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84|回覆: 0

[醫藥臨床] 胸痹心痛病之熊繼柏醫案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10-9 15: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著名中醫師熊繼柏教授,長期研究中醫經典,年門診量萬餘人次,臨床尤善胸痹心痛病。其臨證時非常善長於抓主症,因此能準確把握病機,對症用藥,臨床診治效果顯著,備受患者好評。現在選擇幾則熊繼柏教授從氣虛痰瘀上入手辨治胸痹心痛病的醫例,公布其診療經驗,以供後學參考借鑑。

熊繼柏教授

熊繼柏教授

熊繼柏教授

熊繼柏教授認爲胸痹心痛病,多見於中老年男性,本身具備積損正衰的特點,正氣虧虛是本病的發病基礎。提出本病的病機要點是氣虛痰瘀。其病理因素往往是心氣不足,痰濁閉阻,血瘀阻滯夾而爲病,相互影響。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脾、腎等臟腑,病性以心氣虛、痰濁、血瘀爲主。治療宜益氣養心,化痰祛瘀爲主。

熊繼柏治胸痹心痛病醫案舉隅

氣虛痰阻證

朱某,53歲,女性。2011年2月15日初診。既往有冠心病病史5年。因反覆胸悶痛5年,加重周就診。

症見:時有胸悶胸痛,活動及情緒激動時明顯,疼痛牽涉至左肩背,伴見心悸、氣短、自覺氣緊、乏力、喉中有痰、手足厥冷等,1周1次,常噯氣、呃逆、腹脹等,平素情緒容易緊張。診見唇色暗淡、手足不溫、舌淡紅、苔薄白膩、脈沉細而滑。

辨證:心陽氣虛,痰濁痹阻。

治法:益氣通陽,化痰寬胸。

主方:十味溫膽湯合枳實薤白桂枝湯。白參片20g,丹參20g,制遠志10g,法夏10g,枳實10g,茯苓15g,炒瓜蔞10g,薤白10g,桂枝10g,陳皮10g,厚朴10g,炙甘草10g。10劑,水煎服。

2011年1月4日二診:訴服藥後胸悶痛未再發作,平時仍有氣短,腹部脹滿,呃逆,大便溏。舌紅,苔薄白稍膩,脈細。擬香砂六君子湯合枳實薤白桂枝湯加減。白參片10g,丹參20g,炒白朮10g,茯苓20g,陳皮10 g,法夏10g,廣木香6g,砂仁10g,炙甘草10g,炒瓜蔞5g,薤白10g,桂枝6g。10劑。後隨訪,諸症未反覆。

按語:金匱要略】云,『夫脈當取之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提出陽微陰弦爲胸痹心痛病主要病機。本病患者胸悶、神疲乏力,手足厥冷,爲『陽微陰弦』之胸痹。久病必虛,心氣虧虛,氣虛推動乏力,氣鬱胸膈,痰濕內生。故選用十味溫膽湯益氣化痰,枳實薤白桂枝湯通陽行氣寬胸。十味溫膽湯源自明【世醫得效方】,主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氣鬱生涎,變生諸症。具有益氣、化痰、化瘀之效。基本方藥組成:人參、陳皮、法夏、茯苓、熟地、炒酸棗仁、遠志、枳實、甘草、五味子。熊繼柏在原方的基礎上,改甘草爲炙甘草,加丹參、竹茹,去熟地、五味子。方中白參補氣寧神,益智養心;法夏、陳皮、茯苓、枳實、竹茹健脾,理氣化痰;丹參活血化瘀;制遠志、酸棗仁安神定志,炙甘草培補心氣。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化痰活血之功。枳實薤白桂枝湯出自【金匱要略】。『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兩方合用,共奏益氣通陽化痰寬胸之功。後以香砂六君子收功,以治其氣虛痰濕之本。

氣虛痰阻血瘀證

李某,女,60歲。2011年11月2日初診:訴反覆胸悶痛,心悸心慌5月。

症見:胸悶痛、伴見心悸、心慌、勞累或陰天時明顯、每次發作程度較前加重、精神疲乏、形體肥胖、納呆、夜寐欠安等。既往有胃病病史,反覆出現胃脘部疼痛,噯氣;既往有胸部外傷史。舌淡紫,苔薄白,脈細澀。

辨證:氣虛夾痰瘀。

治法:益氣寧心,化痰祛瘀。

主方:十味溫膽湯合丹參飲。白參10g,丹參30g,檀香10g,砂仁10g,炒酸棗仁30g,柏子仁10g,制遠志10g,陳皮10g,法夏10g,茯神15g,枳實10g,竹茹10g,炙甘草10g,炒瓜蔞8g,田七片30g。10劑,水煎服。

2011年12月9日二診:經服上藥後,諸症悉減,舌紅,苔轉薄黃,脈細。藥已取效,守方再進7劑。

2011年12月20日三診:胸悶痛已較前減輕,偶有心悸心慌,遇勞加重。近日兼見胃脘疼痛,時而噯氣,詢及素有胃病史。舌苔薄白,脈細滑。改擬丹參飲、柴胡疏肝散合金鈴子散。丹參30g,檀香10g,砂仁10g,柴胡10g,白芍10g,枳實10g,陳皮10g,香附10g,川芎10g,川楝子10g,延胡索15g,田七片30g,甘草6g。10劑。

2011年12月30日四診:胸痛已基本解除,偶有心悸心慌,睡眠已安,納食正常,精神轉佳。舌紅,苔薄白,脈細。予丹參飲和柴胡疏肝散以善其後。丹參30g,檀香10g,砂仁10g,柴胡10g,白芍10g,枳實10g,陳皮10g,香附10g,川芎10g,田七片30g,炒酸棗仁30g,甘草6g。10劑,水煎服。

按語:患者形體肥胖,乃痰濕之體質多見;勞作則諸症加重,提示存在氣虛之本。平素長期胃脘部疼痛,伴見噯氣,提示乃肝氣犯胃故胃痛,加之復有胸部外傷史,瘀血內生。故痰阻血瘀結阻胸中,遂生諸症。病位在心,以心氣虛爲本,痰阻血瘀爲標。先用十味溫膽湯益心氣而祛瘀,化痰安神;再用丹參飲通心脈,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氣,共奏理氣祛瘀之效。此證例雖病程較長,且病情較複雜,但明辨標本,分清主次,隨症治之,終獲良效。

痰阻血瘀證

黃某,女,17歲。2012年4月6日初診:因心前區陣發性刺痛3年就診。3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心前區刺痛,呈陣發性,痛甚則嘔,夜甚晝輕。曾多處求醫,服過不少中藥、西藥均未效,至今3年不愈。診見心前區陣發性刺痛,疼痛可牽涉至右胸部,痛處固定,痛甚欲吐,夜甚晝輕,無心悸、氣促、黑曚、暈厥等情況。平素飲食尚可,大便調。舌苔薄黃膩,脈細。

辨證:痰瘀閉阻。

治法:化痰祛瘀,通絡止痛。

主方:丹參飲、顛倒散合瓜蔞薤白半夏湯。丹參30g,檀香10g,砂仁10g,廣木香6g,鬱金15g,炒瓜蔞10g,薤白10g,法夏10g,延胡索15g,浙貝母20g,田七粉30g。7劑。

2012年5月5日二診:心前區刺痛較前明顯減輕,近日兼見頭痛,巔頂爲甚,同時伴有嘔逆,口乾,納食減少,夜寐一般,大便正常。舌苔薄黃膩,脈滑數。改擬通竅活血湯合黃芩溫膽湯加減。10劑。

2012年6月8日三診:心前區痛已止,頭痛已消失。舌苔薄黃,脈細滑。擬通竅活血湯合顛倒散加味,擊鼓再進,防其復發。

按語:本病患者以胸部刺痛爲主要不適,痛處固定,入夜尤甚,提示瘀血在胸,痛甚欲吐,苔黃膩,提示痰濁內結。本病乃屬於痰瘀閉阻心脈之證。【金匱要略】[2]云『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瓜蔞薤白半夏湯主之。』故以瓜蔞薤白半夏湯合丹參飲以通心脈之痰瘀合阻,顛倒散行氣止痛。丹參飲出自【時方歌括】,『治心痛胃脘諸痛多效』。該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由丹參、檀香、砂仁組成。丹參味苦微寒,化瘀不傷氣血;檀香辛溫行氣,砂仁行氣解郁。全方氣血並治重在化瘀,瘀血化、氣機暢,則諸痛自愈。顛倒散,又名木金散,出自【醫宗金鑒】,由鬱金、廣木香組成,鬱金主血瘀,木香主氣鬱,二者合而疏郁化瘀。丹參飲和顛倒散常合用,治療合併有血瘀之證。胸痛大減之後,而後出現的頭痛,仍伴有嘔逆,提示痰瘀上擾清竅,通竅活血湯合黃芩溫膽湯化痰祛瘀,則諸症自愈。

結 語

熊繼柏在治療胸痹心痛病提出了氣虛痰瘀理論。上述醫案本虛以氣虛爲主,標實以痰飲、血瘀爲主。故治療宜益氣養心,化痰祛瘀,其中益氣養心化痰多以十味溫膽湯加減爲多見;化痰活血化瘀,以丹參飲聯合顛倒散多見。在臨證過程中,也多有加減,心氣陰兩虛者,合用生脈散;熱像明顯,如苔黃膩,舌紅者,加黃連;陰虛明顯,如舌紅苔少,口乾者,加麥冬;夾有氣滯者,如胸悶明顯者,加用瓜蔞薤白湯;心陰血虧虛,如心悸明顯者,加柏子仁。

熊繼柏強調對胸痹心痛病的診治,還需提高對急危重症的識別能力。西醫稱之爲致死性胸痛,如主動脈夾層、急性冠脈症候群、肺栓塞、張力性氣胸等急危重症。此類胸痛患者往往伴有暈厥、黑曚、氣促、甚至亡陰亡陽之大汗出的表現。在處理此類患者時,西醫的檢驗手段及急救方法有顯著優勢,需積極採用。但在穩定型心絞痛及其他疾病所致的胸痹心痛病上,中醫在緩解症狀,改善生活質量上有更強的優勢。故在胸痹心痛病的診治上,積極採用西醫檢查手段規避急危重症,在治療上,中西醫結合,往往事半功倍。

張維維 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
宋銀枝 姚欣艷 劉侃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江決 發表於 2025-7-13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熊繼柏教授胸痹心痛病辨治心法闡微

熊繼柏教授辨治胸痹心痛病,深得【金匱要略】"陽微陰弦"之旨,其臨證思路可概括爲"察標本、辨虛實、明主次"九字心法。細析此案,可見其辨證之精微,用藥之靈妙。

一、病機闡發:以氣虛爲本,痰瘀爲標
熊教授所論"氣虛痰瘀"病機,實發皇仲景"陽微陰弦"之說而有所發揮。"陽微"不僅指胸陽不振,更涵蓋心氣虧虛;"陰弦"非獨陰寒內盛,亦包含痰瘀互結。本案患者年逾五旬,胸悶痛五年,伴氣短乏力,顯繫心氣虧虛;喉中痰阻、苔膩脈滑,則爲痰濁內蘊;唇暗、痛有定處,乃血瘀之徵。三者相互膠結,形成本虛標實之複雜病機。

二、辨證要點:善抓主症以定病性
熊教授辨證尤重主症捕捉:其一,以"活動及情緒激動時胸痛加重"判爲氣虛;其二,依"喉中痰阻、苔膩"斷爲痰濁;其三,據"痛引肩背、唇暗"定爲血瘀。此三者主症既明,則病性自顯。更參合手足厥冷、脈沉細等佐證,遂成"心陽氣虛,痰濁痹阻"之確鑿辨證。

三、方藥運用:複方相合而主次有序
首診以十味溫膽湯合枳實薤白桂枝湯,看似兩方相合,實則暗含章法:
1. 益氣以白參爲君,佐茯苓、遠志,乃取歸脾湯之意以補心氣;
2. 化痰用法夏、陳皮、瓜蔞,暗合二陳湯法度;
3. 通陽取薤白、桂枝,遵仲景栝樓薤白劑之旨;
4. 行氣用枳實、厚朴,承氣湯之變法也。
諸藥相合,共奏益氣通陽、化痰寬胸之效。二診轉投香砂六君子湯加減,乃因標實已去,專事調理脾胃以杜生痰之源,體現"治心不專於心"的整體觀。

四、學術啟示:經典活用之典範
此案啟示後學三點:
1. 經典運用貴在變通,十味溫膽湯本治膽虛痰擾,今借治胸痹,乃"異病同治"之妙用;
2. 複合方劑需明君臣佐使,本案兩方相合而主次分明,非簡單堆砌;
3. 病程不同階段當隨證變法,初診治標爲主,二診轉爲固本,體現"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之則。

熊繼柏教授此案,既恪守"陽微陰弦"之經旨,又創新性提出"氣虛痰瘀"病機說,其辨證之精準,用藥之靈動,堪爲當代中醫臨床之典範。學者當於此等醫案中細究其辨證思路與用藥法度,方能得見真傳。
孟吵兩 發表於 2025-7-20 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熊繼柏教授胸痹心痛病辨治心法闡微

熊繼柏教授深諳【內經】【金匱】之旨,其辨治胸痹心痛病獨重"氣虛痰瘀"病機,誠得仲景"陽微陰弦"之三昧。今觀此案,可見熊老臨證之精要,試爲剖析如次。

一、病機闡發
熊老所論"氣虛痰瘀"實含三層深意:其一,心陽式微如離照失煦,此【金匱】"陽微"之謂;其二,痰濁痹阻似陰霾蔽空,合"陰弦"之機;其三,血行澀滯類江河淤塞,乃氣虛推動無力所致。三者相兼爲患,恰如【醫宗金鑒】所言"正氣虛而邪氣實"。

二、辨證精要
朱某案中,熊老抓主症頗具法度:胸悶痛牽及肩背爲胸痹典型見症;氣短、乏力、手足厥冷乃心陽不振明證;喉中痰阻、苔膩脈滑系痰濁內蘊之徵。更妙在察其噯氣、腹脹諸症,識得肝鬱犯胃、痰氣交阻之機,此即【臨證指南醫案】"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的活用。

三、方藥析義
初診十味溫膽湯合枳實薤白桂枝湯,實含三重法度:
1. 白參、炙甘草匡扶心氣,遵"損其心者調其營衛"之訓
2. 瓜蔞、薤白、桂枝通陽宣痹,法仲景栝蔞薤白劑之旨
3. 溫膽湯化裁(去竹茹加丹參、遠志)痰瘀並治,暗合【千金】溫膽湯本義

二診轉投香砂六君子湯,看似平常,實見匠心:減化痰之品而增健脾之力,既固後天之本以養心氣,又杜生痰之源。此即李東垣"脾胃虛則九竅不通"理論的具體運用。

四、臨證啟示
1. 標本緩急之辨:急則治標重在化痰開痹,緩則治本貴在益氣健脾
2. 臟腑相關之識:心病治脾體現"子病治母"之則,佐金平木暗含"隔一"之法
3. 經方時方之通:熔【金匱】薤白劑與後世溫膽湯於一爐,展現"古今接軌"之妙

熊老此案啟示後學:胸痹辨治當以"通補兼施"爲綱,貴在明辨虛實主次。其用藥輕靈而不失法度,組方嚴謹而暗藏機變,非深諳經典、臨床老到者不能爲此。學者當於此等醫案中細究其辨證思路,勿徒記方藥而已。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