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19|回覆: 0

[中藥大全] 鞭打繡球的功效與作用

[複製連結]
中草藥手冊 發表於 2019-9-28 17: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鞭打繡球

鞭打繡球

鞭打繡球

鞭打繡球,中藥材名,玄參科羊膜草屬植物羊膜草,以全草入藥。夏秋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分布鞋於陝西、甘肅、台灣、湖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活血調經,舒筋活絡,祛風除濕。用於經閉,月經不調,肺結核,扁桃體炎等。

鞭打繡球的功效

鞭打繡球的功效

鞭打繡球圖片

鞭打繡球的作用

鞭打繡球的作用

鞭打繡球圖片

鞭打繡球簡介

藥材名:鞭打繡球

拼音:Biān Dǎ Xiù Qiú

別名:紅頂珠、地紅參、活血丹、四季草、小銅錘、金線草、月月換葉、連線草、地草果、紅豆草、頭頂一顆球、地胡椒、滾山珠、四季青、一串錢、小紅豆

來源:本品爲玄參科植物羊膜草的全草或根。夏、秋採收,曬乾。

原形態:匍匐狀小草本。莖下部纖細,橫走,皮黃褐色,有多數短枝及不定根;莖上部黃綠色,有絨毛。葉兩型,莖上部的葉對生,圓心形或腎形,長1~1.5厘米,寬1.5~2厘米,邊緣有鈍齒,兩面均疏生白色柔毛;簇生於短枝頂端的葉呈針狀,長2~5毫米。花單生於針狀葉的葉腋,玫瑰紅色;萼5深裂,被毛;花冠管短;子房上位。果肉質,卵狀,亮紅色,熟後膜裂;內有種子多數,橢圓形,有網紋。

性味:淡,平。

歸經:歸心;肝經

貯藏:置乾燥處。

鞭打繡球的功效

活血調經,舒筋活絡,祛風除濕。用於經閉,月經不調,肺結核,扁桃體炎,跌打損傷,風濕腰痛;外用治濕疹,瘡瘍,口腔炎。

鞭打繡球的用法

內服:0.3~1兩。--【全國中草藥彙編】

外用:適量,鮮草搗爛敷患處,或搗汁拌蜂蜜蒸熱外搽。--【全國中草藥彙編】

內服:煎湯,3~5錢。--【中藥大辭典】

外用:煎湯含漱或搗敷。--【中藥大辭典】

內服:煎湯,10-15g;或研末。--【中華本草】

外用:適量,煎湯含漱;或鮮品搗敷;或搗汁搽。--【中華本草】

鞭打繡球附方

注意:以下配方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①治小腹隱痛

紅頂珠三錢,煨水服。(【貴州草藥】)

②治咳血

紅頂珠一兩,煨水服。(【貴州草藥】)

③治風濕,跌打損傷,經閉,淋巴結結核,砂淋,瘡瘍

鞭打繡球三錢至一兩,水煎服。(【雲南中草藥】)

④治風濕腰痛,破傷風

鞭打繡球五錢至一兩,泡酒服。

⑤治神經衰弱

鞭打繡球五錢至一兩,研末,蒸雞蛋吃。

⑥治經閉,月經不調

鞭打繡球三錢,白酒爲引,煎服。(④方以下出【雲南中草藥選】)

⑦治黃水瘡,瘡瘍

鮮鞭打繡球搗爛敷患處。(【雲南中草藥】)

⑧治口腔炎

鞭打繡球根加紅糖搗爛,口含十五分鐘。(【雲南中草藥】)

野外翻跟頭 發表於 2025-4-29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鞭打繡球藥性考辨及臨證應用闡微】

鞭打繡球(Biān Dǎ Xiù Qiú)者,乃玄參科羊膜草之全草入藥,其名雖俗,其效實彰。考【植物名實圖考】載其"蔓生柔莖,結實如珠",與今之植物形態相合。此藥味淡性平,歸心肝二經,誠爲活血調經之良品,尤宜女子經候不調諸證。

一、藥性機理探賾
其活血之效,實因內含玄參科特有之環烯醚萜類成分,能疏瀹肝氣,通利胞脈。李時珍【本草綱目】有云:"凡血滯之證,當以辛散之,甘緩之。"此物雖非辛烈之品,然其淡滲之力,正合"輕可去實"之旨。其治風濕腰痛,乃取"以枝走肢"之象,其匍匐蔓生之性,暗合"柔能克剛"之理。

二、臨證應用要訣
1. 婦科諸疾:治經閉當配酒引,取"酒能行藥勢";月經不調宜佐香附、當歸。雲南民間用法甚妙,以白酒爲引,正合【雷公炮炙論】"酒制升提"之說。
2. 外傷科用:鮮品搗敷治黃水瘡,取其"就地取材,鮮者力銳"之便。治跌打損傷需配伍土鱉蟲、自然銅,增強續筋接骨之效。
3. 內科雜症:治肺結核當伍百部、地骨皮;療神經衰弱需合酸棗仁、夜交藤。雲貴地區蒸蛋食療法,深得"藥食同源"三昧。

三、使用禁忌申明
雖爲平性之藥,然:
1. 孕婦慎用,恐其活血動胎
2. 陰虛血燥者當佐養陰之品
3. 外用需防過敏,宜先小面積試用

四、現代研究佐證
近年藥理研究表明,其提取物確有抗炎鎮痛作用,與【滇南本草】所載"除風濕,止疼痛"相印證。所含酚酸類成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抑制率達62%,此乃治療瘡瘍之現代科學依據。

此藥生於西南峭壁之間,得天地峻烈之氣,而顯溫和之性,正所謂"剛健含婀娜"者。然今人用藥多求速效,往往忽視此類平和之品,豈不聞【內經】"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之訓?學者當於平淡處見真章,方得中醫用藥之精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