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71|回复: 2

[医药资讯] 新冠肺炎患者复阳并不恐怖,解决办法轻松应对

[复制链接]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关于新冠病毒患者复阳问题,最近被炒的沸沸扬扬,一度引起新的恐慌。

有人说是病毒很强大,病毒变异了,病毒要长期肆虐,最后只能“群体免疫”。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甚至说,新冠病毒复阳可能“终结人类”。

新冠病毒患者复阳问题,最近被炒的沸沸扬扬

新冠病毒患者复阳问题,最近被炒的沸沸扬扬

韩国出现263例复阳,其中3人复阳3次。

日本发现37人复阳。

我们国家复阳的初步数据是5%-10%,武汉6%左右。

我们国家复阳的初步数据是5%-10%,武汉6%左右

我们国家复阳的初步数据是5%-10%,武汉6%左右

实际上,新冠病毒病人复阳并不奇怪,就是治疗不彻底。

2020年5月1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进行了“抗疫第一课”网上主题报告会上,解释了病人复阳的原因:

因为化痰不彻底。

“复阳,是这次新冠肺炎肺部的损伤比较重,痰很粘稠,在痰中包裹的病毒,往往沉积在小的气道、细支气管里边、肺泡里边,不能排出去。

经过治疗以后,在咽喉部、上呼吸道检测核酸是阴性的。但是肺部的小的痰栓慢慢往外排出,痰排出来了,里面包裹的病毒也出来了。再一检测,阳性的,叫复阳了。

所以复阳是没治到彻底。”

“中医治疗这个有办法。我们采取清肺化痰、润肺化痰、软坚涤谈,采用这些方法不让它形成痰栓,不就好了吗?”

复阳是没治到彻底

复阳是没治到彻底

“这次研制了一个中药,专门加了一味药,这味药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所以我们用这味药治疗的患者,没有复阳的。就是不让他形成痰栓,比较简单。”

一个世界难题,用中药就这么轻松解决了。

那么,张伯礼院士说的这味中药,是什么呢?

其实,3月29日,张伯礼在清华五道口在线大讲堂在线授课时,已经说过这个问题。

中医管理的江夏方舱,收治的564例患者当中,没有一例轻转重,也没有一例复阳,是因为在治疗处方中加了些药,专门来解决这个问题。武汉江夏方舱的患者病人零转重、医护人员零感染已为人熟知,但鲜有人知道在这个方舱进行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至今“零复阳”。

针对粘稠的痰液,在中药的药方中,加入相应的有化痰药效的成分,能够避免粘稠痰液在治疗过程中“沉寂”到深处。

张院士解释道:“中药中有些清肺化痰的药材,比如橘红、皂刺等都能够帮助把深部的粘稠痰给咳出来、排出来。在治疗的时候,加上这些药,就会让治愈者不复阳。”

其实,祛痰的中药不只是张伯礼院士提到的这两样,还有不少。

中医治病的理念是扶正祛邪,也就是“只给帮助,不给伤害”,顺势而为。

病原体侵入人体,消灭、排除病原体是人体的本能。人体和病原体斗争,身体机能亢进,体温升高,吞噬细胞向病原体进攻,产生大量代谢废物,需要排出体外。

人体是怎样排除病邪的呢?无非就是汗、吐、下。汗,就是从皮肤把废物排出去;吐,就是把废物吐出来;下,就是从大、小便把废物排出去。

比如肺炎,祛痰是一个大问题。肺中的痰怎么去呢?一条路是咳出来,还有一条路是从大肠走。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中的痰液是可以从大肠走的。有哪些药可以祛痰呢?有瓜蒌、杏仁、桔梗、知母等等。

早在文章《要健康长寿,就不能迷信药物》中,我们就预言瑞德西韦会失败。

首先,是因为“抗病毒药物”这个技术路线本身就是错误的。病毒核心就是DNA或RNA,可以说不存在只伤病毒而不伤人体的药物。而战胜病毒惟有依靠人体的免疫系统。

其次,病毒是外因,人体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同样感染了冠形病毒,不同人症状不一样,治疗的重点不同。比如因为痰栓堵住了肺,这时候你杀病毒有用吗?显然没用,这时候治疗的重点是祛痰,而不是杀毒。

文章《遗体解剖显示,钟南山推荐的氧疗法可能增加了死亡率》中,解剖结果证明,不化痰,单纯的通气反而会把痰液推向气管深处,造成病人死亡。

李文亮就是死于西医滥用杀戮的药物,以及高流量吸氧却不知道化痰。

李文亮就是死于西医滥用杀戮的药物

李文亮就是死于西医滥用杀戮的药物

而李文亮的同事,却被中医药救活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还提到中医药快速阻断疫情的优势:大锅熬药。

中医药快速阻断疫情的优势:大锅熬药

中医药快速阻断疫情的优势:大锅熬药

实际上,中医国家队在武汉就是这样做的:中药漫灌。

中医药战疫四大贡献

中医药战疫四大贡献

给几万疑似病人都吃中药。疫情人数众多,不可能一个一个辩证论治,那么化繁为简,按照几种典型症状分几个大类,用几个通治方就可以了。

不管是流感,还是新冠病毒,只要症状一样,就可以服用同样的药物。

结果呢?服用中药以后,2月初疑似病人确诊率80%,到2月中变成30%,到2月底就小于10%。

这说明大锅熬药,这个中医用了几千年的防治疫病的方法,现在依然非常有效,很多病人直接治愈了,剩下的很多病人阻止了转重症。

在疫情初期的文章《如何战胜疫情?两种不同治病理念背后的文化竞争》中,我们解释过中西医的不同理念。

中医思考问题,首先是从宏观、整体、战略的角度出发。

而西医思考问题,是从微观、局部、战术的角度出发。

最大的不同,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西医治病的思想是杀戮,杀病毒、杀病菌、杀病原体。而且西医习惯了切除器官来治病:为感染复发切除扁桃体,为预防阑尾炎切掉阑尾,为预防乳腺癌切除乳腺,为预防卵巢癌切除卵巢......

而中医治病的思想是和谐,病原体造成的人体功能的不正常,把人的功能调整到正常就行了,而不是注重于杀死病原体和坏细胞。

科学技术并不是西医的专利,中医一样可以利用医学影像,利用呼吸机,利用生命支持手段,关键是治病的思想。

中西医怎么合作呢?比如,中医从宏观上指明治疗方法,西医从微观上研究具体机理。

宣肺败毒汤药材成分及通路关系图

宣肺败毒汤药材成分及通路关系图

中医的治病思想显然比西医要高明。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就应该像用孙子兵法指挥现代战争一样,用中医的思想指挥西医的技术。

中医解决战略问题、整体问题、宏观,在此基础上,西医研究战术问题、局部问题、微观问题。

这才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

点击专辑:科技与文化

向亦 发表于 2025-7-18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视角论疫病复阳与中医涤痰之道》

疫病复阳现象,实为痰浊未净之征。《黄帝内经》早有明训:"肺为贮痰之器",今观新冠肺炎患者痰栓裹毒之状,恰合《诸病源候论》"痰饮留滞,病根难除"之论。张伯礼院士揭示的复阳机理,正是传统医学"伏邪"理论在现代疫病中的体现。宋代《圣济总录》云:"治痰如荡寇,当先涤其巢穴",此理与今日清肺化痰之策古今呼应。

中医治痰之道,首重辨证施治。张院士所用橘红、皂刺二药,实有深意。橘红载于《本草纲目》,能"利气化痰",其性轻扬,专开上焦之郁;皂刺见于《神农本草经》,具"搜痰剔络"之功,犹如金针拨翳,直捣痰浊窠臼。二者相伍,正合《医宗金鉴》"治痰当分燥湿"之要旨。更妙在配伍润肺之品,既防辛燥伤阴,又合"增水行舟"之古法,使粘痰得润而易出。

考诸典籍,治痰良方自古有之。东汉张仲景创小青龙汤治外寒内饮,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载温胆汤疗痰热扰神,皆示人痰饮为患当分寒热虚实。今之复阳现象,实为疫毒挟痰深伏募原,与现代医学所谓"病毒储存库"理论不谋而合。而中医早在明代吴又可《温疫论》中已提出"邪伏膜原"说,其用达原饮透邪外达之法,与今日化痰排毒之策异曲同工。

所谓"零复阳"之效,非独药石之功,实乃整体调治之果。《伤寒论》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江夏方舱之成功,正在于把握"肺喜润恶燥"之性,融宣肺、化痰、扶正于一方。清代名医叶天士治温病讲究"透热转气",今之治疫亦当重视气机通畅。痰浊既化,则气道宣畅,邪无所附,何来复阳之虞?

今人当知,疫病治疗犹如治国。《道德经》云"治大国若烹小鲜",中医治病亦重"中和"之道。不妄用峻药以伤正,不专事攻伐以损真,但以化痰为枢机,令邪有出路,此即《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真谛。观张院士之方,既承古法,又创新意,正体现中医"守正创新"之精神。

疫病终将过去,而中医"扶正祛邪"之智慧永存。愿世人勿为复阳所惑,当识中医调和之道,以平常心应对,以传统智化解,则疫疠不足惧矣。
+
冯臼 发表于 2025-7-23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新冠肺炎患者复阳现象的中医病理学阐释与治疗对策

新冠肺炎患者复阳现象,实乃痰湿壅肺、邪伏膜原之候,此理在《温病条辨》与《伤寒论》中早有明训。张伯礼院士所论痰栓致复阳之说,正与古人"怪病多痰""久病入络"之论暗合。今试以中医理论析之,并陈应对之策。

一、病机探微
《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新冠肺炎患者之痰栓形成,实为湿毒壅肺,气机痹阻所致。肺为娇脏,主宣发肃降,今疫毒犯肺,津液凝而为痰,痰浊胶结,形成"窠囊"(《丹溪心法》),致病毒深伏。西医检测之"复阳",即中医所谓"伏邪未尽",此与《瘟疫论》所述"邪伏膜原"机理相通。

二、治疗大法
1. 涤痰通络法
张院士所用橘红、皂刺等药,正合《医宗金鉴》"治痰先理气"之旨。橘红辛苦温,能利气化痰;皂刺辛温,具穿透之性,可"搜剔络中混处之邪"(《临证指南医案》)。更可佐以旋覆花、海浮石等咸寒软坚之品,共奏涤痰通络之功。

2. 分消走泄法
《温病条辨》云:"治湿温,须分消上下之势。"可选用三仁汤合苇茎汤加减,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宣上畅中渗下,苇茎、冬瓜仁涤痰排脓。若兼气虚者,加黄芪、太子参;阴虚者,佐沙参、麦冬。

三、预防调摄
1. 瘥后调理
《伤寒论》瘥后劳复篇早有明训。患者愈后当避风静养,可服生脉饮加茯苓、山药,培土生金。忌食肥甘厚味,防助湿生痰。

2. 导引按𫏋
推荐练习"六字诀"之"呬"字诀(肺脏功法),配合敲打云门、中府等穴,助肺气宣肃。

四、古今印证
清代名医叶天士治温病善用"轻可去实"之法,今观张院士组方,正得其神髓。江夏方舱564例"零复阳"之效,实为中医"既病防变"理念之现代表达。

结语:
复阳现象非为疫毒变异之征,实乃治疗未彻使然。中医治病求本,非但与病毒对抗,更重在恢复人体气化之常。正如《医学源流论》所言:"用药如用兵,善用者寡而效捷。"吾辈当秉"辨证论治"之圭臬,勿为表象所惑,方能彻底肃清余邪。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