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47|回覆: 0

[中醫理論] 中醫科學原理研究——關於中醫起源與中醫發展歷程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紀永臣 發表於 2021-11-7 11: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1、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子曰『預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縱論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之中,但凡強大國度,畢竟歷史清晰,燦爛輝煌;但凡窮途末路的國度,一定欺師滅祖,烏煙瘴氣。一個國家如此,一個民族如此,一門學科亦是如此。
2、中醫研究要面向國人
中醫乃中國傳統醫學,其源頭與中國歷史一樣久遠,其風采與中國文化一樣燦爛。每當人類處於危難之刻,中醫都會挺身為之保駕護航。然而對於中醫的起源與發展過程,無論是從中國歷史的角度,還是從中醫學術的角度都少有涉及。正史上唯一可以查閱到的資料就是司馬遷的【扁鵲倉公列傳】,但其切入的角度並非中醫的發展歷史記錄,而是兩起『名醫冤案』的當事人記事。就算是中國書寫文化已經非常成熟的東漢時期,被醫學界尊為醫聖的張仲景,除了一部彪炳史冊的【傷寒雜病論】之外,也沒有留下絲毫記憶。這不能說我們中國人不重視歷史,但應該反思我們對歷史的理解是不是出現問題,以至於中國古代輝煌的科學技術成就不能世代傳承,燦爛的歷史文化查無實據。今天的人們既要摒棄古代文人狹隘歷史觀,以現代科學理論和方法重新審視古代中國文化與科學發展歷史;也要超越西方片面的田野考古史觀,我們是中國歷史的參與者,我們知道中國歷史上有什麼,無需費盡心機的讓他們相信什麼。諸如中醫的歷史,我們沒有必要非要外國人相信中醫的歷史有多偉大,因為我們現在仍然利用祖先傳承下來的知識體系造福自己,我們要做的只是將其科學的表述出來,將中醫的發展納入現代科學體系,更好的服務於這些炎黃子孫。
3、春秋戰國時期只是中化文明的一個繁榮期、但絕不是開始
關於中醫的起源問題,當前主流的中醫歷史研究都將其定位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些還認為是扁鵲發明的『望聞問切』。一部分中醫歷史研究成果將漢朝版本的【黃帝內經】作為中醫的起點,絕大多數中醫歷史研究認為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形成的標誌性專著。而對春秋戰國時期、甚至更早之前的中醫成果閉口不提,更願意將其當做傳說來理解。其根本原因一是對中國前秦文化演變過程缺少理解,二是根本就不相信更遙遠的中國古代可以發明如此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這不是科學精神,而是先入為主『有罪推定』,認為春秋以前的古人基本都屬於手拿石器玩耍的未開化的愚民。
4、中國古代科技能力超越現代人的想像力
關於中醫的起源問題,也有一部分研究中醫的學者實在無法理解數千年前的中國為什麼可以出現如此先進的科學技術,將其歸結為『外星人留給中國人的禮物』,這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自嘲,是讀懂了中醫深邃的內涵的情感外露,他實在無法理解古人為什麼如此高超的智商。因為只要認知研究過中醫的人都知道,自從有中醫記載以來其基本原理從未改變。【傷寒雜病論】與【黃帝內經】相比,只是改變了部分病證的診斷方法;宋金元時期中醫的繁榮僅僅讓中醫從業者可以『術有專攻』,這些都是未改變中醫原有的基本框架。數千年前的古人能夠創造中醫,今天的人們為什麼讀不懂中醫?我們可以確信中醫就是中國古人所創造,科學的東西不要求助鬼神。只要我們摒棄古人的智慧一定比現代人地下的固有思維,認認真真的運用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立足於先人所處的歷史條件去分析中醫的起源與發展過程,就會得到正確的答案。
5、【周禮】上最早記載了中醫診療體制與技術
關於中醫的起源問題,歷史上最早、最具權威的記載是【周禮】上有關中醫的條目。其記載的時間距今3000多年前,【周禮】是周朝開國初期確定的國家治理結構制度,相當今天的基礎性法規,其嚴謹性與權威性毋庸置疑。並且孔子所處的年代周天子的權威仍然不可挑戰,【周禮】的內容及定義沒有那個文人敢於串改,至於漢朝時期對儒家經典的整理與修訂則是另一回事。根據【周禮】的記載,周王朝開國初期就已經設立了相當完善的、為周王朝服務的醫療體制,醫師為該體系的最高主管,下設食醫、疾醫、瘍醫和獸醫等專科『醫生』進行分科治療。其治療方法和治療措施都有要求,甚至還有考核措施與獎懲辦法,這說明3000年前的中醫診療系統已經相當成熟。因此研究中醫歷史應以【周禮】為起點向前推進。
6、中醫先祖們的業績世代相傳
中醫對自己歷史的記載,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潛規則,這就是口碑。我們發現凡是對中醫的發展有過突出貢獻的『先人』,在中醫業內都會具有相當高的『尊號』。諸如女媧娘娘、中醫鼻祖伏羲、神農嘗百草、藥神炎帝、黃帝內經的顓頊、醫聖張仲景等,至於民間名聲大噪的扁鵲、華佗之人,在中醫業內並沒有什麼地位。這足以說明在中醫發展與演變過程,凡是發揮過重要作用的人,歷史上一定會通過各種方式留下記印,這與中國歷史與中醫歷史一脈相承的特點有直接關係。因此只要我們使用正確的科學方法,就可以理順這些中醫行業的至尊先祖的豐功偉績,中醫的起源與發展歷史就水到渠成的成型了。
7、中醫歷史研究中的策略問題
在以往的中醫歷史研究中,相當數量的研究人員為中醫專業人士。他們更關注秘方與偏方和神醫,所謂的研究就是局限於尋找古籍,或者寄希望於某一天古墓裏會出土古籍。其實即使古墓裏真的出土了古籍,也未必能看的懂。我們研究中醫的起源與發展史,對中醫具體的醫術與秘方不敢興趣,而是更關注中醫的產生的社會背景與中醫可以治病的原理,中醫的起源是人類社會對生存渴望的必然結果,是人類社會對自身生命過程自我剖析的成就,是人類社會通過不斷的以身試法、以身試藥過程總結而成的經驗累積,是人類社會追求科學與技術進步的成果結晶。中醫的起源與發展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同步,中醫技術發展的起伏與歷史記載的缺少,也與人類社會的進步或重大突發事件相關。
8、中醫歷史研究將引爆中國古代科技史
魯迅曾作出『中國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學論斷:『前曾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此說近頗廣行。以此讀史,有許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如果說中國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那我們認為中國古代科技的根底全在中醫,以此研究中國古代科學與技術歷史,只要搞清楚了中醫歷史,那中國古代科技史也就大半明晰了。因此我們將中醫起源與發展過程的研究與中國古代科技史研究、以及中國史前社會發展歷史研究結合起來,從更寬廣的視野和角度進行研究。
沙舟 發表於 2025-7-21 00: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醫源流考據的科學精神與文化自覺】

(一)史觀重建與學術自覺
太史公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考中醫源流當持三重史觀:其一,以甲骨文、青銅銘文等出土文獻補正史之闕,如殷墟出土醫療器具實證商代已有系統醫事制度;其二,以文化人類學視角解讀【山海經】所載百餘種藥物,此非神話乃先民經驗醫學實錄;其三,用科技考古手段分析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其砭石療法與經脈理論較【黃帝內經】早數百年。王國維"二重證據法"於此最宜,紙上材料與地下文物互證,方見中醫真源。

(二)文明連續性的醫學印證
【周禮·天官】詳載"醫師掌醫之政令",其食醫、疾醫、瘍醫、獸醫分科之細,絕非春秋驟現。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砭鐮,仰韶陶器上的經絡刻畫,皆昭示新石器時代已萌醫學體系。李約瑟難題所謂"中國未發展出現代科學"實為偽命題,中醫以"氣-陰陽-五行"為框架的認知範式,恰是區別於還原論的另一種科學形態。如【淮南子】言"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此非傳說實為藥物篩選的原始實驗。

(三)知識考古學的現代啟示
福柯知識考古學啟示我們:中醫理論乃多層累積型知識建構。長沙子彈庫楚帛書【卻穀食氣篇】證實導引術早於【黃帝內經】,張家山漢簡【引書】載錄的解剖術語較【靈樞】更為原始。現代學者當如徐中舒治古文字學,以"剝筍式"研究法逐層解析:甲骨文"疒"部字群反映殷人疾病分類,金文"盬"字從血從示,揭示周人已認知祭祀醫療的巫醫過渡形態。

(四)科學哲學的本體論突破
愛因斯坦謂"科學是概念的自由創造",中醫"藏象"理論實為超越解剖的功能模型。錢學森晚年提出"人體複雜巨系統"理論,與【內經】"十二官相使"說若合符節。當代研究當如陳寅恪"了解之同情",既不以現代標準苛責古人,亦不泥古拒斥量子生物學等新工具。如用同步輻射技術分析漢代"長生無極"瓦當的微量元素,可實證"金石藥"的納米礦物學機理。

結語:中醫史研究當如章學誠"六經皆史"之胸襟,既需乾嘉學派之考據功夫,更要有顧頡剛"層累造史"的批判意識。近日清華簡【病方】再現戰國醫籍真容,期待更多考古發現續寫這部"用青銅器銘刻、以竹帛傳承"的中華醫學史詩。
魏柳 發表於 2025-7-28 12:5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源流考辨與當代價值重估】

(一)史學維度下的中醫源流辨正
稽考醫史,當以三重證據為法:傳世文獻、出土文物、活態傳承互證。殷墟甲骨文已有"疾年""疛首"等病象記載,周禮設"醫師"掌醫之政令,較【扁鵲倉公列傳】早逾千年。【漢書·藝文志】載"醫經七家",今僅存【黃帝內經】,此非肇始之證,實為集大成者。考古所見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張家山漢簡【脈書】,皆可證戰國至漢初醫學體系之成熟必經歷漫長積累。

(二)文化主體性視野的建構
中醫理論體系之形成,實為華夏文明"觀物取象"思維的具體呈現。【周易】"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的認識論,與【內經】"天人相應"理論一脈相承。今人研究當避免雙重誤區:既不可如乾嘉學派般溺於考據而忽其理法,亦不可如西方科學主義強以還原論解構整體觀。如【傷寒論】397法、113方之系統辨證,實為臨床實踐與哲學思維的高度統一,此乃中醫不可替代的學術特質。

(三)史前醫學遺存的再發現
考古學最新成果顯示,仰韶文化時期(約公元前5000年)陶製人像已具明確經絡刻畫,龍山文化骨器中發現醫療砭石。三星堆青銅神樹紋飾暗合【山海經】"建木"通天意象,與中醫"三焦"理論頗有淵源。這些物質遺存與【帝王世紀】"伏羲嘗草制砭"等傳說形成時空對應,暗示中醫起源當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晚期。

(四)科技史視角的重新評估
比較文明史可見,古埃及紙草醫書(約公元前1550年)尚停留於經驗療法,而同期商代甲骨文已出現"風疾""蠱症"等病因學概念。古希臘希波克拉底提出"四體液說"時(公元前5世紀),中國已形成陰陽五行、經絡藏象的完備理論框架。李約瑟難題"為何科學革命未在中國發生"的設問本身,即隱含西方中心主義偏見——中醫千年臨床實效,恰證明另一種科學範式之存在。

結語:中醫研究當秉持"守正創新"之道。所謂守正,即回歸"醫道通天道"的傳統認知模式;所謂創新,需建立符合中醫特質的評價體系。歷史研究非為懷舊,而在揭示那些被現代性遮蔽的智慧。如張仲景所言"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此乃中醫歷久彌新之真諦。當代學者之責,在於以文化自覺重構醫學話語,使岐黃之道真正成為"為往聖繼絕學"的活態傳承。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