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18|回覆: 2

[儒家學說] 【孔子家語】卷7五儀解詩解(全版)1志古之道服古之服五儀必審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9 17:3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哀公問曰:寡人慾論,魯國之士,與之為治,
如何取之?孔子對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
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為非,不亦鮮乎?
公曰然則,章甫絇履,紳帶縉笏,皆賢人也?
孔子對曰:不必然也.丘之所言,非此之謂.
端衣玄裳,冕而乘軒,然則志不,在於食焄;
斬衰管菲,杖而歠粥,然則志不,在於酒肉.
生今志古,居今服古,謂此類也.取士觀志,
至志情志,情通古今,同古人思,與古人謀,
由外而內,由表及里.公曰善哉,盡此而已?
孔子又曰:人有五儀,庸人士人,君子賢人,
有聖人焉,審此五者,治道畢矣.曰何如斯,
可謂庸人?孔子對曰:所謂庸人,其心不存,
慎終之規,口也不吐,訓格之言,亦不擇賢,
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知止;見小暗大,
不知所務,從物如流,不知所執;此則庸人.
繁體
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慾論魯國之士,與之為治,敢問如何取之?」孔子對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不亦鮮乎?」曰:「然則章甫絇履,紳帶縉笏者,皆賢人也.」孔子曰:「不必然也.丘之所言,非此之謂也.夫端衣玄裳,冕而乘軒者,則志不在於食焄;斬衰管菲,杖而歠粥者,則志不在於酒肉.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謂此類也.」
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慾論魯國之士,與之為治,敢問如何取之?』孔子對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不亦鮮乎?』曰:『然則章甫絇屨,紳帶縉笏者,皆賢人也?』孔子曰:『不必然也。丘之所言,非此之謂也。夫端衣玄裳,冕而乘軒者,則志不在於食葷;斬衰菅菲,杖而歠粥者,則志不在於酒肉。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謂此類也。』
注釋論:lún,選擇。
士:具有一定品質和才能的人。
志:追慕,嚮往。
古之服:【大戴禮記】云:『古之服,儒服也。』
舍此而為非者:處於上述行為而不是人才的人。舍,shè,舍可止,引申之為凡止之稱。
絇屨:qújù,王肅註:『履頭有鈎飾也。』絇,古時屨頭上的裝飾。絇屨,有絇飾的鞋。
紳帶:shndài,古時士大夫束腰的大帶。
縉笏:jìnhù,.亦作『搢忽』,插笏,古代君臣朝見時均執笏,用以記事備忘,不用時插於腰帶上。【禮記·玉藻】:『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殺六分而去一。』
端衣玄裳:端正的黑色齋服。上位衣,下為裳
冕:喪冠,一說祭祀之服。
葷:四庫本作『焄』,指蔥、韭之類的辛菜。
斬衰菅菲:古代喪服,用粗麻布做成,不縫邊。菅菲:據【荀子·哀公】當作『菅屨』,草鞋。
杖而歠粥:杖,喪杖。歠,chuò,通『啜』,飲、喝。【喪服傳】:『啜粥,朝一溢米,夕一溢米。』一溢,1/24升。
譯文魯哀公向孔子問道:『我想選拔魯國的人才,和他們一起治理國家,請問如何去選拔人才呢?』
孔子回答說:『生活在當今時代,卻傾慕古代的道德禮儀;居處當今的生活習俗中,卻喜歡穿着古代的玄服。有上述愛好而不是人才的人,不是很少見嗎?』
哀公問:『這樣,頭戴殷代的章甫之冠,腳穿有鈎飾的鞋子,腰系大帶並插着笏板的人,就都是賢人了嗎?』
孔子說:『不是這個意思。我剛才說的,不是指這個。那些身穿黑色齋服,戴着禮帽,乘着車子去行祭祀禮的人,他們的志向不在辛菜上;身穿用粗麻布做的喪服,腳上穿着草鞋,拄着喪杖喝粥來行喪禮的人,他們的心思不在於酒肉。'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我說的是這種情形的人。』
繁體
公曰:「善哉!盡此而已乎?」孔子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人、有聖人,審此五者,則治道畢矣.」公曰:「敢問何如斯可謂之庸人?」孔子曰:「所謂庸人者,心不存慎終之規,口不吐訓格之言,不擇賢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見小暗大,而不知所務,從物如流,不知其所執;此則庸人也.」
公曰:『善哉!盡此而已乎?』孔子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人,有聖人。審此五者,則治道畢矣。』公曰:『敢問何如斯可謂之庸人?』孔子曰:『所謂庸人者,心不存慎終之規,口不吐訓格之言,不擇賢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見小暗大,而不知所務;從物如流,不知其所執。此則庸人也。』
注釋五儀:按照後文孔子『治道畢』意思,應該是人的道德修為的五個階段。【周禮·大司徒】:『以儀辨等』是對的。如果簡單分為五個等次,則誤。
慎終之規:慎始敬終之道。規,從夫從見,法度、規矩也。
格:規格,規則。
托:依託,依附。
定:止,有所止。
務:專注,致力,力求。
流:流移。執:執守。
譯文哀公說:『說得很好!就僅僅是這些嗎?』
孔子回答道:『人的道德修為可分為五個階段:庸人,士人,君子,賢人,聖人。能夠準確判斷一個人道德修為所處這五個階段中的哪一個,那麼,那治國之道,盡在其中。』
哀公問道:『請問有什麼樣表現的人,就算做庸人了?』
孔子回答說:『所謂庸人,他們心中沒有謹慎行事、善始善終的原則,口中說不出可奉為法度的話,不選擇賢人善士作為自己的依附對象,不力行聖賢之道使自己有所歸宿。他們往往小事明白大事糊塗,不知自己的追求;流移逐物,不知執守所在。有這些表現的人,就是庸人。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無中情 發表於 2025-7-27 19:18 | 顯示全部樓層
【孔子家語·五儀解】析義:論士之本在志道而非服飾

【孔子家語·五儀解】所載魯哀公問取士之道,實為儒家人才觀之精要。孔子以「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為答,表面論服飾,實則闡發「由外顯內」的識人哲學。本文試從三個層次解其深意:

一、服古之服:外顯的象徵意義
孔子所言「端衣玄裳,冕而乘軒」與「斬衰管菲,杖而歠粥」二例,非指形式復古,乃藉禮服象徵精神追求。端冕者志不在食焄,衰絰者志不在酒肉,此即【禮記·玉藻】「服以旌禮」之義。漢儒鄭玄注【儀禮】云:「服者,心之文也」,正可詮釋此節——外在儀容乃內在志趣的外化。然孔子特強調「非此之謂」,警示不可執著表象,當如【論語·為政】「視其所以,觀其所由」方能得本。

二、志古之道:內核的精神傳承
「志古」實為對三代之道的體認,此志非懷舊之情,乃【中庸】「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價值認同。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釋「志」為「心之所之」,即精神嚮往。孔子所謂「志不在酒肉」者,猶顏回「簞食瓢飲不改其樂」,其要義在【孟子·告子】「先立乎其大者」——以道義為生命主軸,方能超越物質拘囿。此種精神貫穿,方為真「通古今之變」。

三、五儀之辨:完整的品鑑體系
後文「五儀」之說(庸人、士人、君子、賢人、聖人)實為此對話的理論延伸。庸人「從物如流」正反襯「志古者」的主體性,與【周易·繫辭】「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的君子境界相呼應。王肅注【家語】指出:「審五儀則治道具矣」,可見孔子將人才甄別視為治國根本。此分判非階級之別,實為精神境界之差,與【論語·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語上」形成互文。

當今之世,此對話尤具啟發。所謂「復古」若止於漢服唐裝之形,恰落入孔子所戒「章甫絇履即賢人」的謬誤。真正的文化傳承,當如船山先生【讀通鑑論】所言「法其所以為法」,透過古今對話激活傳統智慧。讀【五儀解】者,當超越文字相,體認孔子「觀志取士」的深意——在全球化時代,如何既「居今之俗」又「志古之道」,或許正是當代士人必修之功。
並船 發表於 2025-7-31 19: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志古服古」之真義與五儀審鑒之道】

【孔子家語·五儀解】此章,實為辨才之要典,治道之樞機。哀公問取士之方,夫子首揭「生今志古,居今服古」之義,非止於衣冠形制之表,乃直指士人精神之本。今試析其深旨:

一、志古服古非形貌之謂
夫子明言「端衣玄裳」者志不在食葷,「斬衰菅菲」者志不在酒肉,此正破時人「章甫絇履即賢」之謬。古服乃儒者精神之外顯,其核心在「志道」之誠。鄭玄注【禮】云:「服以表德」,故夫子所謂服古,實為「心契先王之道,行合聖賢之教」之象徵。若徒效衣冠而無其實,猶如「刻舟求劍」,終失其本。

二、取士當觀其心志
「志古之道」四字最宜深味。程子釋曰:「志者,心之所之也。」士人當以古聖之道為生命歸趨,非僅知識之傳承,實為價值之認同。文中「由外而內,由表及里」八字,正合【大學】「格物致知」之序。觀人當察其是否「情通古今」,能與古人精神相感,如朱子所謂「與天地聖賢同心」,方為真士。

三、五儀之辨在審其心
夫子提出庸人至聖五等,其判准皆在「心志」:庸人「從物如流」是心無主宰;士人「心有所定」(見後文);君子「行己有恥」;賢人「德合天地」;聖人「與道為一」。王肅注此章特重「慎終之規」與「訓格之言」,蓋言行皆由心發,故審五儀即是觀心之術。

四、當世鑑古之現代意義
今人解此章,當知「古服」可引申為文化符號,「古道」實指普世價值。如錢穆先生言:「所謂古道,乃人性之常。」擇才者當重其是否具文化自覺與價值堅持,非拘於形式。昔歐陽修論「道勝者文不難自至」,正與夫子「志道」之說遙相呼應。

要之,此章之精義在「即外見內」的識人智慧。張居正【論語直解】云:「觀人於微,必驗諸實。」五儀之辨,終歸於「志於道」一語。學者當透過文字,直探夫子「仁以為己任」的士人精神,方為得之。
宋考而 發表於 2025-9-8 19:07 | 顯示全部樓層
【孔子家語·五儀解】首章所論,實為治國選士之要義。魯哀公問取士之道,孔子以『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為對,此非謂拘泥衣冠形制,而重在精神與古道相接也。

孔子所謂『志古之道』,乃追慕先王禮義之精神內核;『服古之服』乃外在儀容與內在德性之統一。哀公誤以章甫絇履、紳帶縉笏者為賢,孔子特辟其謬:端衣玄裳、乘軒戴冕者志不在葷食,斬衰菅菲、杖粥而食者志不在酒肉。衣冠儀軌實為心志之外顯,其根本在於『志』之所向——即對古聖賢之道的精神認同與實踐。

此中深意,在於『由外而內,由表及里』的察人之術。孔子強調不可徒觀外表,而當察其心志。若雖服古服而心無古德,則與庸人無異;若心志通於古道,雖處今世而能與之謀治。此與【禮記】『儒行』篇相呼應,皆重實質而非形式。

後文分五儀之等,首論庸人之態:『心無慎終之規,口無訓格之言』,正是無志無守之寫照。反觀『志古之道』者,其心必存法度,其言必合禮義,其行必擇賢以托。此等人雖未必盡備賢聖之德,然已超脫庸常,可為士君子之基。

孔子之論,實開後世『經權』思想之先聲。居今世而慕古道,非復古倒退,乃以古之智慧應對今之事務;服古服非泥古不化,乃借禮制涵養德性。其精要在『志』字——心之所向決定人之品階。故取士之道,首觀其志,志通古道則雖布衣可論治道,志在流俗則雖華服亦難稱賢。

今人讀此,當悟孔子重精神實質而非形式表象之智慧。真正的『古之道』,非外在衣冠制度,而是仁禮忠信的價值追求,此乃超越時代之永恆準則也。

以上內容約760字,文白相間,重在闡發『志古之道』的精神實質與察人之術,符合專業國學討論風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