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57|回覆: 3

[醫藥臨床] 以烏梅丸之意驅蛔 醫患絕處逢生

[複製連結]
劉小平 發表於 2020-5-20 09: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傷寒論】中的烏梅丸是治蛔蟲病的祖方,驅蛔行之有效。爲什麼還要突破經典創立新烏梅丸?在缺醫少藥的年代,確有中醫人用智慧創造了新烏梅丸驅蛔的傳奇,造福患者,同時成就了醫者。

據【方劑活用一例】記載:1968年冬夜,粵北偏僻山區的一位老婦突發蛔蟲腹痛。經辨證論治急需烏梅丸治療。可是當時既無中藥又無西藥,怎麼辦呢?送醫院吧,離這最近的公社衛院也有50里地,需要走崎嶇的山路,又適逢陰雨連連,天黑路滑沒法送。腹診發現患者腹中有堅硬團狀物,不送醫院又恐患者是腸梗阻。

在這兩難之際,插隊在粵北偏僻山區的廣西桂林中國人民解放軍181醫院的一群中醫人迎難而上,想的只有如何救治病人。雖說烏梅丸中藥物找不到,但可師其意而不泥其方。烏梅丸組方之意是溫髒安蛔,方中用烏梅酸以制蛔安蛔,以蜀椒、乾薑之辛溫溫髒驅蛔,以黃連、黃柏苦以下蛔爲主藥。柯韻伯云:『蛔從風化,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他們針對酸、辛、苦味就地取材:取食醋30亳升,鮮指天椒20克,老薑15克,苦楝樹根皮15克組成一個新烏梅丸。後三味水煎成大半碗兌食醋內服。服後15分鐘病人腹痛減輕,半小時後症狀基本緩解,1小時後可安然入睡。第2天大便排岀蛔蟲30餘條,第3天排岀蛔蟲7條。沒花一分錢,老婦的蛔蟲病就治好了。

這則醫案真是絕處逢生的最好註腳。一方面,患者危境得以逢生;另一方面,醫者在絕境中找到了岀路,創製了簡、便、廉、驗的新烏梅丸。這些中醫人在絕境中急中生智,創造了經方活用的傳奇。真可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劉小平 湖南省洞口縣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戴威 發表於 2025-6-30 0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經方活用與烏梅丸變通之道】

經典方劑之價值,不僅在於其固有組方,更在於其法度精神。烏梅丸作爲【傷寒論】治蛔祖方,其"酸苦辛"配伍法度實爲關鍵所在。柯韻伯所云"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十二字,實已道盡驅蛔要旨。粵北醫案之可貴,正在於深得經方三昧而能通權達變。

考烏梅丸原方,烏梅三百枚爲君,佐以細辛、乾薑、黃連、當歸等十味。然細究其理,方中藥物實可分三類:酸收之烏梅,辛溫之姜、椒、附、辛,苦寒之連、柏。此正合【內經】"酸苦涌泄"、"辛甘發散"之旨。粵北醫家取食醋代烏梅,用指天椒易蜀椒,以苦楝皮替連柏,雖藥物更易,然"酸辛苦"法度未失,此即仲景所謂"隨證治之"之真諦。

歷代醫家活用經方之例不勝枚舉。如【千金方】以醋煎烏梅治蛔厥,【聖惠方】用川椒配烏梅,【溫病條辨】變通黃連用量,皆示人以活法。粵北案例特殊處在於極端條件下仍守治療大法:食醋之酸較烏梅更峻,指天椒之辛較蜀椒更烈,苦楝皮之苦較連柏更專,反收奇效。此非妄改經方,實爲"有是證用是藥"之典範。

然須明辨者,經方變通當以辨證爲前提。若見腹痛即投酸苦辛,不辨寒熱虛實,則謬矣。原案中醫家先作腹診,排除腸梗阻危候,確認蛔厥診斷,此即【醫宗金鑒】所謂"先議病後議藥"之要義。今人學此案例,當知其所以然:一則必明經典法度,二則須諳藥性替代,三則要確辨證型。三者缺一,不可妄效。

吾輩臨證,當師此案"守經達權"之精神。經方如棋譜,活用如弈棋。執死方治活人,猶按譜行棋而不知變通;離法度言創新,若棄譜妄行而必致敗局。粵北醫家於絕境中悟得此中三昧,實爲後世示現"圓機活法"之妙用。學者若能於此參透經方活用真諦,則仲景之學可明,臨證之妙可得矣。
丁里 發表於 2025-7-26 05: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經方活用與烏梅丸化裁之要義——兼評粵北醫案】

仲景立烏梅丸爲厥陰病蛔厥證之祖方,其"酸苦辛"配伍法度實開蟲證治療之先河。今觀粵北醫案,恰合【內經】"司歲備物"之旨,非悖經方本義,實爲"有是證用是藥"的經權之變。茲就經方活用之理闡發三義:

一、法象藥理與因地制宜
烏梅丸原方以烏梅三百枚爲君,合黃連、黃柏之苦,蜀椒、乾薑之辛,暗合【周禮】"以五味五穀養其病"之訓。粵北醫家取食醋代烏梅,用指天椒易蜀椒,以苦楝皮替連柏,正得"酸靜辛伏苦下"之三昧。尤值稱道者,苦楝皮本載【名醫別錄】,其驅蛔之效較黃連更專,此即徐靈胎所謂"藥貴中病,不可拘泥"之實證。

二、經權之變與證機把握
柯韻伯解烏梅丸云:"蛔蟲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粵北案中患者腹診見"堅硬團狀物",恰是【傷寒論】338條"蛔上入膈"之象。醫者雖易其藥而存其性,守"先安後驅"之次第:食醋制蛔以緩急,椒姜溫中以伏蟲,終以苦楝導下。此非離經叛道,實爲"以意和之"的權變之智。

三、簡效廉驗的臨床啟示
原方烏梅需醋漬,蜀椒須去汗,炮製繁複。而新方取鮮椒、老薑、醋等家常之物,正合孫思邈"簡易方"之旨。然需申明:此屬應急權宜之法,若常規施治,仍當遵原方配伍。現代藥理證實,苦楝皮含川楝素,其驅蛔效價較化學驅蟲藥尤勝,但需嚴格掌握劑量,此案15克恰在安全範圍。

結語:
此醫案非爲標新立異,實乃"以法統方"的典範。仲景制方本爲示人以法,非令人膠柱鼓瑟。當今臨床遇蟲證兼寒熱錯雜者,烏梅丸原方仍爲首選;若遇藥源匱乏,可參此案化裁。然須謹記:凡用替代藥物,必先明其性味歸經,更需辨證精確,方不致"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按:苦楝皮有小毒,現代臨床用量宜控制在10-15克,孕婦忌用。指天椒刺激性較強,胃潰瘍患者當慎。)
瘋度翩翩 發表於 2025-9-9 22:47 | 顯示全部樓層
【傷寒論】之烏梅丸,向爲蛔厥證之祖方,其法度謹嚴,效驗歷千載而不衰。然醫道之精髓,非固守成方,而在通權達變。新烏梅丸之創製,正乃『師其意而不泥其方』之生動體現,亦彰顯中醫『活法圓機』之至高境界。

夫烏梅丸立方之旨,本於『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之理。仲景以烏梅之酸斂安蛔爲君,佐蜀椒、乾薑之辛溫以伏蛔,黃連、黃柏之苦寒以下蛔,更配參歸桂附以調寒熱虛實。其組方之妙,在於兼顧蛔蟲特性與人體氣血之整體狀態。然若遇藥源匱乏之急症,執守原方反成膠柱鼓瑟。粵北醫者深諳經方精髓,故能於絕境中取食醋代烏梅之酸,鮮椒姜代蜀椒乾薑之辛,苦楝皮代連柏之苦,雖藥味迥異而理法相通,終成『簡、便、廉、驗』之新方。

此案尤可貴者,在於醫者臨危不亂之慧心。患者腹中結塊,疑似腸梗阻,而山路險阻、醫藥俱缺,實屬危殆。然醫者未拘於『必用原方』之窠臼,亦未困於『送醫無路』之絕境,反以天地爲藥櫥,化常物爲奇兵:食醋乃庖廚常備,指天椒、老薑爲鄉野易得之物,苦楝根皮亦就地可取。此非徒取藥性之近似,更體現『萬物皆可爲藥』的中醫哲學智慧。

昔柯韻伯釋烏梅丸曰:『蛔從風化,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此十二字實爲治療蛔蟲之金科玉律。新烏梅丸雖易其藥,而酸辛苦之性未改,制伏驅下之功猶存,正是對經方精神最深刻的傳承。其成功非唯驅蛔,更在通腑解結、調和氣機,故能於片刻之間緩急痛,三日之內祛蟲積。

今人學經方,往往重其方而輕其法,慕其名而忽其實。此案警示:若不能通達方意,縱執原方亦如盲人執燭;若能領會神髓,縱草木礫石亦可化生妙用。中醫之生命力,正在於此種『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變通智慧,亦在於『臨證察機,使藥要和』的活法功夫。

故此新烏梅丸之創,非爲取代經典,實爲光大經典。它印證了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之訓誨,亦展現了中醫人在困頓中開拓、於危急時創新的風骨。誠可謂:經典如舟,渡人疾苦;匠心作槳,通變古今。

(本文依據學術原理闡釋經方活用之道,具體用藥請遵醫囑)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