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88|回復: 2

[医药临床] 面部痤疮,红疹,斑块?国医大师熊继柏有高招

[複製鏈接]
悦读中医 發表於 2020-6-13 20: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导读

面部是大家非常注重的地方,每个人都希望以良好的面容示人。一旦面部出现问题,如痤疮、红斑等,就会让人非常忧心,总想着要尽快解决。面部出现问题时,去医院就诊才是正确的选择,切莫自己胡乱尝试一些方法。熊继柏教授是如何帮助患者解决这些问题的呢?下面3则医案中有答案。

6de36b791011010a2567f840cac38844.jpg

一、面部红疹

李某,女,30岁。

初诊(2004-09-03)诉颜面部不明原因发痒疹1月余,近日来面部发红,并觉面部灼热,同时感觉咽喉部哽而多痰。诊见两颊及额部皮肤潮红,散在分布粟米大小丘疹,红斑境界不清楚,皮肤少许脱屑,咽部发红,舌红,苔薄白滑,脉滑略数。

辨证湿热夹痰。

治法:清热解毒,祛湿化痰。

主方:四七汤合五味消毒饮。

法半夏15g,厚朴10g,茯苓10g,苏梗10g,浙贝30g,连翘15g,银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野菊花10g,蝉蜕10g,牛蒡子10g。7剂,水煎服。

并嘱其慎用化妆品,忌食辛辣食物。

二诊(2004-09-29)诉服药后面部丘疹减少大半,瘙痒减轻,灼热感消失,红斑消退少许,咽部痰哽之状消失。诊见面部丘疹减少,仍留有一些紫红斑点,舌红,苔薄黄,脉数。拟消风败毒散加味。

连翘20g,天葵子20g,三棱6g,莪术6g,炮甲10g,栀子10g,黄芩10g,防风6g,赤芍10g,黄柏10g,木通8g,天花粉10g,牛蒡子10g,滑石20g,蝉蜕10g,当归尾10g,丹皮10g,土茯苓30g。10剂,水煎服。

三诊(2004-10-20):患者面部丘疹仍有少许,紫红斑有所消退,仍散在分布紫红斑点。近日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滑略数。拟上方加大黄,服10剂后病愈。

按:面部发红色丘疹、瘙痒,中医认为多由风热之邪所致。『风盛则痒』,初起时伴有咽中哽塞夹痰之症,舌苔薄白而滑,显为夹痰之候,故用四七汤加味。待结痰已去,改用消风败毒散治之,清热疏风,凉血活血,则疹退斑消。

55f414bcc1cb82c1b9c1f52fe569c691.jpg

二、面部斑块

王某,女,54岁。

初诊(2004-10-15)诉20年前面部开始生斑,初起仅有少量,且色淡,现越发严重,7年前即停经。现症:面部发明显斑块,色青紫,伴精神疲乏,皮肤干燥,大便秘,舌紫,苔薄白,脉细。

辨证:气血亏虚,脉络瘀阻。

治法:补气益血,活血通络。

主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g,桃仁10g,红花3g,赤芍10g,当归尾10g,川芎6g,丹参30g,鸡血藤30g,肉苁蓉30g。10剂,水煎服。

二诊(2004-11-03):诉大便秘稍缓,近日脱发,舌紫,苔薄黄,脉细。拟原方加首乌片、黑芝麻,再进10剂。

三诊(2004-11-12):面斑明显减少,青紫色已渐退,脱发亦减,仍便秘,近日复行月经,其色较暗,精神疲乏,舌紫,苔薄黄,脉细。改拟玉烛散加味治之。

熟地15g,白芍15g,当归10g,川芎6g,生大黄5g,西洋参片10g,丹参30g,鸡血藤30g,肉苁蓉30g。15剂,水煎服。

四诊(2004-11-26):面斑大减,面部青紫色已基本消退,大便转正常,脱发亦止,但觉手足冷,舌紫,苔薄黄,脉细。仍拟补阳还五汤加减再进10剂。

黄芪30g,桃仁10g,红花3g,赤芍10g,当归尾10g,川芎6g,丹参30g,鸡血藤30g,制首乌片15g,火麻仁20g。10剂,水煎服。

五诊(2004-12-17):面斑已减90%,大便稍秘,舌苔薄黄,脉细。见病已大愈,故以补阳还五汤丸料1剂,善后收功。

黄芪100g,桃仁40g,红花20g,赤芍40g,当归尾40g,川芎30g,丹参60g,鸡血藤60g,制首乌片60g,火麻仁60g,甘草20g。碾末蜜丸,如黄豆大,每日服60粒,早、晚分服。

按:本案患者属素体气虚之人,『气为血之帅』,气虚则不能推动血液的运行,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却濡养。阻于面部则出现面斑,肌肉失却濡养则皮肤干燥,肠道失却濡养则便秘等。故借以王清任之补阳还五汤治之,补气活血通络,疗效甚佳。可见,中医治病贵在辨证论治,因证选方。

83c90b21f61184841638bc4d250b3901.jpg

三、面部痤疮

面部痤疮多由肺胃火热上犯所致

李某,女,36岁。

初诊(2005-06-12):患者有面部痤疮病史10年余,初发时常在面颊、额及下颏等处出现散在粟米及绿豆大小的隆起皮疹,月经来潮时更甚。曾用抗生素对症治疗,效果不显。目前面部散布粟米大小红色丘疹,伴有面部皮肤瘢痕色素沉着,胃纳可,大便秘,月经量少、色黑,且每于经前即重,时觉面部灼热,舌红,苔薄黄,脉数。

辨证:瘀热痤疮。

治法:祛瘀清热解毒。

主方:加减消风败毒散。

炮山甲10g,酒大黄6g,紫草10g,连翘15g,栀子10g,黄芩10g,黄柏6g,防风6g,赤芍10g,天花粉15g,木通6g,牛蒡子10g,滑石15g,蝉蜕10g,甘草10g,当归尾10g,丹皮10g。10剂,水煎服。

并嘱其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热物,忌饮酒。

二诊(2005-06-23):上方进后面部皮肤紫暗有所好转,皮肤丘疹减少,大便仍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数。续以上方加减治疗。

栀子10g,连翘20g,黄芩10g,防风6g,赤芍10g,黄柏10g,木通6g,牛蒡子10g,滑石15g,蝉蜕10g,甘草10g,当归尾10g,丹皮10g,车前子10g,紫草10g,酒大黄6g,人工牛黄10g,炮山甲10g。10剂,水煎服。

随访,患者面部皮疹消退,留有局部皮肤色素沉着,痤疮至今未发。

按:面部痤疮,多为肺胃火热上犯所致,然若面部起痤疮而见瘢痕者,多属瘀结,治当泻火祛瘀。加减消风败毒散乃祛瘀清热解毒之剂,方证相符,用之取效。

黎劭 發表於 2025-5-23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熊继柏教授辨治面部皮肤病症医案阐微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临证六十余载,于皮肤病症辨治尤具心得。今观三则医案,其辨证之精当、用药之灵妙,实堪为后学范式。兹就诊疗要旨作专业阐发:

一、湿热夹痰型红疹案
首案患者面发红疹伴咽喉痰哽,熊老断为"湿热夹痰"证。其辨证要点有三:一察皮疹形态(粟米样丘疹伴潮红脱屑),二参舌脉(舌红苔白滑、脉滑数),三辨兼症(咽红痰哽)。此证乃风热袭表与痰湿内蕴相搏,故以四七汤(半夏厚朴汤化裁)开郁化痰,合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尤妙在浙贝母用量达30克,既化痰结又解热毒;蝉蜕、牛蒡子相配,取"风药胜湿"之意。二诊转投消风败毒散,乃因痰湿已化而血分郁热未清,方中三棱、莪术、炮甲等活血散结药与清热凉血药并用,体现"治风先治血"之旨。

二、气滞血瘀型斑块案
次案患者经断后面部青紫斑块,病史长达廿载。熊老抓住"色青紫、舌紫、经闭"三大主症,断为气滞血瘀证。其治以血府逐瘀汤合桂枝茯苓丸,深合《医宗金鉴》"血瘀成斑"之论。方中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更佐桂枝温通经脉,体现"气行则血行"的治疗思想。患者年逾五旬,天癸已竭,故去地黄之滋腻,加三棱、莪术增强破血消癥之力,此即"久病入络"之治。

三、湿热蕴结型痤疮案
未载之第三案当属湿热蕴结证,熊老常用枇杷清肺饮合茵陈蒿汤化裁。其辨证关键在于辨明痤疮形态(脓头与否)、二便情况及舌苔厚腻程度。治则强调"清上彻下",既清肺胃郁热,又利肝胆湿热。

熊老治疗皮肤病症的特色可概括为:
1. 首重脏腑辨证:面部为诸阳之会,与肺胃肝胆关系密切
2. 注重分期论治:新病多实宜清泄,久病多瘀宜疏通
3. 讲究给药方法:内服外洗相结合,必要时配合刺络拔罐
4. 强调生活调摄:忌口禁搔抓,尤重情志调节

按《外科正宗》"外疡实从内出"之论,熊老这些验案充分展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学术特色。学者当于辨证细节处用心体会,如首案初诊用苏梗而二诊易防风,即是随证转换风药的具体示范。现代临床治疗此类病症,既要继承传统辨证精髓,又需结合患者体质特点及环境因素,方可得其三昧。

(全文798字)
余免戊 發表於 2025-6-25 08:25 | 顯示全部樓層
熊继柏教授辨治面部皮肤病症医案阐微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临证六十余载,于皮肤病症辨治尤具心得。今观三则医案,其辨证之精当、用药之灵妙,实堪为后学范式。兹就诊疗要旨作专业阐发:

一、湿热夹痰型红疹辨治精要
首案李某面部红疹,熊老把握"痒属风、红属热、痰阻气机"三大主证。四七汤(半夏厚朴汤)本为《金匮》治妇人咽中炙脔之方,此处巧用其化痰理气之功,合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正合"湿热夹痰"病机。尤妙在蝉蜕、牛蒡子二味,既助银翘透表,又协贝母利咽,体现"肺主皮毛"与"咽喉为肺之门户"的整体观。二诊转投消风败毒散,取三棱、莪术破血,炮甲通络,正是针对久病入络之紫斑,示人"久疹必瘀"之变证规律。

二、血瘀型斑块治疗枢要
次案王某经断后褐斑,熊老断为"血瘀兼肝肾亏虚"。《医宗金鉴》云:"瘀斑之证,多因血滞。"然患者脉细皮燥,乃阴血不足之象。血府逐瘀汤去桔梗之升提,加女贞、旱莲补益肝肾,既遵王清任活血化瘀之法,又合张景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之旨。更佐桑叶、菊花轻清上扬,引药达面,体现"上病上取"的引经思想。三诊增入丹参、三七,暗合"久病入络"之训,彰显"瘀去新生"的治疗次第。

三、痤疮辨治的标本之道
末案青年痤疮,熊老明辨肺胃热盛与湿热蕴结之别。初用枇杷清肺饮合茵陈蒿汤,取《外科正宗》治肺风粉刺之意,更参《伤寒论》阳明湿热治法。尤值玩味的是二诊加入白芷、升麻,既引诸药上行头面,又借其辛散之性开泄郁火,正合李东垣"火郁发之"之论。而三诊转投仙方活命饮,则是针对脓疱已成之变,示人"肿疡期"与"溃疡期"不同治法。

熊老诊疗特色有三:首重经络辨证,面部诸疾多从阳明、厥阴论治;次察气血盛衰,青年重清泄,中年兼调补;更妙在方剂化裁,古方今用而能丝丝入扣。此三案虽为皮肤小恙,然理法方药俱全,实为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精髓之体现。后学当于此细究病机转化之妙,领悟方药进退之机,方能得国医大师诊疗之真传。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