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213|回復: 0

[中药大全] 蚕茧的功效与作用

[複製鏈接]
中草药手册 發表於 2019-12-10 10: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蚕茧图片

蚕茧图片

蚕茧

蚕茧,通常指桑蚕茧。桑蚕蛹期的囊形保护层,内含蛹体。保护层包括茧衣、茧层和蛹衬等部分。全国养蚕地区均产。其中优质产地是浙江省桐乡市,自古江南丝绸都是最好的。蚕蛾的茧有拟胆碱作用。消渴,止血。

蚕茧成体

蚕茧成体

蚕茧图片

蚕茧图

蚕茧图

蚕茧图片

蚕茧简介

药材名:蚕茧

别名:蚕衣,茧黄,蚕茧壳

来源:昆虫纲鳞翅目蚕蛾科家蚕,以除去茧蛹的茧入药。

性状:呈长椭圆形,或中部稍缢缩,长约3~4厘米,直径1.7~2.1厘米。表面白色,有不规则皱纹,并有附着的蚕丝,呈绒毛状。其内壁的丝纹很有规律。质轻而韧,不易撕破。未经羽化的蚕茧,内有黄棕色的蚕蛹1枚以及成蛹前脱下的淡棕色、皱缩的蚕皮。

化学成分:用鲁桑叶饲育的蚕,其茧的化学组成如次:水分1.40%,灰分1.14%,蛋白质97.34%,醚溶性浸出物0.26%,纤维0.39%。蚕茧主要是由纤维状蛋白质丝纤蛋白,外包以另一种蛋白质丝胶蛋白粘结而成,此外尚含少量油脂类、色素、无机物等等。

性味:甘,温,无毒

归经:脾经

贮藏:晒干,防虫蛀

禁忌:尚不明确

蚕茧的功效

治便血,尿血,血崩,消渴,反胃,疳疮,痈肿。

蚕茧的作用

蚕蛾的茧有拟胆碱作用。先用石油醚、乙醚、氯仿处理过的蚕茧的90%乙醇提取物对麻醉猫的血压、离体豚鼠回肠及家兔十二指肠上均呈现胆碱能作用;但在蛙腹直肌标本上,对横纹肌无作用。

蚕茧的用法

内服:煎汤,1~3钱;或入散剂。--〖中药大辞典〗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中药大辞典〗

内服:煎汤,3-10g ;或研末。--〖中华本草〗

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撒或调敷。--〖中华本草〗

蚕茧附方

注意:以下配方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1、治肠风,大小便血,淋沥疼痛

茧黄、蚕蜕纸(并烧存性)、晚蚕沙、白僵蚕(并炒)等分。为末,入麝香少许。每服二钱,用米饮送下,日三服。--〖圣惠方〗

2、治消渴

煮蚕茧汤,每服一盏。--〖朱氏集验医方〗

3、治小儿因痘疮余毒,肢体节骱上有疳蚀疮,脓水不绝

出蛾绵茧,不拘多少,用生白矾捶碎,实茧内,以炭火烧,矾汁干,取出为末。干贴疳疮口内。如肿作痛,更服活命饮。--〖小儿痘疹方论〗

4、治反胃吐食

蚕茧十个。煮汁,烹鸡子三枚食之,以无灰酒下,日二服。--〖普济方〗

5、治口糜

蚕茧烧灰,调蜂蜜,抹口内。--〖泉州本草〗

陈尤状 發表於 2025-7-28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蚕茧药性考略及其临床应用刍议》

蚕茧者,天虫所营,丝帛之始也。考其药用渊源,早载于《本草纲目》,李氏时珍言其"甘温无毒,疗诸血证"。今据历代医籍所载,就其性味归经、药理功效及临证应用略陈管见。

一、性味归经辨微
蚕茧味甘性温,禀春阳生发之气,得桑叶清润之精。其归脾经者,盖因"脾统血"而茧善止血;其性温而不燥者,犹蚕食桑而不伤阴。现代析其成分,含丝纤蛋白、丝胶蛋白等,恰合"血肉有情之品"之谓。

二、功效机理发覆
1. 拟胆碱作用:茧衣所含活性物质,能效仿乙酰胆碱,调节脏腑气机。观《圣济总录》载"茧黄散"治癃闭,实开现代神经药理研究之先河。
2. 止血三法:
煅炭存性止崩漏(如《妇人良方》用法)
生品煎汤疗溺血(见《证治准绳》)
配伍蚕蜕治肠风(《圣惠方》经典配伍)
3. 治消渴机理:非独降糖,实具"以丝络络"之象,能通三焦水道。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特标"煮茧汤"为消渴良剂。

三、临证应用举隅
1. 外科妙用:
白矾实茧疗疳疮(《痘疹方论》法),取茧为天然药捻,兼具引流之效。
烧灰调蜜治口糜,乃"燥湿相济"之法。

2. 内科配伍:
合鸡子黄治反胃,遵"同气相求"之理(《普济方》)。
配晚蚕沙疗痛风,体现"以虫治络"思维。

四、使用注意
1. 品质鉴别:以桐乡产者为佳,茧层紧密、丝纹有序者为上品。
2. 炮制要诀:
止血宜炒炭
利水当生用
外用需灭菌

五、结语
蚕茧一物,集动物药与矿物药(茧中无机物)特性于一身,诚如《本草备要》所言:"物有殊能,必有殊性。"然今人用此,多囿于成方,鲜有发挥。学者当参酌古今,明其理而活其用,方不负天工造化之妙。

(按:本文所述皆需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应用,附方剂量已略,临证当因人制宜。)
许佬 發表於 2025-7-30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蚕茧药性考略及其临床应用刍议》

蚕茧者,天虫所营,丝帛之始也。《本草纲目》载其"甘温无毒",诚为脾经要药。今据历代医籍所载,就其性味功效详析如次:

一、本草基原考辨
蚕茧为家蚕(Bombyx mori L.)五龄幼虫所结之茧壳,以浙省桐乡所产者为道地。其形椭圆中空,长约三至四厘米,色白而质轻韧。李时珍谓:"茧即蚕衣,一茧一丝,其性相通",现代化学分析证实其含丝纤蛋白、丝胶蛋白及微量脂类,与传统"以形补形"之说暗合。

二、性味归经析微
《神农本草经疏》言其"甘能补脾,温可通阳",其性轻扬而上行,尤擅入脾经以统血。观其止血诸方,皆取茧壳烧灰存性,此乃"血见黑则止"之理。现代药理证实其乙醇提取物具拟胆碱效应,与古籍载其治"消渴反胃"之效相印证。

三、临证应用举隅
1. 血证:茧黄配伍蚕蜕纸(《圣惠方》),取虫类药走窜之性,尤宜肠风下血。
2. 消渴:单味煮汤(《朱氏集验方》),盖取其"以丝络通津液"之象。
3. 疮疡:矾茧散(《痘疹方论》)外敷,实开"箍围疗法"之先河。

四、用药法度谫论
内服宜煎汤,量不过三钱;外用当烧灰研末。然需知:
血热妄行者慎用
消渴属阴虚者当配养阴药
痈疽初起忌单用

五、存疑待考
《本草备要》载其"解酒毒",然未见方书实例,姑存其说。今人或有以茧壳提取物作创面敷料者,此乃古法新用,然终非传统药用正途。

蚕茧一物,看似平常,实蕴造化之妙。昔人谓"蚕食桑而吐丝,医取象而疗疾",诚哉斯言!然今之医者,当遵"古今异轨"之训,既宗典籍,复参新知,方不负先贤遗泽。

(全文计789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