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77|回覆: 1

[儒家學說] 【孔子家語】卷37屈節解詩解4宓子借諫德治單父

[複製連結]
+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14 15:3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孔子弟子,宓子賤者,仕於魯國,為單父宰,
恐魯君聽,讒言使己,不得行政,於是辭行,
故請君之,近史二人,與俱至官,戒其邑吏,
令二史書,方書掣肘,書不善則,從而怒之,
二史患之,辭請歸魯.宓子曰子,書甚不善,
勉而歸矣.二史歸報,於魯君曰:宓子使臣,
書而掣肘,書惡又怒,邑吏皆笑,此臣所以,
去之而來.魯君以問,孔子對曰:宓君子也,
其才能任,霸王之佐,屈節單父,將以自試,
意者以此,為諫也乎?公寤嘆曰:此吾不肖,
亂宓子政,責其善者,微無二史,無知其過,
微無夫子,無以自寤.遽發愛使,告宓子曰:
自今已往,單父非有,從子之制,有便於民,
子決為之,五年言要.宓子敬詔,得行其政,
單父治焉.躬敦厚風,明親親道,尚篤敬義,
施至仁政,加懇誠俗,致忠信情,百姓化之.
繁體
孔子弟子有宓子賤者,仕於魯為單父宰,恐魯君聽讒言,使己不得行其政,於是辭行,故請君之近史二人與之俱至官,宓子戒其邑吏,令二史書,方書輒掣其肘,書不善,則從而怒之,二史患之,辭請歸魯.宓子曰:「子之書甚不善,子勉而歸矣.」二史歸報於君曰:「宓子使臣書而掣肘,書惡而又怒臣,邑吏皆笑之,此臣所以去之而來也.」魯君以問孔子.子曰:「宓不齊,君子也,其才任霸王之佐,屈節治單父,將以自試也,意者以此為諫乎?」公寤,太息而嘆曰:「此寡人之不肖,寡人亂宓子之政,而責其善者,非矣,微二史,寡人無以知其過,微夫子,寡人無以自寤.」遽發所愛之使告宓子曰:「自今已往,單父非吾有也,從子之制,有便於民者,子決為之,五年一言其要.」宓子敬奉詔,遂得行其政,於是單父治焉.躬敦厚,明親親,尚篤敬,施至仁,加懇誠,致忠信,百姓化之.
簡體
孔子弟子有宓子賤孔子弟子,姓宓,字子賤,名不齊。魯國人,性情仁愛,有才智。王肅註:『宓,音密。』者,仕於魯,為單父單父,春秋時魯國邑名,古城在今山東單縣南。宰,古代官名,地方長官。王肅註:『單,音善。』宰。恐魯君聽讒言,使己不得行其政,於是辭行,故請君之近史古代官名,指下級佐史。【周禮·天官·宰夫】:『六曰史,掌官書以贊治。』鄭玄註:『贊治,若今起文書草也。』二人,與之俱至官。宓子戒其邑吏,令二史書。方書輒掣其肘,書不善則從而怒之,二史患之,辭請歸魯。宓子曰:『子之書甚不善,子勉而歸矣。』二史歸報於君曰:『宓子使臣書而掣肘四庫、同文本此前有『臣』字,書惡而又怒臣,邑吏皆笑之。此臣所以去之而來也。』魯君以問孔子,子曰:『宓不齊,君子也。其才任霸王之佐,屈節治單父,將以自試也。意者以此為諫乎?』公寤通『悟』,覺悟,醒悟。認識到的意思,太息而嘆曰:『此寡人之不肖。寡人亂宓子之政而責其善者,非四庫、同文本作『數』矣。微無,若果沒有二史,寡人無以知其過;微夫子,寡人無以自寤。』遽發所愛之使,告宓子曰:『自今已往,單父非吾有也,從子之制,有便於民者,子決為之。五年一言其要。』宓子敬奉詔,遂得行其政,於是單父治焉。躬敦厚,明親親,尚篤敬,施至仁,加懇誠,致忠信,百姓化之。
譯文孔子有一個叫宓子賤的弟子,在魯國當官,擔任單父的地方長官。他擔憂魯國國君聽信讒言,導致自己無法推行政令,於是在辭行赴任時,懇請魯君身邊的兩位佐史同自己一同到任。宓子賤在誡勉單父邑官時,命令兩位佐史書記。剛剛開始寫就扯拽他們的胳膊肘,寫得不好就責備他們,兩位佐史擔心不能勝任,就請求辭職回魯國都城。宓子賤說:『你們的書寫很不好,勉勵他們回去好好學習。』二位佐史回到魯都後,報告魯君說:『宓子賤讓我們做記錄,卻在旁邊扯拽我們的胳膊肘,寫得不好就責備我們,致使邑中官吏發笑,這是我們不得不離開他又回來的原因。』魯君因此問孔子。孔子說:『宓不齊是一位君子。他的才能足夠擔任霸主和王者的輔佐,這次他屈抑志節治理單父之邑,只是想要檢驗一下自己的能力。他的意思大概是用這件事來進行勸諫吧?』魯公醒悟,甚為之嘆息道:『這是我的不好。我擾亂宓子賤推行政令,卻又責令他做好政事,這是在非議、數落別人的好處啊!假如沒有這兩位佐史,我也就無法知道自己的過失;假如沒有先生,我也無法醒悟。』魯公隨即派遣的心腹使者,告訴宓子賤說:『從今以後,單父的治理我不在過問,完全依你的制度執行。只要是有利於百姓的政令,由你自我決斷,只需五年匯報一次執政的要領就行了。』宓子賤誠敬地尊奉詔令,因此他的政教措施得以順利推行,於是單父之邑得以很好的大治。他以身作則,樹立淳樸敦厚的風氣,闡明尊卑親疏的道理,推崇誠篤恭敬的品行,施行至仁至義的政策,教導人們勤懇誠實,以求忠誠守信,百姓都得到了教化。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教育中心 發表於 2025-4-10 23:18 | 顯示全部樓層
【宓子賤掣肘諫君與德治單父之義疏】

【孔子家語·屈節解】載宓子賤治單父一事,實為先秦儒門政治智慧之典範。宓子賤以「掣肘」之喻諫魯君,既彰顯臣道之忠悃,亦揭示君道之當以「無為而信臣」為要。其事雖微,而義理深遠,可析為三層:

一、 掣肘之諫:臣道之忠智
宓子賤恐魯君聽讒亂政,故辭行時請二近史偕往。至官後,每令二史書錄,卻「方書輒掣其肘」,復責其書不善。二史不堪其擾,歸而訴於魯君。此舉看似乖謬,實為宓子賤精心設計之隱諫。蓋「掣肘」者,正喻君上掣肘臣下、干擾施政之弊。子賤不直言君過,而以行動示「君疑臣則政壅」之理,恰合【論語】「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之深意,可謂「諷諫」之妙用。

二、 君悟與改過:君道之自省
魯君初聞二史之言,未解其意,及孔子點明「宓子屈節治單父,將以自試」,方悟子賤之諫在於「君當任賢勿疑」。孔子稱子賤「才任霸王之佐」,然甘治小邑,實欲以實踐驗證治道。魯君慨嘆:「微二史,無知其過;微夫子,無以自寤。」此見君者須有納諫之明,更需如【中庸】所言「改而止」之勇。其後魯君詔宓子「單父非吾有也,從子之制」,正是「無為而治」之體現,與【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異曲同工。

三、 德化單父:儒門政教之本
宓子賤得行其政後,「躬敦厚,明親親,尚篤敬,施至仁,加懇誠,致忠信」,終使「百姓化之」。此六事皆儒家德治之綱要:
1. 「敦厚」 為政者以朴誠立身,不尚權術;
2. 「明親親」 重人倫,如【大學】言「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
3. 「篤敬」 則【論語】「居處恭,執事敬」之實踐;
4. 「至仁」「懇誠」「忠信」 三者,尤為孔子「為政以德」之核心。

子賤之治,非倚刑律,而憑德行感召,故能「不令而行」。其效驗可比【孟子】「君子所過者化」,亦暗合【周易·繫辭】「默而成之,不言而信」之神化境界。

結語
宓子賤之事,小則見君臣互動之機,大則明儒道「無為而治」非真無為,實乃君逸臣勞、各安其分。後世若王安石變法之躁進、張居正專權之強硬,皆可對照此章反思。故司馬光【資治通鑑】云:「治國之要,在於察名實、信賞罰。」而宓子賤之智,正在以「掣肘」之名,成「信臣」之實,終歸於「百姓化之」之盛,足為千古鏡鑒。

(全文約780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