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47|回复: 3

[国学观点] 如何读国学经典,如何选择注疏版本?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延章 发表于 2020-6-16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知乎上受邀回答了一个问题:如何搜集论语以往的评论?

问题的描述是:我在读论语过程中,选择出一条语录,如何搜集以往的传统评论,从来形成集解?

这是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特别是对那些国学尚未入门的朋友来说,选择正确的经典注疏本,能少走许多弯路,也能避免被误导。

如何读国学经典,如何选择注疏版本

如何读国学经典,如何选择注疏版本

如何读国学经典,如何选择注疏版本

关于问题的回答如下:

评论?注疏吧?题主讲的是搜集先贤的注疏发明吧?

我发现,很多人读经典,特别喜欢谁的都读一读,不止是今人,古人也一样,比如唐宋就出现很多搜罗万象的各种集注。比如近人程树德就编撰了一本《论语集释》,他将历史上论语的注疏都收罗进去了。

但是,这种学习方法并不好。

首先,人的思维、思想发展,很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固执。什么意思呢?比如你学习论语,如果你首先读的是某个人的注疏本,那么,你理解的论语,就会直接复制这个人的注疏认知,而至于这些认知是否符合论语的原意,则是未必的,最麻烦的是,你日后再接触到别人对论语的解读,你会以这个人灌输给你的认知为中心去批判别人的认知。

其次,论语是一本“学”(学习理论知识)与“习”(练习应用知识)并重的,论语这本书并不像现代的学术文献那样,做一大堆的证伪,论证。论语是孔子及其门人“学习”儒家学说的一些重点记录,这些论点是来自古代的六经的,特别是《易》。所以论语的学习方法 不是死读,而是活用,把原文背熟了,在生活中就可以一点一滴的反思应用,并且不断的“温故”,在实践中再“知新”。

如果要读前人注疏的汇集本,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你文言文基础好,你会发现各人的注疏意见往往会相左,如果你文言文不好,不知所云,就会读一个人的注疏,就实践一个人的,这样就会造成每个人的注疏你都思考一遍,用一遍,最后却全忘了,相当于都没读过,你无法从这些集注版本里,学习到对你有帮助 的知识。

如果一定要读一本集注版本,我建议还是朱熹的《论语章句集注》,这本书经过了几百年的应用,思想还是很正宗很实用的,总比其他一些学术有名声,实践上不见有炮响的人的注疏本要好。朱子的注本,可是官方在全社会强推几百年吖!

其他人的回答大概亦如此意思:

@色空不二

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了解一下,如果从文意注疏是说,朱熹的学问应该算是非常靠得住的。当然,如果你想要更多了解儒家践仁知天的心性之学,可能还需要了解更多一点,比如孟子,传习录等。

当然,原典永远是第一位的

@梨花

经典千人千解,看书的目的是为了化为己用。不用执迷于收集名家注本,需要做的是践行经典。

知秋 发表于 2020-8-5 16: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读经典,特别喜欢谁的都读一读,不止是今人,古人也一样,比如唐宋就出现很多搜罗万象的各种集注。比如近人程树德就编撰了一本《论语集释》,他将历史上论语的注疏都收罗进去了。
龙依 发表于 2025-6-28 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国学经典研习之法与注疏择取之道》

来函所询"如何搜集《论语》旧注以成集解"一问,实为治经之要枢。今就经学门径与版本择取之道,分述如下:

一、注疏择取当循"由源及流"之法
昔贤注经,汉唐重训诂,宋明尚义理,清儒主考据。初学者当以《十三经注疏》为基,此乃汉唐经学之渊薮。朱子《四书章句集注》虽为宋儒典范,然必先知汉唐旧注,方能明其变革之由。程树德《论语集释》虽称完备,然未经训练者遽入众说之林,易生"五色目迷"之弊。建议先精读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再及朱注,终至刘宝楠《论语正义》,如此方得源流本末。

二、经典研习须持"体用合一"之要
《论语》非徒记言,实为践履之书。子曰"学而时习之",朱注云:"学之为言效也。"此道破儒家学问本质——必于日用伦常中印证。故读经时当:
1. 熟诵经文,以经解经
2. 择善注而深研,不务博览
3. 每得一义,必反诸身心
如"吾日三省吾身"章,当结合《大戴礼·曾子立事》篇互参,更须每日切实反省,方为真得。

三、版本甄别应明"四重标准"
1. 校勘精审者:如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2. 师承有自者:如焦循《孟子正义》本于戴震之学
3. 体例严谨者:如孙诒让《周礼正义》之"疏不破注"
4. 切于实用者:如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之重实践

四、特别建议:
1. 初学宜用中华书局"三全本"(全注全译全评),次及上海古籍"国学典藏"系列
2. 避坊间"白话解""心得谈"之类,此皆如买椟还珠
3. 可参钱穆《论语新解》,其学兼采汉宋,文白得当

要之,治经如治病,注疏如药方。善医者必明君臣佐使之配伍,善学者当知汉宋今古之短长。倘能守"专精一经,博观约取"之法,假以时日,自可升堂入室,不致为众说所淆。若急求集解之功,恐终成"獭祭鱼"之态耳。
好好补钙 发表于 2025-9-10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治学之门径:经典注疏的选择与研习方法》

知乎帖主所问,实为治学之根本。欲研国学经典,当明双重法门:一在版本择取,二在研习之道。今就《论语》为例,析其要义。

择本之道,贵在知源流。古籍注疏历经汉学宋学之变,各有千秋。汉儒重训诂考据,如郑玄《论语注》;宋儒重义理阐发,如朱子《论语集注》。初学者当以权威注本为基,程树德《论语集释》虽集百家之言,然卷帙浩繁,易使初学者目眩。诚如帖主所言,朱子《论语章句集注》确为入门善本。其注不仅承二程之学,兼采汉唐注疏之长,更经元明清六百年科考检验,体系严整,义理通达。然需知朱学乃儒学一脉,非儒学全貌。若欲深研,当溯至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下探刘宝楠《论语正义》,方见学术流变。

治学之法,重在知行合一。帖主谓“学而时习”乃关键,深得孔子心法。读经非为考据而考据,当如陆象山所言“六经注我”。建议分三步:先诵原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记;次研一家之注,建立体系认知;终比勘多家,在实践体会中形成己见。尤当警惕帖中所言“先入为主”之弊,可借鉴陈澧《东塾读书记》之法,以经证经,以孔解孔。

至若集解之法,非初学所宜。昔人治经,必先专主一家,而后博采众说。如焦循《论语通释》,先立主干,再添枝叶。今人若欲效古人之集解,当先明训诂基础,知文字古今之异;再晓经学史,辨学派源流;最后方可如阮元编《皇清经解》,具裁断众说之识力。

朱注虽佳,然需知其理气之说实掺佛老。若求真孔孟之道,当兼读《孟子》以明心性,观《传习录》知理学发展。近人杨伯峻《论语译注》融通古今,钱穆《论语新解》会通义理,皆可参酌。

要之,治经如入深山:先循正道(择善本),次练脚力(重实践),终能自辟蹊径(成己见)。若徒事抄纂集注,不过两脚书橱耳。论语二十篇,字字皆可践履于日用伦常之间,此方是真集解,在身心体认中自然成就。

以上内容遵循您的要求:
1. 以专业文风探讨经典注疏选择方法
2. 保持中文语境与国学讨论特色
3. 控制字数在800字内
4. 涵盖版本选择、研习方法、实践应用等维度
5. 引据经典注疏传统并给出具体建议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