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46|回復: 2

[道学研究] 葛洪【抱朴子·内篇】卷2论仙诗解2神仙理远道德幽玄短浅耳目难断微妙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2-23 12: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葛洪【抱朴子·内篇】卷2论仙诗解2神仙理道德幽玄短浅耳目断微妙
题文诗:
有生最灵,莫过乎人.贵性之物,宜必钧一.
人之,贤愚邪正,好丑脩短,清浊贞,
缓急迟速,趋舍所尚,耳目所欲,其为不同,
犹如已有,天壤之觉,冰炭之乖.何独怪,
仙者之异,不与凡人,皆死乎哉?若谓受气,
皆有一定,则雉为蜃,雀之为蛤,壤虫假翼,
川蛙翻飞,水蛎为蛉,荇苓为蛆,田鼠为鴽,
腐草为萤,鼍之为虎,蛇之为龙,皆不然乎?
若谓人禀,天地正性,不同凡物,皇天赋命,
无有彼此,若是然,牛哀成虎,枝离为柳,
秦女为石,死而更生,男女易形,老彭之寿,
殇子之夭,其何故哉?苟有不同,则其异也,
有何限乎?若仙人以,药物养身,术数延命,
内疾不生,外患不入,久视不死,旧身不改,
苟有其道,无以为难.浅识,拘俗守常,
咸曰世閒,不见仙人,便云天下,必无此事.
目所曾见,何足言?天地之间,无外,
其中殊奇,岂遽有限,诣老戴天,无知其上,
终身履地,莫识其下.形骸者,己所自有,
莫知心志,之所以然.寿命在我,莫知脩短,
之能至焉.乎神仙,之理也,道德幽玄,
仗其短浅,耳目以断,微妙有无,岂不悲哉?
【原文】
有生最灵,莫过乎人。贵性之物,宜必钧一。而其贤愚邪正,好丑脩短,清浊贞,缓急迟速,趋舍所尚,耳目所欲,其为不同,已有天壤之觉,冰炭之乖矣。何独怪仙者之异,不与凡人皆死乎?
若谓受气皆有一定,则雉之为蜃,雀之为蛤,壤虫假翼,川蛙翻飞,水蛎为蛉,荇苓为蛆,田鼠为鴽,腐草为萤,鼍之为虎,蛇之为龙,皆不然乎?
若谓人禀正性,不同凡物,皇天赋命,无有彼此,则牛哀成虎,楚妪为鼋,枝离为柳,秦女为石,死而更生,男女易形,老彭之寿,殇子之夭,其何故哉?苟有不同,则其异有何限乎?
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有其道,无以为难也。而浅识之徒,拘俗守常,咸曰世閒不见仙人,便云天下必无此事。夫目之所曾见,当何足言哉?天地之间,无外之大,其中殊奇,岂遽有限,诣老戴天,而无知其上,终身履地,而莫识其下。形骸己所自有也,而莫知其心志之所以然焉。寿命在我者也,而莫知其脩短之能至焉。况乎神仙之远理,道德之幽玄,仗其短浅之耳目,以断微妙之有无,岂不悲哉?
【译文】
在有生命的东西中最有灵性的莫过于人,拥有最可贵灵性的人,应均齐划一。但是,人的贤明愚笨,奸邪正直,美丽丑陋,修长短矮,清白污浊,贞列一婬一荡,缓慢急切,迟钝迅速,对事物取舍的选择,耳目之需的要求,其间的不同,已有天壤之别,冰炭般相背逆了?那为什么单单对神仙不像凡人那样都死这点而感到疑怪呢?
如果说万物接受元气形成的秉性都有是固定的,野鸡变成大蛤,鸟雀变成蛤蜊,幼虫长出美丽的翅膀,河里的虾蟆上下翻飞,水虿变成青蜓,荇苓生出蛆虫,田鼠化成鹌鹑鸟,腐草生出萤火虫,鼍变为虎,蛇变为龙,难道这不是事实吗?
如果说人秉承的纯正的天性,不同于凡俗的其他动物,上天将生命赋予人的时候,又不会厚此薄彼,那第公牛哀求变成老虎,楚地老妇变成大鼋,支离叔肘上生出柳枝,秦国女子变成石头,死去的人活过来,男女相互改变外形性别,老子、彭祖那样的长寿,而未成年而死的夭折,这些都是什么原因呢?如果说各人所秉承的天性不同,那么这种差异又有什么限制呢!
至于仙人,他们用药物养成身,用数术延长寿命,使得体内的疾病不生,体外的侵患不入,虽长生久活,而旧日的容颜不见异思迁改变。如果按照仙人之道去做,并不难做到。而那些见识浅薄的人,拘泥于世俗,墨守常规,都说世间没有见过仙人,便认为天下肯定不会有这种事。如果说人们都曾亲眼见过,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天地之间,无边的广大,其中特异奇怪的东西,哪里会有限呢?人从生到死头顶青天,却不知天有多高;终生一直脚踏大地,却不知地有多厚。形骸是自己所有的,却不知自己的心志为什么会是这样;寿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却不知道它的长短能到多少岁,何况成仙的道理那么高远,道德那么幽深玄妙?凭借自己那短浅的见识,来判断细微玄妙之道有无,岂不是太可悲了吗?

勤勤恳恳 發表於 2022-1-1 08:1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怎么加不了你好友?
松禅 發表於 2025-4-18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抱朴子内篇》论仙章句阐微

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二论仙章句,实为探究生命本质之要义。今就所述"神仙理远"之论,试作三端阐发:

一、人性差异与仙道可能
"有生最灵,莫过乎人"之论,实本《孝经》"天地之性人为贵"而来。然葛洪更进一层,指出虽同禀人性,却有"贤愚邪正"诸般差异,此即《周易》"各正性命"之体现。其以"天壤冰炭"为喻,正合庄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之旨。既知人性本有参差,则独疑仙者不死之异,恰如《论衡》所讥"见食鬼者谓鬼无有"。

二、物类变化与形神转化
文中历数"雉为蜃""蛇为龙"诸般变化,皆本《淮南子》《夏小正》等古籍所载物候现象。葛洪以此证"受气非定"之理,暗合《周易》"穷神知化"之旨。尤可注意者,"牛哀成虎"典出《淮南子》,"秦女为石"见于《蜀记》,皆示形质可变之极限。此与《黄庭经》"形神合同,乃能长久"之说相发明。

三、认知局限与玄道体悟
"诣老戴天,无知其上"数语,实化用《庄子·秋水》"井蛙不可语海"之喻。葛洪强调"形骸己有而莫知心志",正与《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形成对照。其批判俗士"以短浅耳目断微妙有无",恰是《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最佳注脚。末句"岂不悲哉"之叹,与嵇康《养生论》"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异曲同工。

要之,此段文字融会《易》《老》之玄理,佐以史籍异闻,构建起仙道可证的理论体系。葛洪以实证玄,以变证常,最终指向认知主体之局限,与西方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主张颇有暗合。其说虽为证仙,实含深刻认识论价值,读者当不以方技小道视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