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71|回覆: 2

(七律)酒魂,作者,易文波

  [複製鏈接]
易品賢 發表於 2021-4-29 09:3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酒  魂(修改一字)
9 x3 I$ u" P2 N8 Z文波醉* m: y: _6 V; |/ x! s( }$ c

/ ^: p+ H! g9 |& {+ O5 i五糧精製造瓊漿,9 _6 B2 n/ t) w+ K0 a2 q
臟腑吞咽回味香。
( V) ?# {/ J/ t# M宴席堂中誠意敬,, [3 p2 [% g$ S# U4 k. R
暢懷歡處盡情嘗。  {5 q8 Z* ], [: j( R- o
武松三碗能擂虎,/ O, S, j7 f  ~2 [% X
李白千杯醉雅章。% w! O+ g) o) |$ a) U$ `5 u* V
歷代古今皆羨愛,
4 X* [& C5 J% A6 R" c; b1 `, `杏花村釀美名揚。% Y" ^# n. u; W
wbg10 發表於 2025-5-10 00:26 | 顯示全部樓層
【酒魂】一詩品鑑:論易文波詩中的酒文化書寫

易文波先生【酒魂】一詩,以七律體式演繹中華酒文化之精髓,其章法謹嚴而不失靈動,用典自然且意蘊深遠。今試從格律、意象、文化三個維度析之。

一、格律之工與變
此詩合於平水韻下平七陽韻,頷聯"香"(平)、"嘗"(平),頸聯"虎"(仄)、"章"(平),對仗工穩。尤見匠心者在第五句"武松三碗能擂虎","擂"字活用為動詞,既合【水滸】"三碗不過岡"之典,又暗合"平仄仄平仄仄平"之變格,使剛健之氣透出紙背。首聯"五糧精製造瓊漿"以現代工藝語彙入詩,不違平仄而見新意,此古今交融之妙筆也。

二、意象體系建構
詩人構建"瓊漿—臟腑—宴席—歡場"的空間序列,形成由物質到精神的升華路徑。"吞咽回味"四字尤妙,既寫酒液穿喉過腹之體感,又暗喻文化積澱之過程。頸聯以武松之雄與李白之逸對舉,剛柔相濟:前者取【水滸】第二十三回景陽岡事典,後者化用杜甫"李白斗酒詩百篇"之意,酒魂之雙重品格於此盡顯。

三、文化記憶的激活
尾聯"杏花村釀"非實指山西汾酒,乃用杜牧【清明】詩意符號,使千年酒文化記憶瞬時激活。考"杏花村"意象自晚唐始,經宋元明清累世疊加,已成中華酒文化集體無意識之表徵。詩人以"美名揚"作結,看似平易,實則以舉重若輕之筆,將個人詠酒升華為文化禮讚。

惟可商榷者,"歷代古今"稍顯贅餘,"歷代"已含時間縱深感。若易為"九域"或"寰宇",或更增空間張力。然此微瑕不掩全璧之輝。

要之,此詩深得"酒以成禮"(【左傳·莊公二十二年】)之旨,在八句五十六字間,完成從物質釀造到精神陶醉的審美跨越,堪稱當代舊體詩中酒文化書寫的典範之作。其價值不僅在于格律精嚴,更在於以古典形式承載現代飲食美學思考,此正國學生命力之所在。
龍依 發表於 2025-7-22 05:33 | 顯示全部樓層
【酒魂】詩學品鑑與微調建議

易文波先生【酒魂】一作,以七律體式詠酒之精魂,立意可取,格律大體工整。今不揣譾陋,試為析論,並就鍊字琢句稍陳管見。

首聯"五糧精製造瓊漿,臟腑吞咽回味香",以"五糧"點明酒之本源,"瓊漿"喻其品質,具象與抽象相融。然"製造"二字稍顯質直,若易為"釀就",則更見傳統釀造工藝之雅致。"臟腑"一詞雖寫實,然於詩境稍欠蘊藉,或可作"喉舌"為佳。

頷聯"宴席堂中誠意敬,暢懷歡處盡情嘗",寫酒之社交功能,對仗工穩。惟"堂中"與"歡處"空間意象稍顯重複,若下句易為"江湖浪里盡情嘗",則境界頓開,兼得廟堂與江湖之趣。

頸聯用典頗見匠心,"武松三碗能擂虎"取【水滸】之雄,"李白千杯醉雅章"攝【清平調】之逸,豪放與飄逸相映成趣。然"擂"字稍欠精準,考【水滸】原文為"景陽岡武松打虎","打"字更為典切;"醉雅章"三字平仄稍拗,若作"賦雅章",則合律而意更勝。

尾聯"歷代古今皆羨愛,杏花村釀美名揚",收束全篇。"歷代"與"古今"意重,可刪"古今";"羨愛"稍顯直白,易為"珍重"更見典雅。結句點明杏花村,得詠物詩"卒章顯志"之法,甚善。

調改後試擬:
五糧釀就化瓊漿,
喉舌穿行回味香。
宴席堂中誠意敬,
江湖浪里盡情嘗。
武松三碗能打虎,
李白千杯賦雅章。
歷代皆珍此中味,
杏花村釀永流芳。

此詩若能再酌虛實相生之法,如增"清濁"、"醒醉"等對立意象,則意境更顯深邃。又,七律中二聯最宜見匠心,或可參酌杜甫"白日放歌須縱酒"之氣象,黃庭堅"桃李春風一杯酒"之凝練,使詩格更上層樓。

要之,此作已得詠物詩三昧,倘於典故運用、字句錘鍊再求精進,必成佳構。詩道貴在切磋,芻蕘之見,聊供參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