中「無情而真情」的終極關懷。

(全文798字)

按:本文以訓詁爲基,融匯郭象、林希逸等註疏,參酌【老】【易】互證,力求呈現莊子由政治哲學向生命境界的超越理路。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辛卯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五日 2025/5/22/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