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43|回覆: 0

[儒家學說] 禮記所說的『君』是怎樣的領導者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延章 發表於 2021-7-21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禮記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養也,非養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
故君明人則有過,養人則不足,事人則失位。
故百姓則君以自治也,養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顯也。
禮達而分定,人皆愛其死而患其生。
故用人之知而去其詐,用人之勇而去其怒,用人之仁而去其貪。
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大夫死宗廟謂之變。
故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於其義,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

解析所明者,道之體也;所養者,義之匯也;所事者,德之會也。
道體,故能知民情;義匯,故能通民義,德會,故能明民利。
君不能愛死患生,必有所器,而不通達於禮,不能親民。
雖明而不取民道,雖養而不辟民義,雖事而不見民利,則無能為之矣。
大夫而不知禮,則不能明君臣之分,不識臣為民仆之義。
故大夫不免其詐、怒、貪。
故大夫不能臨患而變,而失臣道,貳其忠。
斯今之謂乎!

韓屋牡 發表於 2025-7-24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禮記】"君道"義疏:論明道、養義、會德之三重統御境界

【禮記·禮運】篇所論君道,實為華夏政教文明之精髓。其"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三句,構建起"道-義-德"三重統御體系,與【大學】"明明德"之說相表里。今試為析論:

一、明道之體:君道的第一重境界在於"所明者,道之體也"。此道非抽象玄理,而是"必知其情"的實證工夫。鄭玄注"明"為"照臨四方",實指君主須如【洪範】"皇極"般建立價值標準。所謂"非明人者",正是反對法家式"以吏為師"的管控思維,而主張【中庸】"率性之謂道"的引導哲學。歷史上漢文帝罷除誹謗罪,即此"道體知民情"的典範。

二、養義之匯:"所養者,義之匯也"揭示君民關係的互濟本質。孔穎達疏解"養"為"製取賦稅",然更深層當如【孟子】"以善養人"之意。君主通過禮制實現"義者宜也"的分配正義,如【周禮】九賦九式之制。北宋范仲淹創設義莊,即此"義匯通民義"的微觀實踐。所謂"非養人者",正是警惕"惠而不知為政"的施恩陷阱。

三、會德之樞:"所事者,德之會也"體現政教合一的治理智慧。賈誼【新書】解"事"為"立制度",實則暗合【周易】"顯諸仁,藏諸用"之旨。君主當如周公制禮作樂,使民"日遷善而不自知"。明儒丘濬【大學衍義補】特別強調此"德會明民利"的教化功能,反對單純功利導向。

當代領導者鑑戒此三重境界,尤需注意:其一,"用人之知而去其詐"要在建立制度性防腐機制;其二,"禮達而分定"需轉化為現代權責體系;其三,"死社稷謂之義"當升華為對憲政秩序的守護。清儒孫希旦【禮記集解】指出:"三代以下,惟漢文帝稍近此道。"可見君道實踐之難。

要之,【禮記】君道論實為動態平衡體系:明道而不越位,養義而不代庖,會德而不說教。在解構"君-臣-民"三元關係時,既否定法家的絕對威權,亦超越道家的無為放任,構建出"百姓則君以自治"的共生格局。此中智慧,對現代領導力建設仍具深刻啟示。
天子規風 發表於 2025-7-25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禮記】"君道"義疏:論明德之君與天下共治之理

【禮記·禮運】所載君道三要義,實為華夏政治哲學之精髓。所謂"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揭示君道本質非以智術馭下,乃以天道明德自持。鄭玄注云:"明謂明於天道",此"明"非尋常聰察,實為【大學】"明明德"之謂。君者當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其明德自顯,則百姓各得其明,此即"百姓則君以自治也"之深意。

"所養"之義,非謂聚斂以富宮室,實指【孟子】"養浩然之氣"的德性涵養。孔穎達疏解"養君以自安"時指出:"君能正身以率下,則民安其分"。昔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正以身示"義之匯"的君道典範。若反以厚斂養民,恰如管仲"倉廩實"之說,終陷"不足"之弊,此即賈誼【新書】所譏"末塗之養"。

至若"所事"之道,當參【周易】"聖人以神道設教"之義。君者所事在天道,非事瑣務於臣下。董仲舒【春秋繁露】言:"為人君者居無為之位,行不言之教",恰與此契。若事必躬親,反失"德之會"的統攝之功,此即荀子"主道利周"之誡。三代聖王"垂衣裳而天下治",正得此中三昧。

文中"用人之知而去其詐"三句,實本【尚書·皋陶謨】"知人則哲"之說。王夫之【讀通鑑論】闡發此理:"君道在使人各效其真,而非矯其性"。所謂"去其詐",非謂苛察臣下,乃指建立"禮達而分定"的秩序,使詐無所容。齊桓用管仲之智而制其奢,漢文納賈誼之謀而抑其躁,皆得此道。

末段論君臣死節之別,當與【左傳】"國君死社稷,正也"互參。孔疏云:"變謂非常之道",蓋大夫當以宗廟存續為重。此中深意在於:君道以天下為公器,臣道以守職為本分。程頤釋"聖人以天下為一家",特別強調"非強為之,明其理而已"。今日觀之,猶見其警示意義:領導者若不明"道體""義匯""德會"之旨,徒務權術管控,終將陷於"雖明而不取民道"的治理困境。

要之,【禮記】所示君道,實為德位相配的共同體治理智慧。其精髓不在控制之術,而在"明德"以啟眾明、"養德"以安民心、"事道"以成治功。此中深意,足為今世領導力建設之明鏡。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