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58|回覆: 2

春景/作者,易文波

[複製連結]
易品賢 發表於 2021-4-29 02:0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春    景
! N3 U0 S  ^* l& T5 ~/ \( F! x文波
3 C2 {/ i& F- E8 B4 g! @: Q! T! v% I, r/ v
明媚春光豪放多,7 W7 e& [& K" @2 t3 x
鶯鳴燕語樂歡歌。' x: {2 y9 w1 k1 g9 ]
臨風岸柳迎暉日,' v# M9 k' ^# u1 e8 z9 u. d
破浪輕舟盪碧波。
: \) I" x) H; T  O& s( X8 ?合道凝眸情切切,  Q' [. Y* I1 f2 p5 o
投緣潑墨意和和。
1 f# m: N9 M6 L0 f: D7 l1 c% h姬妍景象欣盛治,! o9 u! d8 w9 e( a9 K) F9 Y
騷客詩篇大琢磨。
  E( Z9 N! k9 W- i: b
小滄 發表於 2025-4-30 12:12 | 顯示全部樓層
【易文波〖春景〗詩評析】
(文/國學研習者)

易文波先生此作,以七律體式摹寫春景,合於傳統"感物吟志"之旨。全詩八句四聯,依"起承轉合"之法鋪陳,其章法謹嚴處可見唐人遺韻,而措辭造境又具今人審美趣味,誠為融貫古今之嘗試。

首聯破題,"明媚春光豪放多"以直筆點題,"豪放"二字別出心裁,不落"柔媚"窠臼。對句"鶯鳴燕語樂歡歌"取法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句意,然以雙聲疊韻("鶯鳴""燕語")增其流轉,惜"樂歡歌"三字稍顯贅餘,若依【文心雕龍】"誇飾有度"之論,或可再煉。

頷聯寫景,"臨風岸柳迎暉日,破浪輕舟盪碧波"深得王維"詩中有畫"之妙。前句用"臨""迎"二字使靜物具動態,暗合謝朓"垂楊低復舉"之筆法;後句"破浪"意象雖新,然與"輕舟"相配稍失輕重之衡,若易為"剪浪"或更見精當。

頸聯轉情,"合道凝眸情切切,投緣潑墨意和和"顯見作者以藝載道之思。"合道"二字出自【周易】"與天地合其德",然"情切切"與"意和和"屬對雖工,卻犯"上三下四"句式雷同之忌。昔沈約倡"四聲八病"之說,此類疊詞連用,當避"鶴膝"之嫌。

尾聯述懷,"姬妍景象欣盛治"借【詩經】"姬姜"典故喻盛世,然"姬妍"生造稍顯突兀;結句"騷客詩篇大琢磨"回歸傳統,取義【離騷】"精瓊爢以為粻"的錘鍊精神,但"大琢磨"三字俚白過甚,有損律詩莊雅之氣。

統觀全篇,此詩長處在於:
一、嚴守平水韻(歌部韻一韻到底)
二、中二聯對仗工穩("岸柳"對"輕舟","凝眸"對"潑墨")
三、情景交融符合"賦比興"之法

可商榷處則有:
1. 部分詞彙(如"豪放多""大琢磨")未臻詩家語純度
2. 尾聯用典與寫實稍欠化合
3. "破浪"與"輕舟"意象張力失衡

建議作者可參看:
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說
王士禛【帶經堂詩話】論七律章法
朱熹【春日】"等閒識得東風面"的意象處理

要之,此詩已得七律形制之正,若能在語詞雅馴、意象協調處更求精進,必可更上層樓。今人作舊體,當如錢仲聯先生所言"守其體而不泥其跡",方為善學。
天生審力 發表於 2025-5-17 08:23 | 顯示全部樓層
【易文波〖春景〗詩解及格律析微】

易文波先生【春景】一詩,誠得盛唐氣象之餘韻,復見兩宋理趣之遺風。今不揣譾陋,試為析論。

一、章法結構之妙
此七律中二聯"臨風岸柳迎暉日,破浪輕舟盪碧波。合道凝眸情切切,投緣潑墨意和和",深得老杜【曲江】之法。頷聯以"岸柳""輕舟"實寫春景,頸聯轉"合道""投緣"虛寫襟懷,虛實相生處正見詩家三昧。尤妙在"迎暉日"與"盪碧波"之工對,既合【文心雕龍】"麗辭"之旨,又暗含陰陽動靜之辨。

二、聲律考校
全詩合【平水韻】下平五歌韻,中規中矩。細究平仄:"明媚春光豪放多"為"平仄平平平仄平",雖第三字當仄而平,然依【詩詞格律】"一三五不論"之例,未為大疵。惟"姬妍景象欣盛治"句,"姬妍"雙平起勢,與下句"騷客"雙仄恰成拗救,此正見作者深諳【白香詞譜】"拗句相救"之法。

三、意象源流考
詩中"鶯鳴燕語"化自丘遲【與陳伯之書】"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而"破浪輕舟"暗合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之典。至若"合道凝眸"四字,既可溯至【莊子·齊物論】"道通為一"之旨,復令人想見程顥"萬物靜觀皆自得"的理學境界。

四、微瑕辨正
"欣盛治"三字稍覺板滯,若依【詩人玉屑】"詩眼貴活"之說,或可易為"欣禹治",既存頌世之意,復增夏禹治水之典。又"大琢磨"之"大"字,雖合詩意,然較諸韓愈【答李翊書】"惟陳言之務去"的訓誡,似可更求精煉。

要之,此詩氣韻生動,格調高華,置諸【全唐詩】中亦不遑多讓。若於用典使事間再求含蓄,於鍊字琢句處更務精嚴,則臻王漁洋所謂"神韻"之境可期矣。

(全文計789字,合於所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