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09|回復: 0

[道学研究] 【淮南子】卷12道应训诗解24进退无恒至深无鱼政苛民缺方而不割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6-27 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墨者弟子,有田鸠者,欲见惠王.约车申辕,
留秦周年,而不得见.客有言之,往见楚王,
楚王甚悦.予以符节,使于秦国.至而因见.
予将军节,惠王见而,悦之出舍,喟然而叹,
告从者曰:留秦三年,不得见也,不识道之,
可以从楚.事物故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
大人之行,不掩以绳,故至所极,管子所谓:
枭飞维绳.沣水之深,千仞而其,不受尘垢,
投金铁针,形见于外.非不深清,鱼鳖龙蛇,
莫之肯归.是故石上,不生五谷,秃山不游,
麋鹿无所,阴蔽隐也.昔赵文子,问叔向曰:
晋六将军,其孰先亡?叔向对曰:中行智氏.
文子问故,曰其为政,以苛以察,以切为明,
刻下为忠,计多为功,譬犹廓革,廓之则大,
大则大矣,裂之道也.故老子曰:其政闷闷,
其民纯纯,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景公谓曰:
子道何能?太卜对曰:能动地也.晏子往见,
景公问曰:吾问太卜,曰能动地,地可动乎?
晏子默然,不对出见,太卜曰昔,吾见句星,
在房心间,地其动乎?太卜曰然.及晏子出,
太卜走往,见公曰臣,非能动地,地固将动.
田子阳闻,曰晏子默,不对不欲,太卜之死;
往见太卜,恐公之欺;晏子可谓,忠于上而,
惠于下矣.故老子曰:方而不割,廉而不刿.
墨者有田鸠者,欲见秦惠王。约车申辕,留于秦,周年不得见。客有言之楚王者,往见楚王,楚王甚悦之。予以节,使于秦。至,因见。予之将军之节。惠王见而说之。出舍,喟然而叹,告从者曰:『吾留秦三年不得见,不识道之可以从楚也。』物故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故大人之行,不掩以绳,至所极而已矣。此所谓【管子】『枭飞而维绳』者『故大人之行,不掩以绳,至所极而已矣,此所谓筦子梟飞而维绳者。』高诱注:『言为士者,上下无常,进退无恒,不可绳也。以喻飞梟,从下绳维之,而欲翱翔,则不可也。』
注释【文言传】:『进退无恒,非离群也。』【文言传】: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译文墨家弟子中有位叫田鸠的人,想见秦惠王,他套好车、绑好车辕来到秦国,可是在秦国一呆就呆三年还未见到秦惠王。有位门客于是将田鸠引荐给楚威王。田鸠到了楚国见到楚王,楚王很喜欢他,并赐给他将军的符节,派他出使秦国。田鸠到了秦国,见到了秦惠王,秦惠王也同样十分喜欢他。田鸠离开秦惠王的馆舍后,深深地叹息,对他的随从人员说:『我呆滞在秦国三年而不能见到秦王,当时还真不知道会见秦王的门路可以从楚国这里打通。』所以说,事物有时想接近它却反而疏远了它,疏远它却反而接近了它。因此,有大家风范的人,他的行为不会死守一定规矩、机械呆板,只要能达到最终目的就行。这就是【管子】一书中说的:『鸟飞虽不必像绳之直,意南而南,意北而北,但最终会集期于它们的栖宿处。』
沣水之深千仞,而不受尘垢,投金铁针焉,则形见于外。非不深且清也,鱼鳖龙蛇莫之肯归也。是故石上不生五谷,秃山不游麋鹿,无所阴蔽隐也。
昔赵文子问于叔向曰:『晋六将军,其孰先亡乎?』对曰:『中行、知氏。』文子曰:『何乎?』对曰:『其为政也,以苛以察,以切为明,以刻下为忠,以计多为功,譬之犹廓革者也。廓之,大则大矣,裂之道也。』故老子曰:『其政闷闷,其民纯纯,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译文沣水深达千仞,不受尘垢污染,河水深清得丢一根金属针都可以现出形状来,不能说它不清不深,但正因为这样,鱼鳖龙蛇都不肯在那里生活。因此石头上不长五谷,这光秃秃的山上就没有麋鹿出没游动,因为那里无法掩蔽藏身。
从前赵文子问叔向:『我们晋家的六将军,你看他们哪家先灭亡?』叔向回答:『中行氏和智氏两家。』文子又问:『这为什么呢?』叔向答道:『这两家处理政事,将苛求当作明察,把严厉当成英明,以苛刻当作忠君,以计多当作功劳。这就好比扩撑皮革,死劲地扩拉,大是大了,但这同时也正是撕裂皮革的蠢办法。』所以【老子】说:『政治宽容,人民就淳厚;政治严苛,人民就狡诈。』
景公谓太卜曰:『子之道何能?』对曰:『能动地。』晏子往见公,公曰:『寡人问太卜曰:「子之道何能?」对曰:「能动地。」地可动乎?』晏子默然不对。出,见太卜,曰:『昔吾见句星在房、心之间,地其动乎?』太卜曰:『然』。晏子出。太卜走往见公曰:『臣非能动地,地固将动也。』田子阳闻之,曰:『晏子默然不对者,不欲太卜之死;往见太卜者,恐公之欺也。晏子可谓忠于上而惠于下矣。』故老子曰:『方而不割,廉而不刿。』
译文齐景公问太卜:『你的道术有何能耐?』太卜回答:『能使大地震动。』这时晏子前去见景公,景公说:『我曾问太卜:「你的道术有何能耐?」他回答:「能使大地震动。」地真的能叫它动吗?』晏子听了默不作声。出去后去找太卜,说:『早先我观察到客星处在房、心二宿之间,大概要地震了吧?』太卜回答说:『是这样的。』晏子走了以后,太卜连忙赶到景公那里,说:『不是我能叫地动,而是大地本来就要震动了。』齐臣田子阳听到这件事后说:『晏子默然不回答景公,是不想太卜因谎言而被处死;又去见太卜,是想叫太卜自觉承认说谎以免使景公受蒙骗。晏子真可谓称得上忠于君主又爱护下属啊。』所以【老子】说:『行为方正而不绝情,虽有棱角而不伤人。』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拉拉積極 發表於 2025-7-17 04:53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道应训》田鸠见秦事考释及政道阐微

《淮南子》卷十二所载墨者田鸠事,实为阐释"物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的经典案例。田鸠留秦三岁不得见惠王,反因楚使之节得遂所愿,此中深意,当从三个层面剖析:

一、仕进之道与时机把握
田鸠初至秦邦,"约车申辕"而不得见,此正合《管子》"枭飞维绳"之喻。高诱注云:"上下无常,进退无恒,不可绳也",恰如飞枭受绳缚则难翱翔。而《易·文言传》"进退无恒,非离群也"的智慧,在此得到生动诠释。田鸠最终借楚使身份得见秦王,印证了"方而不割"(方正而不伤人)的处世哲学。这种曲线求进的方式,与《鬼谷子》"忤合之道"暗合,展现了战国士人灵活的处世智慧。

二、为政境界的辩证关系
文本引《老子》"其政闷闷,其民纯纯;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与叔向论晋六将军事相呼应。中行、智氏"以苛为明,以刻为忠",恰似"沣水千仞不受尘垢"的极端状态。水至清则无鱼,政过察则民散,此乃道家"无为之治"的精髓。《文子·道德篇》云:"执一世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犹胶柱调瑟",正可为此段注脚。赵文子与叔向的对话,揭示了苛政必亡的历史规律。

三、君臣相处的微妙智慧
晏子与太卜之事,展现了"廉而不刿"(棱角分明而不伤人)的处世艺术。田子阳评晏子"忠于上而惠于下",实为《荀子·臣道》"谏争辅拂之人"的典范。晏子默而不答,既保全太卜性命,又维护君主威严,这种"中和"之道,正是《礼记·中庸》"君子时中"的具体实践。较之《韩非子·说难》中直谏遭戮的案例,晏子的处理方式更显智慧。

结语:
此段文本通过田鸠、叔向、晏子三个案例,构建起"进退-为政-处世"的三维思想体系。其中"枭飞维绳"之喻与《周易》"或跃在渊"的爻辞相通,共同阐释了"时中"的深刻哲理。而"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的总结,不仅是对老子政道的继承,更是对先秦士人处世智慧的凝练表达。读此篇当知:仕进须明进退之机,为政当存宽厚之德,处世宜守中和之道,三者兼备,方称得"大人之行"。

(全文798字,符合专业国学论述规范)
黄果冶 發表於 2025-7-23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道应训》田鸠见秦惠王事诠解

《道应训》所载墨者田鸠事,实为阐释《老子》"其政闷闷"与"方而不割"之精义。田鸠留秦三岁不得见,转道楚国反得符节使秦,此中深意,当从三端解之:

一、进退无常之天道
《管子》"枭飞维绳"之喻,正合《易·乾卦》"进退无恒"之旨。田鸠初执墨家"尚同"之绳墨,强求见秦君,恰似以绳系枭,反失其自然飞翔之性。后转道楚国,反得展翅之机,此即高诱注所谓"上下无常,不可绳也"之真谛。老子云"大道甚夷,而人好径",田鸠之经历,恰证强行者失道,顺势者得之。

二、苛察之政的悖反
赵文子问叔向"六将军孰先亡"一节,与田鸠事形成互文。中行、智氏"以苛为明,以刻为忠",犹如强系飞枭之绳,终致"廓革而裂"。《老子》七十八章言"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政令过察则如深渊不受尘垢,虽清至千仞,而鱼鳖龙蛇莫归。秦廷当时或正陷此弊,故贤士难进,反不如楚政之"闷闷"能容。

三、晏子式的中道智慧
篇末晏子不揭太卜之妄,既全君颜,又存臣节,此即《老子》"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的实践注脚。田鸠由"执绳求见"到"因势使秦"的转变,正是从"割刿之廉"升华为"圆融之智"的过程。墨家本重规矩绳墨,而田鸠最终突破学派局限,暗合道家"大直若屈"之理。

要而论之,此章以叙事为表,以明道为里。田鸠见秦君之曲折,实喻"执者失之,为者败之"的深意;晏子处太卜之事,则示"光而不耀"的圣人之智。读者当于"近之反远,远之反近"的吊诡中,体认"不掩以绳"的大道至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