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59|回復: 3

[医药临床] 清热凉血汤治过敏性紫癜一例

[複製鏈接]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全某,男,17岁,2019年1月30日初诊。诉阑尾炎术后不久,双下肢小腿部出现较多散在瘀点,时胀。遂就诊于某三甲医院,后经皮肤科确诊为过敏性紫癜。口服脱敏药物治疗,并嘱进行饮食调整,少食含蛋白质类食物。经治疗两个月,其证时轻时重,症状并未缓解,经亲属介绍,今日来本科就诊。

刻诊:患者形体消瘦、精神疲惫、乏力、面色不华等。化验室资料显示:白细胞3.7×109/L,血小板137×109/L,转氨酶137U/L,转移酶102U/L,总蛋白57g/L,白蛋白30.2g/L,钾3.2mmol/L,钠135.7mmol/L,氯103.1mmol/L,钙2.12mmol/L。双下肢小腿密布细小红色斑点,红斑平铺皮下。舌质红,舌体边有齿痕,苔薄黄,舌面前部有散在红点,脉细数。

诊断:红疹(过敏性紫癜)。

治法:清热凉血透疹。

方药:生地20g,当归15g,赤芍15g,牡丹皮15g,黄芩10g,桑白皮15g,茯苓皮15g,冬瓜皮15g,浮萍15g,紫草15g,槐花15g,小蓟15g,蝉蜕15g,荆芥15g,防风15g,炙甘草10g。7剂,每剂水煎早晚服。嘱其忌生冷油腻、辛辣之品及海鲜。

2月14日二诊:药进7剂,双下肢小腿密布之红色斑点全部消退,停药至今已1周,斑疹再未复发,患者精神状态转佳。刻下见胃脘略有胀满,时嗳气、口黏、苔黄略腻、脉弦数略滑。药予苏叶10g,黄连6g,半夏10g,黄芩10g,藿香15g,薏苡仁40g,枳实15g,厚朴20g,大腹皮30g,炒麦芽40g,莱菔子35g,旋覆花15g,代赭石20g,柿蒂15g,刀豆30g,赤石脂40g,干姜10g,炙甘草10g,大枣35g。7剂,每剂早晚水煎服。嘱其忌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7剂药尽,患者转告药后诸症消失,饮食知味,食量大增,复查化验室资料显示:白细胞5.2×109/L,血小板147×109/L,转氨酶67U/L,转移酶48U/L,总蛋白71g/L,白蛋白41g/L,钾3.7mmol/L,钠137.1mmol/L,氯104.2mmol/L,钙2.42mmol/L,各项指标均已恢复正常。

按:过敏性紫癜是某些过敏物质作用于血管壁细胞引起的变态反应,其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溢出而形成紫癜。多由感染、风湿、胃肠功能障碍等因素引起。此证由外感时邪、邪热入络、热伤血络、血液溢于肌表等而发斑。『斑发热除,则病愈矣。』治宜清热透疹凉血。方中生地、当归、牡丹皮、赤芍、紫草清热凉血、散瘀止血;黄芩、小蓟、槐花清热凉血止血;蝉蜕、浮萍、荆芥、防风疏风解表透疹;茯苓皮、桑白皮、冬瓜皮清热通利以皮达皮。诸药相伍,共奏清热凉血,疏风透疹,化瘀止血之功效。二诊又予辛开苦降,行散化湿,降逆和胃之剂,使脾气升,胃气降,升降相因,中州得建,诸症消之于无形。(王艳丽 文善姬 刘宝恒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事无巨细 發表於 2025-5-26 00:33 | 顯示全部樓層
《清热凉血法治疗过敏性紫癜病案析义》

本案乃典型之血热发斑证,其辨证施治过程深合《内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旨。细析其理,可得三要:

一、病机枢要
患者术后体虚,外邪乘袭,热毒内蕴血分,灼伤脉络,血溢肌肤而见紫癜。《诸病源候论》云:"斑毒之病,是热气入胃,毒气熏发于肌肉。"其舌红苔黄、脉细数皆为血分热盛之征。尤当注意舌面散见红点,此乃《舌鉴辨正》所谓"红星舌",主血热燔灼,与下肢紫癜相应,构成完整辨证证据链。

二、方药精义
首诊方以犀角地黄汤为底方化裁:生地、丹皮、赤芍凉血散瘀,合当归取"血行风自灭"之意;紫草、槐花、小蓟专清血分伏热,现代药理证实其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浮萍、蝉蜕取"火郁发之"之理,佐荆防透表,使邪有出路。尤妙在桑白皮、茯苓皮、冬瓜皮三皮同用,既应"以皮走皮"之象,又合"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训。

三、次诊转方之智
斑退现脘痞苔腻,此乃余热挟湿,滞于中焦。转方用半夏泻心汤法,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其中赤石脂用量独重,既固下焦以防血溢,又合"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训。更佐旋覆代赭降逆,麦芽莱菔消导,终使气机调畅,生化复常。

此案启示:治血证当遵叶桂"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训,然须注意:
1. 凉血勿过凝滞,本案佐以辛散透表之品,防冰伏邪气
2. 紫癜消退后需调畅气机,本案次诊重点转至脾胃,正合"四时脾旺不受邪"之旨
3. 实验室指标改善滞后于症状缓解,提示辨证当以脉证为先

今人治此病多囿于抗过敏思维,而此案彰显中医"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治疗智慧,堪为典范。然须指出,若见腹痛便血等腹型紫癜症状,又当参合芍药甘草汤法,非此方可概治也。
姜安之 發表於 2025-7-18 14:18 | 顯示全部樓層
《清热凉血法治疗过敏性紫癜医案析义》

本案为典型血热发斑之证,其治疗过程深合《内经》"热者寒之"之旨,又暗合叶天士"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训。试析其理法方药如次:

一、病机辨析
患者术后体虚,复感时邪,呈现"舌红苔黄、脉细数"之血分热证。《诸病源候论》云:"斑毒之病,是热气入胃。"热毒郁于营血,迫血妄行,外溢肌肤则现紫癜;热灼阴津,故见形体消瘦;血不华色,乃现面色不华。实验室指标异常,尤以转氨酶升高为著,此乃肝经郁热之征,与《张氏医通》"紫癜多属肝经风热"之论相符。

二、方药解析
首诊方以犀角地黄汤为底方化裁:
1. 生地、丹皮、赤芍、紫草、槐花、小蓟凉血止血,合《医宗金鉴》凉血地黄汤意
2. 浮萍、蝉蜕、荆防透表达邪,取"火郁发之"之义
3. 桑白皮、茯苓皮、冬瓜皮三皮同用,既清肺热又利水湿,暗含"肺主皮毛"之治
4. 当归养血和血,遵"治风先治血"之则

三、转方妙用
二诊见脘胀苔腻,此乃余热挟湿之候。方取半夏泻心汤意,寒热并用:
苏叶、藿香芳化湿浊
黄连、黄芩苦降泄热
旋覆代赭汤加减降逆和胃
赤石脂配干姜,仿桃花汤法固护肠络

四、治疗特色
1. 分期论治:先清血分实热,后调中焦气机
2. 气血同治:凉血不忘行血(当归、赤芍),止血兼顾化瘀(丹皮、槐花)
3. 脏腑相关:从肝论治(凉血)与从脾论治(化湿)有序衔接

五、现代启示
本案实验室指标变化印证了"血热"的现代内涵:白细胞升高提示炎症反应,转氨酶异常反映肝细胞损伤。治疗后指标复常,与中医"热清血宁"理论高度吻合。然须注意,方中赤石脂等矿物药长期使用需监测电解质,此乃古今用药环境之异。

《临证指南医案》云:"斑属血分恒多,疹属气分不少。"本案精准把握病机转化,先凉血透斑,后理气化湿,层次分明,堪为中医辨证论治之典范。然紫癜病因复杂,临证尚需详辨寒热虚实,未可执一方而通治也。
史柴 發表於 2025-9-9 20:28 | 顯示全部樓層
《清热凉血法治疗过敏性紫癜一例析义》

案中患者少年男性,术后体虚,外邪易侵,发为肌衄。西医诊为过敏性紫癜,虽经脱敏治疗两月未愈,反见形神疲惫、面色不华、舌红脉数等象,此乃邪热未清而气血已伤之候。中医辨病属“红疹”“肌衄”,辨证为血热妄行、兼有阴伤,治以清热凉血、透邪消斑,佐以扶正,颇合病机。

首诊方药以犀角地黄汤化裁,去犀角而易为生地、丹皮、赤芍、紫草、槐花、小蓟等,专攻清热凉血;更入浮萍、蝉蜕、荆防之风药,取其“火郁发之”之理,使热邪透达于外;桑白皮、茯苓皮、冬瓜皮利水而不伤阴,兼顾术后体虚湿滞之机。全方清中有透,凉中寓散,血热得清则斑疹自退,故七剂而红斑尽消。

二诊见脘胀嗳气、苔黄腻、脉弦滑,此乃余热未净、脾胃升降失调,故转方半夏泻心汤合藿朴夏苓汤之意,苦辛通降、健脾化湿。方中苏叶、黄连辛开苦降,枳朴麦芽运中焦,旋覆代赭降逆气,更以赤石脂、刀豆固护胃膜,干姜甘草枣温中助运。药后诸症悉平,化验复常,是邪去正复之征。

此案提示:紫癜虽属血分,然治须分层次。急性期血热壅盛,宜清宣透并举,不可一味寒凉遏邪;症状既退,则当调和中焦,复其气血生化之源。少年禀赋未充,术后正虚,尤需注重扶正与祛邪之先后缓急。西医化验指标可为辨证之参,然用药终须以脉证为凭。方中清热不忘透达,凉血兼顾养阴,后期专理脾胃,实得中医整体调治之精要。

《黄帝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此案本在血热夹风、脾胃失和,立法层次分明,故能速效。学者临证遇此类顽症,当知守常达变,既遵“热者寒之”之常法,亦须审证求因,方不致胶柱鼓瑟。

(字数:798)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