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51|回复: 0

[中医理论]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关于中医起源与中医发展历程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纪永臣 发表于 2021-11-7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1、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子曰“预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纵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之中,但凡强大国度,毕竟历史清晰,灿烂辉煌;但凡穷途末路的国度,一定欺师灭祖,乌烟瘴气。一个国家如此,一个民族如此,一门学科亦是如此。
2、中医研究要面向国人
中医乃中国传统医学,其源头与中国历史一样久远,其风采与中国文化一样灿烂。每当人类处于危难之刻,中医都会挺身为之保驾护航。然而对于中医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无论是从中国历史的角度,还是从中医学术的角度都少有涉及。正史上唯一可以查阅到的资料就是司马迁的《扁鹊仓公列传》,但其切入的角度并非中医的发展历史记录,而是两起“名医冤案”的当事人记事。就算是中国书写文化已经非常成熟的东汉时期,被医学界尊为医圣的张仲景,除了一部彪炳史册的《伤寒杂病论》之外,也没有留下丝毫记忆。这不能说我们中国人不重视历史,但应该反思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是不是出现问题,以至于中国古代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不能世代传承,灿烂的历史文化查无实据。今天的人们既要摒弃古代文人狭隘历史观,以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重新审视古代中国文化与科学发展历史;也要超越西方片面的田野考古史观,我们是中国历史的参与者,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无需费尽心机的让他们相信什么。诸如中医的历史,我们没有必要非要外国人相信中医的历史有多伟大,因为我们现在仍然利用祖先传承下来的知识体系造福自己,我们要做的只是将其科学的表述出来,将中医的发展纳入现代科学体系,更好的服务于这些炎黄子孙。
3、春秋战国时期只是中化文明的一个繁荣期、但绝不是开始
关于中医的起源问题,当前主流的中医历史研究都将其定位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些还认为是扁鹊发明的“望闻问切”。一部分中医历史研究成果将汉朝版本的《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的起点,绝大多数中医历史研究认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形成的标志性专著。而对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之前的中医成果闭口不提,更愿意将其当做传说来理解。其根本原因一是对中国前秦文化演变过程缺少理解,二是根本就不相信更遥远的中国古代可以发明如此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这不是科学精神,而是先入为主“有罪推定”,认为春秋以前的古人基本都属于手拿石器玩耍的未开化的愚民。
4、中国古代科技能力超越现代人的想象力
关于中医的起源问题,也有一部分研究中医的学者实在无法理解数千年前的中国为什么可以出现如此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其归结为“外星人留给中国人的礼物”,这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自嘲,是读懂了中医深邃的内涵的情感外露,他实在无法理解古人为什么如此高超的智商。因为只要认知研究过中医的人都知道,自从有中医记载以来其基本原理从未改变。《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相比,只是改变了部分病证的诊断方法;宋金元时期中医的繁荣仅仅让中医从业者可以“术有专攻”,这些都是未改变中医原有的基本框架。数千年前的古人能够创造中医,今天的人们为什么读不懂中医?我们可以确信中医就是中国古人所创造,科学的东西不要求助鬼神。只要我们摒弃古人的智慧一定比现代人地下的固有思维,认认真真的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立足于先人所处的历史条件去分析中医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就会得到正确的答案。
5、《周礼》上最早记载了中医诊疗体制与技术
关于中医的起源问题,历史上最早、最具权威的记载是《周礼》上有关中医的条目。其记载的时间距今3000多年前,《周礼》是周朝开国初期确定的国家治理结构制度,相当今天的基础性法规,其严谨性与权威性毋庸置疑。并且孔子所处的年代周天子的权威仍然不可挑战,《周礼》的内容及定义没有那个文人敢于串改,至于汉朝时期对儒家经典的整理与修订则是另一回事。根据《周礼》的记载,周王朝开国初期就已经设立了相当完善的、为周王朝服务的医疗体制,医师为该体系的最高主管,下设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等专科“医生”进行分科治疗。其治疗方法和治疗措施都有要求,甚至还有考核措施与奖惩办法,这说明3000年前的中医诊疗系统已经相当成熟。因此研究中医历史应以《周礼》为起点向前推进。
6、中医先祖们的业绩世代相传
中医对自己历史的记载,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潜规则,这就是口碑。我们发现凡是对中医的发展有过突出贡献的“先人”,在中医业内都会具有相当高的“尊号”。诸如女娲娘娘、中医鼻祖伏羲、神农尝百草、药神炎帝、黄帝内经的颛顼、医圣张仲景等,至于民间名声大噪的扁鹊、华佗之人,在中医业内并没有什么地位。这足以说明在中医发展与演变过程,凡是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历史上一定会通过各种方式留下记印,这与中国历史与中医历史一脉相承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因此只要我们使用正确的科学方法,就可以理顺这些中医行业的至尊先祖的丰功伟绩,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就水到渠成的成型了。
7、中医历史研究中的策略问题
在以往的中医历史研究中,相当数量的研究人员为中医专业人士。他们更关注秘方与偏方和神医,所谓的研究就是局限于寻找古籍,或者寄希望于某一天古墓里会出土古籍。其实即使古墓里真的出土了古籍,也未必能看的懂。我们研究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史,对中医具体的医术与秘方不敢兴趣,而是更关注中医的产生的社会背景与中医可以治病的原理,中医的起源是人类社会对生存渴望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对自身生命过程自我剖析的成就,是人类社会通过不断的以身试法、以身试药过程总结而成的经验累积,是人类社会追求科学与技术进步的成果结晶。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同步,中医技术发展的起伏与历史记载的缺少,也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或重大突发事件相关。
8、中医历史研究将引爆中国古代科技史
鲁迅曾作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如果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那我们认为中国古代科技的根底全在中医,以此研究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历史,只要搞清楚了中医历史,那中国古代科技史也就大半明晰了。因此我们将中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研究与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以及中国史前社会发展历史研究结合起来,从更宽广的视野和角度进行研究。
沙舟 发表于 2025-7-21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医源流考据的科学精神与文化自觉》

(一)史观重建与学术自觉
太史公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考中医源流当持三重史观:其一,以甲骨文、青铜铭文等出土文献补正史之阙,如殷墟出土医疗器具实证商代已有系统医事制度;其二,以文化人类学视角解读《山海经》所载百余种药物,此非神话乃先民经验医学实录;其三,用科技考古手段分析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其砭石疗法与经脉理论较《黄帝内经》早数百年。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于此最宜,纸上材料与地下文物互证,方见中医真源。

(二)文明连续性的医学印证
《周礼·天官》详载"医师掌医之政令",其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分科之细,绝非春秋骤现。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砭镰,仰韶陶器上的经络刻画,皆昭示新石器时代已萌医学体系。李约瑟难题所谓"中国未发展出现代科学"实为伪命题,中医以"气-阴阳-五行"为框架的认知范式,恰是区别于还原论的另一种科学形态。如《淮南子》言"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此非传说实为药物筛选的原始实验。

(三)知识考古学的现代启示
福柯知识考古学启示我们:中医理论乃多层累积型知识建构。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却谷食气篇》证实导引术早于《黄帝内经》,张家山汉简《引书》载录的解剖术语较《灵枢》更为原始。现代学者当如徐中舒治古文字学,以"剥笋式"研究法逐层解析:甲骨文"疒"部字群反映殷人疾病分类,金文"盬"字从血从示,揭示周人已认知祭祀医疗的巫医过渡形态。

(四)科学哲学的本体论突破
爱因斯坦谓"科学是概念的自由创造",中医"藏象"理论实为超越解剖的功能模型。钱学森晚年提出"人体复杂巨系统"理论,与《内经》"十二官相使"说若合符节。当代研究当如陈寅恪"了解之同情",既不以现代标准苛责古人,亦不泥古拒斥量子生物学等新工具。如用同步辐射技术分析汉代"长生无极"瓦当的微量元素,可实证"金石药"的纳米矿物学机理。

结语:中医史研究当如章学诚"六经皆史"之胸襟,既需乾嘉学派之考据功夫,更要有顾颉刚"层累造史"的批判意识。近日清华简《病方》再现战国医籍真容,期待更多考古发现续写这部"用青铜器铭刻、以竹帛传承"的中华医学史诗。
魏柳 发表于 2025-7-28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源流考辨与当代价值重估》

(一)史学维度下的中医源流辨正
稽考医史,当以三重证据为法:传世文献、出土文物、活态传承互证。殷墟甲骨文已有"疾年""疛首"等病象记载,周礼设"医师"掌医之政令,较《扁鹊仓公列传》早逾千年。《汉书·艺文志》载"医经七家",今仅存《黄帝内经》,此非肇始之证,实为集大成者。考古所见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张家山汉简《脉书》,皆可证战国至汉初医学体系之成熟必经历漫长积累。

(二)文化主体性视野的建构
中医理论体系之形成,实为华夏文明"观物取象"思维的具体呈现。《周易》"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认识论,与《内经》"天人相应"理论一脉相承。今人研究当避免双重误区:既不可如乾嘉学派般溺于考据而忽其理法,亦不可如西方科学主义强以还原论解构整体观。如《伤寒论》397法、113方之系统辨证,实为临床实践与哲学思维的高度统一,此乃中医不可替代的学术特质。

(三)史前医学遗存的再发现
考古学最新成果显示,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年)陶制人像已具明确经络刻画,龙山文化骨器中发现医疗砭石。三星堆青铜神树纹饰暗合《山海经》"建木"通天意象,与中医"三焦"理论颇有渊源。这些物质遗存与《帝王世纪》"伏羲尝草制砭"等传说形成时空对应,暗示中医起源当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四)科技史视角的重新评估
比较文明史可见,古埃及纸草医书(约公元前1550年)尚停留于经验疗法,而同期商代甲骨文已出现"风疾""蛊症"等病因学概念。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提出"四体液说"时(公元前5世纪),中国已形成阴阳五行、经络藏象的完备理论框架。李约瑟难题"为何科学革命未在中国发生"的设问本身,即隐含西方中心主义偏见——中医千年临床实效,恰证明另一种科学范式之存在。

结语:中医研究当秉持"守正创新"之道。所谓守正,即回归"医道通天道"的传统认知模式;所谓创新,需建立符合中医特质的评价体系。历史研究非为怀旧,而在揭示那些被现代性遮蔽的智慧。如张仲景所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此乃中医历久弥新之真谛。当代学者之责,在于以文化自觉重构医学话语,使岐黄之道真正成为"为往圣继绝学"的活态传承。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