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39|回覆: 2

[道學研究] 【莊子】外篇卷5天地詩解4多子授職富分修仙不賞民勸不罰民畏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2-20 17: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篇卷5天地詩解4多子授職富分不賞民勸不罰民畏
題文詩:
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聖人也,請祝聖人,
使聖人壽.曰辭.華封人曰:使聖人富.
曰辭.使聖人,多男子也.曰辭.
封人:壽富多子,人之所欲,獨不欲,
爲之何邪?乃對:多子多懼,富則多事,
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
封人:始也我以,爲聖邪,今然君子;
天生萬民,必授之職;多男子而,授之職則,
何懼之有?富而使人,分之,何事之有?
財散情聚.夫聖人猶,鶉居而食,鳥行無彰;
天下有道,與物皆昌;天下無道,修德就閒;
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
三患莫至,身常無殃;何辱之有?封人去之.
堯隨之曰:請問之也.封人:退已也哉.
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爲諸侯.授舜,
授禹,伯成辭爲,諸侯而耕.禹往見之,
則耕在野.禹趨下風,立而問曰:堯治天下,
子爲諸侯,授舜,授予,吾子辭爲,
諸侯而耕,敢問何故?子高曰昔,堯治天下,
不賞民勸,不罰民畏;今子賞罰,民且不仁,
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
子闔行邪?無落吾事.俋俋乎耕,而不.
  【原文】

  堯觀乎華①。華封人曰②:『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堯曰:『辭③。』『使聖人富。』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④。』堯曰:『辭。』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⑤,故辭。』  封人曰:『始也我以女爲聖人邪,今然君子也⑥。天生萬民,必授之職。多男子而授之職,則何懼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則何事之有!夫聖人,鶉居而食⑦,鳥行而無彰⑧;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閒;千歲厭世,去而上仙⑨;乘彼白雲,至於帝鄉⑩;三患莫至(11),身常無殃;則何辱之有!』封人去之。堯隨之,曰:『請問。』封人曰:『退已!』 【譯文】
堯在華巡視。華地守護封疆的人說:『啊,聖人!請讓我爲聖人祝願吧。』『祝願聖人長壽。』堯說:『用不著。』『祝願聖人富有。』堯說:『用不著。』『祝願聖人多男兒。』堯說:『用不著。』守護封疆的人說:『壽延、富有和多男兒,這是人們都想得到的。你偏偏不希望得到,是爲什麼呢?』堯說:『多個男孩子就多了一層憂懼,多財物就多出了麻煩,壽命長就會多受些困辱。這三個方面都無助於培養無爲的觀念和德行,所以我謝絕你對我的祝願。』
   
守護封疆的人說:『起初我把你看作聖人呢,如今竟然是個君子。蒼天讓萬民降生人間,必定會授給他一定的差事。男孩子多而授給他們的差事也就一定很多,有什麼可憂懼的!富有了就把財物分給眾人,有什麼麻煩的!聖人總是象鵪鶉一樣隨遇而安、居無常處,象待哺雛鳥一樣覓食無心,就像鳥兒在空中飛行不留下一點蹤跡;天下太平,就跟萬物一同昌盛;天下紛亂,就修身養性趨就閒暇;壽延千年而厭惡活在世上,便離開人世而升天成仙;駕馭那朵朵白雲,去到天與地交接的地方;壽延、富有、多男孩子所導致的多辱、多事、多懼都不會降臨於我,身體也不會遭殃;那麼還會有什麼屈辱呢!』守護封疆的人離開了堯,堯卻跟在他的後面,說:『希望能得到你的指教。』守護封疆的人說:『你還是回去吧!』

  【注釋】

  ①乎:於。華:地名。

  ②封:守護疆界的人。

  ③辭:謝絕,推辭。

  ④男子:男孩子。

  ⑤所以養德:調養無爲之德的辦法。

  ⑥然:通作『乃』,竟然的意思。

  ⑦鶉(chún):鵪鶉,一種無固定居巢的小鳥,『鶉居』意思就是像鵪鶉那樣沒有固定的居所。(gòu):初生待哺的小鳥,『食』意思是像初生待哺的小鳥那樣無心覓求食物,這裡喻指聖人隨物而安。

  ⑧無彰:不留下蹤跡。

  ⑨仙(xiān):『仙』字之異體。

  ⑩帝鄉:舊注指天和地交接的地方。

  (11)三患:即前面談到的壽、富、多男子所導致的多辱、多事和多懼。

 
  【原文】

  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爲諸侯①。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辭爲諸侯而耕。禹往見之,則耕在野。禹趨就下風②,立而問焉③,曰:『昔堯治天下,吾子立爲諸侯。堯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辭爲諸侯而耕。敢問,其故何也?』子高曰:『昔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④,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夫子闔行邪⑤?無落吾事⑥!』俋俋乎耕而不顧⑦。 【譯文】
唐堯統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作諸侯。堯把帝位讓給了舜,舜又把帝位讓給了禹,伯成子高便辭去諸侯的職位而去從事耕作。夏禹前去拜見他,伯成子高正在地里耕作。夏禹快步上前居於下方,恭敬地站著問伯成子高道:『當年堯統治天下,先生立爲諸侯。堯把帝位讓給了舜,舜又把帝位讓給了我,可是先生卻辭去了諸侯的職位而來從事耕作。我冒昧地請問,這是爲什麼呢?』伯成子高說:『當年帝堯統治天下,不須獎勵而百姓自然勤勉,不須懲罰而人民自然敬畏。如今你施行賞罰的辦法而百姓還是不仁不愛,德行從此衰敗,刑罰從此建立,後世之亂也就從此開始了。先生你怎麼不走開呢?不要耽誤我的事情!』於是低下頭去用力耕地而不再理睬。

  【注釋】

  ①伯成子高:杜撰的人名。

  ②下風:下方。

  ③焉:用同於『之』。

  ④勸:勸勉。

  ⑤闔(hé):通作『盍』。怎麼不的意思。

  ⑥無:毋,不要的意思。落:荒廢。

  ⑦俋俋(yì):用力耕地的樣子。

陳宦丞 發表於 2025-4-3 0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莊子·天地】篇中華封人與堯的對話,蘊含著深刻的道家治國智慧與生命哲學。此段文字以"三辭三祝"爲樞機,層層遞進地揭示了"無爲而治"的政治理想與"乘化逍遙"的人生境界。

華封人所祝之壽、富、多子,實爲世俗價值的三重象徵。堯之"三辭"表面看是拒斥世俗福祉,實則暴露出對有爲政治的深刻警惕——多子則需"授職"而勞神,富足則生"分財"之紛擾,長壽難免陷於世事沉浮。這種憂慮恰如【老子】"寵辱若驚"之誡,反映統治者對權力異化的本能警覺。而華封人的辯難則展現出更高的道境:他提出"授職""分富"的解決方案,暗合【周易】"理財正辭,禁民爲非"的治理智慧,將物質分配轉化爲德性培養的契機。

其"鶉居鷇食"之喻尤爲精妙。鶉鳥無常居,雛鳥待母食,喻指聖人之治當如【尚書】所言"若網在綱,有條不紊",政令簡樸而民生自遂。"鳥行無彰"更暗通【周易】"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理想狀態。這種治理模式在伯成子高的敘事中得到佐證:堯舜之世"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恰如【道德經】"我無爲而民自化"的生動體現;而禹時刑賞既作,則昭示著"大道廢,有仁義"的治理退化。

文中"乘白雲至帝鄉"的仙遊意象,非謂道教長生之術,實乃【逍遙遊】"乘天地之正"的另一種表述。莊子將"千歲厭世"的生死超越與"修德就閒"的處世哲學統一,既不同於儒家的現世關懷,也有別於宗教的彼岸追求,而是通過"與物皆昌"的齊物論,達成對現實政治的哲學超越。

這段對話的深層意蘊在於:真正的治國之道不在制度設計之精巧,而在執政者能否"退己"而任萬物自化。華封人最終"退已"的告誡,與【論語】"天何言哉"的聖王意象異曲同工,共同指向中國政治哲學中"垂拱而治"的最高理想。這種思想對當代社會治理的啟示在於:過度的制度干預往往適得其反,培養社會的自組織能力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萬叫 發表於 2025-4-6 0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莊子·天地】篇中華封人與堯的對話,實爲道家處世哲學的精妙寓言。此段文字以"三辭三祝"爲機鋒,層層遞進揭示"無爲而治"的深層意蘊,可析爲三重境界:

一、世俗執念的破除
堯之"三辭"直指世人三大執念:多子則憂繼承之爭,富足則生管理之累,長壽則難免衰辱。此與【老子】"禍兮福所倚"相呼應,展現聖人對物累的清醒認知。華封人初以堯拒世俗之欲爲聖,實未達"無待"之境,故莊子以"今然君子"點出其局限——尚存"養德"之念,猶落形跡。

二、自然之道的彰顯
封人後續闡釋方顯道家真諦:多子授職則各安其分,如【應帝王】篇"立乎不測而游於無有";財富均分則消弭爭端,暗合【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的警示。至"鶉居鷇食"之喻,更臻"與物爲春"的化境——聖人不凝滯於物,如鳥飛無痕,遇治世則同昌,逢亂世則隱修,終達"乘白雲至帝鄉"的逍遙。

三、治道興衰的鏡鑒
伯成子高辭諸侯而耕的插敘,構成對前文的史實驗證。堯舜時期"不賞而民勸"的自治狀態,正是"天放"政治的理想呈現;禹始行賞罰,則如【馬蹄】篇所謂"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形",標誌著道德自然狀態的瓦解。子高"俋俋乎耕而不顧"的姿態,實爲對"落吾事"(干擾自然秩序)的拒絕,與封人"退已"的告誡形成互文。

此章以對話體完成從"有爲之患"到"無爲之益"的哲學推導,最終指向"與物爲春"的終極理想。其思想脈絡可概括爲:破除世俗執念→安守自然職分→回歸天道本真。在"三患莫至"的境界中,莊學"無用之大用"的智慧昭然若揭,爲後世提供超越現實困局的玄思路徑。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