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79|回復: 0

[医药临床] 胸痹心痛病之熊继柏医案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10-9 15: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著名中医师熊继柏教授,长期研究中医经典,年门诊量万余人次,临床尤善胸痹心痛病。其临证时非常善长于抓主症,因此能准确把握病机,对症用药,临床诊治效果显著,备受患者好评。现在选择几则熊继柏教授从气虚痰瘀上入手辨治胸痹心痛病的医例,公布其诊疗经验,以供后学参考借鉴。

熊继柏教授

熊继柏教授

熊继柏教授

熊继柏教授认为胸痹心痛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本身具备积损正衰的特点,正气亏虚是本病的发病基础。提出本病的病机要点是气虚痰瘀。其病理因素往往是心气不足,痰浊闭阻,血瘀阻滞夹而为病,相互影响。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腑,病性以心气虚、痰浊、血瘀为主。治疗宜益气养心,化痰祛瘀为主。

熊继柏治胸痹心痛病医案举隅

气虚痰阻证

朱某,53岁,女性。2011年2月15日初诊。既往有冠心病病史5年。因反复胸闷痛5年,加重周就诊。

症见:时有胸闷胸痛,活动及情绪激动时明显,疼痛牵涉至左肩背,伴见心悸、气短、自觉气紧、乏力、喉中有痰、手足厥冷等,1周1次,常嗳气、呃逆、腹胀等,平素情绪容易紧张。诊见唇色暗淡、手足不温、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沉细而滑。

辨证:心阳气虚,痰浊痹阻。

治法:益气通阳,化痰宽胸。

主方:十味温胆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白参片20g,丹参20g,制远志10g,法夏10g,枳实10g,茯苓15g,炒瓜蒌10g,薤白10g,桂枝10g,陈皮10g,厚朴10g,炙甘草10g。10剂,水煎服。

2011年1月4日二诊:诉服药后胸闷痛未再发作,平时仍有气短,腹部胀满,呃逆,大便溏。舌红,苔薄白稍腻,脉细。拟香砂六君子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白参片10g,丹参20g,炒白术10g,茯苓20g,陈皮10 g,法夏10g,广木香6g,砂仁10g,炙甘草10g,炒瓜蒌5g,薤白10g,桂枝6g。10剂。后随访,诸症未反复。

按语:金匮要略〗云,『夫脉当取之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提出阳微阴弦为胸痹心痛病主要病机。本病患者胸闷、神疲乏力,手足厥冷,为『阳微阴弦』之胸痹。久病必虚,心气亏虚,气虚推动乏力,气郁胸膈,痰湿内生。故选用十味温胆汤益气化痰,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行气宽胸。十味温胆汤源自明〖世医得效方〗,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气郁生涎,变生诸症。具有益气、化痰、化瘀之效。基本方药组成:人参、陈皮、法夏、茯苓、熟地、炒酸枣仁、远志、枳实、甘草、五味子。熊继柏在原方的基础上,改甘草为炙甘草,加丹参、竹茹,去熟地、五味子。方中白参补气宁神,益智养心;法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健脾,理气化痰;丹参活血化瘀;制远志、酸枣仁安神定志,炙甘草培补心气。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化痰活血之功。枳实薤白桂枝汤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两方合用,共奏益气通阳化痰宽胸之功。后以香砂六君子收功,以治其气虚痰湿之本。

气虚痰阻血瘀证

李某,女,60岁。2011年11月2日初诊:诉反复胸闷痛,心悸心慌5月。

症见:胸闷痛、伴见心悸、心慌、劳累或阴天时明显、每次发作程度较前加重、精神疲乏、形体肥胖、纳呆、夜寐欠安等。既往有胃病病史,反复出现胃脘部疼痛,嗳气;既往有胸部外伤史。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

辨证:气虚夹痰瘀。

治法:益气宁心,化痰祛瘀。

主方:十味温胆汤合丹参饮。白参10g,丹参30g,檀香10g,砂仁10g,炒酸枣仁30g,柏子仁10g,制远志10g,陈皮10g,法夏10g,茯神15g,枳实10g,竹茹10g,炙甘草10g,炒瓜蒌8g,田七片30g。10剂,水煎服。

2011年12月9日二诊:经服上药后,诸症悉减,舌红,苔转薄黄,脉细。药已取效,守方再进7剂。

2011年12月20日三诊:胸闷痛已较前减轻,偶有心悸心慌,遇劳加重。近日兼见胃脘疼痛,时而嗳气,询及素有胃病史。舌苔薄白,脉细滑。改拟丹参饮、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丹参30g,檀香10g,砂仁10g,柴胡10g,白芍10g,枳实10g,陈皮10g,香附10g,川芎10g,川楝子10g,延胡索15g,田七片30g,甘草6g。10剂。

2011年12月30日四诊:胸痛已基本解除,偶有心悸心慌,睡眠已安,纳食正常,精神转佳。舌红,苔薄白,脉细。予丹参饮和柴胡疏肝散以善其后。丹参30g,檀香10g,砂仁10g,柴胡10g,白芍10g,枳实10g,陈皮10g,香附10g,川芎10g,田七片30g,炒酸枣仁30g,甘草6g。10剂,水煎服。

按语:患者形体肥胖,乃痰湿之体质多见;劳作则诸症加重,提示存在气虚之本。平素长期胃脘部疼痛,伴见嗳气,提示乃肝气犯胃故胃痛,加之复有胸部外伤史,瘀血内生。故痰阻血瘀结阻胸中,遂生诸症。病位在心,以心气虚为本,痰阻血瘀为标。先用十味温胆汤益心气而祛瘀,化痰安神;再用丹参饮通心脉,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共奏理气祛瘀之效。此证例虽病程较长,且病情较复杂,但明辨标本,分清主次,随症治之,终获良效。

痰阻血瘀证

黄某,女,17岁。2012年4月6日初诊:因心前区阵发性刺痛3年就诊。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刺痛,呈阵发性,痛甚则呕,夜甚昼轻。曾多处求医,服过不少中药、西药均未效,至今3年不愈。诊见心前区阵发性刺痛,疼痛可牵涉至右胸部,痛处固定,痛甚欲吐,夜甚昼轻,无心悸、气促、黑曚、晕厥等情况。平素饮食尚可,大便调。舌苔薄黄腻,脉细。

辨证:痰瘀闭阻。

治法:化痰祛瘀,通络止痛。

主方:丹参饮、颠倒散合瓜蒌薤白半夏汤。丹参30g,檀香10g,砂仁10g,广木香6g,郁金15g,炒瓜蒌10g,薤白10g,法夏10g,延胡索15g,浙贝母20g,田七粉30g。7剂。

2012年5月5日二诊:心前区刺痛较前明显减轻,近日兼见头痛,巅顶为甚,同时伴有呕逆,口干,纳食减少,夜寐一般,大便正常。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改拟通窍活血汤合黄芩温胆汤加减。10剂。

2012年6月8日三诊:心前区痛已止,头痛已消失。舌苔薄黄,脉细滑。拟通窍活血汤合颠倒散加味,击鼓再进,防其复发。

按语:本病患者以胸部刺痛为主要不适,痛处固定,入夜尤甚,提示瘀血在胸,痛甚欲吐,苔黄腻,提示痰浊内结。本病乃属于痰瘀闭阻心脉之证。〖金匮要略〗[2]云『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故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以通心脉之痰瘀合阻,颠倒散行气止痛。丹参饮出自〖时方歌括〗,『治心痛胃脘诸痛多效』。该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由丹参、檀香、砂仁组成。丹参味苦微寒,化瘀不伤气血;檀香辛温行气,砂仁行气解郁。全方气血并治重在化瘀,瘀血化、气机畅,则诸痛自愈。颠倒散,又名木金散,出自〖医宗金鉴〗,由郁金、广木香组成,郁金主血瘀,木香主气郁,二者合而疏郁化瘀。丹参饮和颠倒散常合用,治疗合并有血瘀之证。胸痛大减之后,而后出现的头痛,仍伴有呕逆,提示痰瘀上扰清窍,通窍活血汤合黄芩温胆汤化痰祛瘀,则诸症自愈。

结 语

熊继柏在治疗胸痹心痛病提出了气虚痰瘀理论。上述医案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痰饮、血瘀为主。故治疗宜益气养心,化痰祛瘀,其中益气养心化痰多以十味温胆汤加减为多见;化痰活血化瘀,以丹参饮联合颠倒散多见。在临证过程中,也多有加减,心气阴两虚者,合用生脉散;热像明显,如苔黄腻,舌红者,加黄连;阴虚明显,如舌红苔少,口干者,加麦冬;夹有气滞者,如胸闷明显者,加用瓜蒌薤白汤;心阴血亏虚,如心悸明显者,加柏子仁。

熊继柏强调对胸痹心痛病的诊治,还需提高对急危重症的识别能力。西医称之为致死性胸痛,如主动脉夹层、急性冠脉综合征、肺栓塞、张力性气胸等急危重症。此类胸痛患者往往伴有晕厥、黑曚、气促、甚至亡阴亡阳之大汗出的表现。在处理此类患者时,西医的检验手段及急救方法有显著优势,需积极采用。但在稳定型心绞痛及其他疾病所致的胸痹心痛病上,中医在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上有更强的优势。故在胸痹心痛病的诊治上,积极采用西医检查手段规避急危重症,在治疗上,中西医结合,往往事半功倍。

张维维 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
宋银枝 姚欣艳 刘侃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江决 發表於 2025-7-13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熊继柏教授胸痹心痛病辨治心法阐微

熊继柏教授辨治胸痹心痛病,深得《金匮要略》"阳微阴弦"之旨,其临证思路可概括为"察标本、辨虚实、明主次"九字心法。细析此案,可见其辨证之精微,用药之灵妙。

一、病机阐发:以气虚为本,痰瘀为标
熊教授所论"气虚痰瘀"病机,实发皇仲景"阳微阴弦"之说而有所发挥。"阳微"不仅指胸阳不振,更涵盖心气亏虚;"阴弦"非独阴寒内盛,亦包含痰瘀互结。本案患者年逾五旬,胸闷痛五年,伴气短乏力,显系心气亏虚;喉中痰阻、苔腻脉滑,则为痰浊内蕴;唇暗、痛有定处,乃血瘀之征。三者相互胶结,形成本虚标实之复杂病机。

二、辨证要点:善抓主症以定病性
熊教授辨证尤重主症捕捉:其一,以"活动及情绪激动时胸痛加重"判为气虚;其二,依"喉中痰阻、苔腻"断为痰浊;其三,据"痛引肩背、唇暗"定为血瘀。此三者主症既明,则病性自显。更参合手足厥冷、脉沉细等佐证,遂成"心阳气虚,痰浊痹阻"之确凿辨证。

三、方药运用:复方相合而主次有序
首诊以十味温胆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看似两方相合,实则暗含章法:
1. 益气以白参为君,佐茯苓、远志,乃取归脾汤之意以补心气;
2. 化痰用法夏、陈皮、瓜蒌,暗合二陈汤法度;
3. 通阳取薤白、桂枝,遵仲景栝楼薤白剂之旨;
4. 行气用枳实、厚朴,承气汤之变法也。
诸药相合,共奏益气通阳、化痰宽胸之效。二诊转投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乃因标实已去,专事调理脾胃以杜生痰之源,体现"治心不专于心"的整体观。

四、学术启示:经典活用之典范
此案启示后学三点:
1. 经典运用贵在变通,十味温胆汤本治胆虚痰扰,今借治胸痹,乃"异病同治"之妙用;
2. 复合方剂需明君臣佐使,本案两方相合而主次分明,非简单堆砌;
3. 病程不同阶段当随证变法,初诊治标为主,二诊转为固本,体现"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则。

熊继柏教授此案,既恪守"阳微阴弦"之经旨,又创新性提出"气虚痰瘀"病机说,其辨证之精准,用药之灵动,堪为当代中医临床之典范。学者当于此等医案中细究其辨证思路与用药法度,方能得见真传。
孟吵两 發表於 2025-7-20 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熊继柏教授胸痹心痛病辨治心法阐微

熊继柏教授深谙《内经》《金匮》之旨,其辨治胸痹心痛病独重"气虚痰瘀"病机,诚得仲景"阳微阴弦"之三昧。今观此案,可见熊老临证之精要,试为剖析如次。

一、病机阐发
熊老所论"气虚痰瘀"实含三层深意:其一,心阳式微如离照失煦,此《金匮》"阳微"之谓;其二,痰浊痹阻似阴霾蔽空,合"阴弦"之机;其三,血行涩滞类江河淤塞,乃气虚推动无力所致。三者相兼为患,恰如《医宗金鉴》所言"正气虚而邪气实"。

二、辨证精要
朱某案中,熊老抓主症颇具法度:胸闷痛牵及肩背为胸痹典型见症;气短、乏力、手足厥冷乃心阳不振明证;喉中痰阻、苔腻脉滑系痰浊内蕴之征。更妙在察其嗳气、腹胀诸症,识得肝郁犯胃、痰气交阻之机,此即《临证指南医案》"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的活用。

三、方药析义
初诊十味温胆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实含三重法度:
1. 白参、炙甘草匡扶心气,遵"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之训
2. 瓜蒌、薤白、桂枝通阳宣痹,法仲景栝蒌薤白剂之旨
3. 温胆汤化裁(去竹茹加丹参、远志)痰瘀并治,暗合《千金》温胆汤本义

二诊转投香砂六君子汤,看似平常,实见匠心:减化痰之品而增健脾之力,既固后天之本以养心气,又杜生痰之源。此即李东垣"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理论的具体运用。

四、临证启示
1. 标本缓急之辨:急则治标重在化痰开痹,缓则治本贵在益气健脾
2. 脏腑相关之识:心病治脾体现"子病治母"之则,佐金平木暗含"隔一"之法
3. 经方时方之通:熔《金匮》薤白剂与后世温胆汤于一炉,展现"古今接轨"之妙

熊老此案启示后学:胸痹辨治当以"通补兼施"为纲,贵在明辨虚实主次。其用药轻灵而不失法度,组方严谨而暗藏机变,非深谙经典、临床老到者不能为此。学者当于此等医案中细究其辨证思路,勿徒记方药而已。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