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來源: 美食中國 夏枯草又名花鼓槌、棒柱頭草、散血草,屬唇形科植物,入藥用全草或單用花穗。性寒,味苦、辛,入肝膽二經,具有清肝明目散結消腫之功效,用於目赤腫痛、目珠夜痛、頭痛眩暈、瘰癘、乳癰、癭瘤、高血壓等。 ' a: V5 o5 {2 a1 W8 h9 n1 K* K
近代中醫依據夏枯草之性味及現代藥理研究,拓寬了它的臨床應用範圍。
; _* A% Y" l5 ? 1、防治高血壓及動脈粥樣硬化 " j* p7 i* A. Z" L" \# F" Z
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陳鼎祺,讓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用夏枯草1000克,煎3次去渣,加適量蜂蜜熬成膏,放冰箱內冷藏,每天早晚各服1匙,溫開水送服,使其血壓能持久穩定於正常範圍。動物實驗表明,夏枯草能延緩主動脈中粥樣斑塊的形成,對降血脂、治療冠心病動脈硬化有良好功效。 ; v& _1 S! i9 ^" _3 B! \9 Q+ {+ L
2、治療急性扁桃體炎 1 S( _& k: S; h! l4 V8 g
取夏枯草苦寒之性以清熱毒,取其辛味以發散風熱,消散鬱結,用於治療風熱邪毒搏結於咽喉所致的急性扁桃腺炎。臨床以夏枯草30-60克,水煎2次,混合藥液後一日內頻頻服完,服時徐徐咽下,以延長藥液在咽部的滯留時間,使藥直接作用於病灶處,有很好的作用。
2 b! D; t" M4 V9 P2 h8 C 3、治失眠
, U. J. V! ~, f 『陰陽違和,二氣不交』,臟腑氣血失和,是失眠發病之關鍵。夏枯草補厥陰之血脈,散鬱火之蘊結,安神以定魂。【醫學秘旨】云:『蓋半夏得陰而生,夏枯草得陽而長,是陰陽配合之妙也。』夏枯草配半夏,二藥相使,順應陰陽,治精神萎靡,夜難入眠,甚則通宵達旦,心煩易怒,易驚易夢,舌質紅,脈細數。證屬鬱火內擾,陽不交陰之候。藥用夏枯草15克、半夏12克,水煎服,日1劑,連服10劑。 0 F3 n* S8 b3 W
4、治療百日咳
, m8 I1 s$ e4 L1 t2 s4 ?- K 百日咳臨床症狀以痙攣性咳嗽爲主症,咳時涕淚皆出,滿面通紅,似肝火刑肺之咳狀。夏枯草清肝熱,泄肝火,平肝氣,疏通氣結,使肺金不受其刑。治法以夏枯草15克、桑白皮10克、黃芩9克、地骨皮9克、枇杷葉10克、炒地龍9克、僵蠶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日1劑,治療小兒百日咳,可獲良效。
9 [8 V: K; B7 Y# y2 ] 5、治療肺結核、支氣管擴張之頑固性咯血 0 j1 ]8 w8 }, G2 l0 V; m" }
朱震亨謂夏枯草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李時珍【本草綱目】述其治療血崩,用該藥治療頑固性咯血療效佳。用夏枯草30克、百部20克、黃芩12克、杏仁12克、代赭石12克,治療久治不愈之咯血,效果良好。 8 L5 C4 M$ B$ v3 K% m
6、治頑固性頭痛 8 h2 i; c2 ?7 Q$ d9 j x$ Y
夏枯草配葛根,升降結合治頭痛。巔頂及項後風池處,皆肝膽經循行之處。夏枯草清肝膽,使循經上炎之鬱火直折,還可起引經作用,引諸藥直達病所,配葛根升發清陽,止痛解肌,可使頑固性頭痛沉疴痊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