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90|回覆: 2

[醫藥臨床] 面部痤瘡,紅疹,斑塊?國醫大師熊繼柏有高招

[複製連結]
悅讀中醫 發表於 2020-6-13 20: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導讀

面部是大家非常注重的地方,每個人都希望以良好的面容示人。一旦面部出現問題,如痤瘡、紅斑等,就會讓人非常憂心,總想着要儘快解決。面部出現問題時,去醫院就診才是正確的選擇,切莫自己胡亂嘗試一些方法。熊繼柏教授是如何幫助患者解決這些問題的呢?下面3則醫案中有答案。

6de36b791011010a2567f840cac38844.jpg

一、面部紅疹

李某,女,30歲。

初診(2004-09-03)訴顏面部不明原因發痒疹1月余,近日來面部發紅,並覺面部灼熱,同時感覺咽喉部哽而多痰。診見兩頰及額部皮膚潮紅,散在分佈粟米大小丘疹,紅斑境界不清楚,皮膚少許脫屑,咽部發紅,舌紅,苔薄白滑,脈滑略數。

辨證濕熱夾痰。

治法:清熱解毒,祛濕化痰。

主方:四七湯合五味消毒飲。

法半夏15g,厚朴10g,茯苓10g,蘇梗10g,浙貝30g,連翹15g,銀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野菊花10g,蟬蛻10g,牛蒡子10g。7劑,水煎服。

並囑其慎用化妝品,忌食辛辣食物。

二診(2004-09-29)訴服藥後面部丘疹減少大半,瘙癢減輕,灼熱感消失,紅斑消退少許,咽部痰哽之狀消失。診見面部丘疹減少,仍留有一些紫紅斑點,舌紅,苔薄黃,脈數。擬消風敗毒散加味。

連翹20g,天葵子20g,三棱6g,莪朮6g,炮甲10g,梔子10g,黃芩10g,防風6g,赤芍10g,黃柏10g,木通8g,天花粉10g,牛蒡子10g,滑石20g,蟬蛻10g,當歸尾10g,丹皮10g,土茯苓30g。10劑,水煎服。

三診(2004-10-20):患者面部丘疹仍有少許,紫紅斑有所消退,仍散在分佈紫紅斑點。近日大便秘結,舌紅,苔薄黃,脈滑略數。擬上方加大黃,服10劑後病癒。

按:面部發紅色丘疹、瘙癢,中醫認為多由風熱之邪所致。『風盛則癢』,初起時伴有咽中哽塞夾痰之症,舌苔薄白而滑,顯為夾痰之候,故用四七湯加味。待結痰已去,改用消風敗毒散治之,清熱疏風,涼血活血,則疹退斑消。

55f414bcc1cb82c1b9c1f52fe569c691.jpg

二、面部斑塊

王某,女,54歲。

初診(2004-10-15)訴20年前面部開始生斑,初起僅有少量,且色淡,現越發嚴重,7年前即停經。現症:面部發明顯斑塊,色青紫,伴精神疲乏,皮膚乾燥,大便秘,舌紫,苔薄白,脈細。

辨證:氣血虧虛,脈絡瘀阻。

治法:補氣益血,活血通絡。

主方:補陽還五湯加減。

黃芪30g,桃仁10g,紅花3g,赤芍10g,當歸尾10g,川芎6g,丹參30g,雞血藤30g,肉蓯蓉30g。10劑,水煎服。

二診(2004-11-03):訴大便秘稍緩,近日脫髮,舌紫,苔薄黃,脈細。擬原方加首烏片、黑芝麻,再進10劑。

三診(2004-11-12):面斑明顯減少,青紫色已漸退,脫髮亦減,仍便秘,近日復行月經,其色較暗,精神疲乏,舌紫,苔薄黃,脈細。改擬玉燭散加味治之。

熟地15g,白芍15g,當歸10g,川芎6g,生大黃5g,西洋參片10g,丹參30g,雞血藤30g,肉蓯蓉30g。15劑,水煎服。

四診(2004-11-26):面斑大減,面部青紫色已基本消退,大便轉正常,脫髮亦止,但覺手足冷,舌紫,苔薄黃,脈細。仍擬補陽還五湯加減再進10劑。

黃芪30g,桃仁10g,紅花3g,赤芍10g,當歸尾10g,川芎6g,丹參30g,雞血藤30g,制首烏片15g,火麻仁20g。10劑,水煎服。

五診(2004-12-17):面斑已減90%,大便稍秘,舌苔薄黃,脈細。見病已大愈,故以補陽還五湯丸料1劑,善後收功。

黃芪100g,桃仁40g,紅花20g,赤芍40g,當歸尾40g,川芎30g,丹參60g,雞血藤60g,制首烏片60g,火麻仁60g,甘草20g。碾末蜜丸,如黃豆大,每日服60粒,早、晚分服。

按:本案患者屬素體氣虛之人,『氣為血之帥』,氣虛則不能推動血液的運行,以致脈絡瘀阻,筋脈肌肉失卻濡養。阻於面部則出現面斑,肌肉失卻濡養則皮膚乾燥,腸道失卻濡養則便秘等。故藉以王清任之補陽還五湯治之,補氣活血通絡,療效甚佳。可見,中醫治病貴在辨證論治,因證選方。

83c90b21f61184841638bc4d250b3901.jpg

三、面部痤瘡

面部痤瘡多由肺胃火熱上犯所致

李某,女,36歲。

初診(2005-06-12):患者有面部痤瘡病史10年余,初發時常在面頰、額及下頦等處出現散在粟米及綠豆大小的隆起皮疹,月經來潮時更甚。曾用抗生素對症治療,效果不顯。目前面部散佈粟米大小紅色丘疹,伴有面部皮膚瘢痕色素沉着,胃納可,大便秘,月經量少、色黑,且每於經前即重,時覺面部灼熱,舌紅,苔薄黃,脈數。

辨證:瘀熱痤瘡。

治法:祛瘀清熱解毒。

主方:加減消風敗毒散。

炮山甲10g,酒大黃6g,紫草10g,連翹15g,梔子10g,黃芩10g,黃柏6g,防風6g,赤芍10g,天花粉15g,木通6g,牛蒡子10g,滑石15g,蟬蛻10g,甘草10g,當歸尾10g,丹皮10g。10劑,水煎服。

並囑其飲食宜清淡,忌辛辣熱物,忌飲酒。

二診(2005-06-23):上方進後面部皮膚紫暗有所好轉,皮膚丘疹減少,大便仍乾結,舌紅,苔薄黃,脈數。續以上方加減治療。

梔子10g,連翹20g,黃芩10g,防風6g,赤芍10g,黃柏10g,木通6g,牛蒡子10g,滑石15g,蟬蛻10g,甘草10g,當歸尾10g,丹皮10g,車前子10g,紫草10g,酒大黃6g,人工牛黃10g,炮山甲10g。10劑,水煎服。

隨訪,患者面部皮疹消退,留有局部皮膚色素沉着,痤瘡至今未發。

按:面部痤瘡,多為肺胃火熱上犯所致,然若面部起痤瘡而見瘢痕者,多屬瘀結,治當瀉火祛瘀。加減消風敗毒散乃祛瘀清熱解毒之劑,方證相符,用之取效。

黎劭 發表於 2025-5-23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熊繼柏教授辨治面部皮膚病症醫案闡微

國醫大師熊繼柏教授臨證六十餘載,於皮膚病症辨治尤具心得。今觀三則醫案,其辨證之精當、用藥之靈妙,實堪為後學範式。茲就診療要旨作專業闡發:

一、濕熱夾痰型紅疹案
首案患者面發紅疹伴咽喉痰哽,熊老斷為"濕熱夾痰"證。其辨證要點有三:一察皮疹形態(粟米樣丘疹伴潮紅脫屑),二參舌脈(舌紅苔白滑、脈滑數),三辨兼症(咽紅痰哽)。此證乃風熱襲表與痰濕內蘊相搏,故以四七湯(半夏厚朴湯化裁)開郁化痰,合五味消毒飲清熱解毒。尤妙在浙貝母用量達30克,既化痰結又解熱毒;蟬蛻、牛蒡子相配,取"風藥勝濕"之意。二診轉投消風敗毒散,乃因痰濕已化而血分鬱熱未清,方中三棱、莪朮、炮甲等活血散結藥與清熱涼血藥並用,體現"治風先治血"之旨。

二、氣滯血瘀型斑塊案
次案患者經斷後面部青紫斑塊,病史長達廿載。熊老抓住"色青紫、舌紫、經閉"三大主症,斷為氣滯血瘀證。其治以血府逐瘀湯合桂枝茯苓丸,深合【醫宗金鑒】"血瘀成斑"之論。方中桃仁、紅花、赤芍活血化瘀,柴胡、枳殼疏肝理氣,更佐桂枝溫通經脈,體現"氣行則血行"的治療思想。患者年逾五旬,天癸已竭,故去地黃之滋膩,加三棱、莪朮增強破血消症之力,此即"久病入絡"之治。

三、濕熱蘊結型痤瘡案
未載之第三案當屬濕熱蘊結證,熊老常用枇杷清肺飲合茵陳蒿湯化裁。其辨證關鍵在於辨明痤瘡形態(膿頭與否)、二便情況及舌苔厚膩程度。治則強調"清上徹下",既清肺胃鬱熱,又利肝膽濕熱。

熊老治療皮膚病症的特色可概括為:
1. 首重臟腑辨證:面部為諸陽之會,與肺胃肝膽關係密切
2. 注重分期論治:新病多實宜清泄,久病多瘀宜疏通
3. 講究給藥方法:內服外洗相結合,必要時配合刺絡拔罐
4. 強調生活調攝:忌口禁搔抓,尤重情志調節

按【外科正宗】"外瘍實從內出"之論,熊老這些驗案充分展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的學術特色。學者當於辨證細節處用心體會,如首案初診用蘇梗而二診易防風,即是隨證轉換風藥的具體示範。現代臨床治療此類病症,既要繼承傳統辨證精髓,又需結合患者體質特點及環境因素,方可得其三昧。

(全文798字)
余免戊 發表於 2025-6-25 08:25 | 顯示全部樓層
熊繼柏教授辨治面部皮膚病症醫案闡微

國醫大師熊繼柏教授臨證六十餘載,於皮膚病症辨治尤具心得。今觀三則醫案,其辨證之精當、用藥之靈妙,實堪為後學範式。茲就診療要旨作專業闡發:

一、濕熱夾痰型紅疹辨治精要
首案李某面部紅疹,熊老把握"癢屬風、紅屬熱、痰阻氣機"三大主證。四七湯(半夏厚朴湯)本為【金匱】治婦人咽中炙臠之方,此處巧用其化痰理氣之功,合五味消毒飲清熱解毒,正合"濕熱夾痰"病機。尤妙在蟬蛻、牛蒡子二味,既助銀翹透表,又協貝母利咽,體現"肺主皮毛"與"咽喉為肺之門戶"的整體觀。二診轉投消風敗毒散,取三棱、莪朮破血,炮甲通絡,正是針對久病入絡之紫斑,示人"久疹必瘀"之變證規律。

二、血瘀型斑塊治療樞要
次案王某經斷後褐斑,熊老斷為"血瘀兼肝腎虧虛"。【醫宗金鑒】云:"瘀斑之證,多因血滯。"然患者脈細皮燥,乃陰血不足之象。血府逐瘀湯去桔梗之升提,加女貞、旱蓮補益肝腎,既遵王清任活血化瘀之法,又合張景岳"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之旨。更佐桑葉、菊花輕清上揚,引藥達面,體現"上病上取"的引經思想。三診增入丹參、三七,暗合"久病入絡"之訓,彰顯"瘀去新生"的治療次第。

三、痤瘡辨治的標本之道
末案青年痤瘡,熊老明辨肺胃熱盛與濕熱蘊結之別。初用枇杷清肺飲合茵陳蒿湯,取【外科正宗】治肺風粉刺之意,更參【傷寒論】陽明濕熱治法。尤值玩味的是二診加入白芷、升麻,既引諸藥上行頭面,又借其辛散之性開泄鬱火,正合李東垣"火郁發之"之論。而三診轉投仙方活命飲,則是針對膿疱已成之變,示人"腫瘍期"與"潰瘍期"不同治法。

熊老診療特色有三:首重經絡辨證,面部諸疾多從陽明、厥陰論治;次察氣血盛衰,青年重清泄,中年兼調補;更妙在方劑化裁,古方今用而能絲絲入扣。此三案雖為皮膚小恙,然理法方藥俱全,實為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精髓之體現。後學當於此細究病機轉化之妙,領悟方藥進退之機,方能得國醫大師診療之真傳。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