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01|回覆: 2

[醫藥臨床] 理濕止瀉治慢性腹瀉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老年人慢性腹瀉多屬於中氣不足或脾腎陽虛,脾胃功能失常,脾胃受損,濕邪內生,導致腹瀉遷延不愈,成為慢性腹瀉,中醫治療慢性腹瀉以健脾益氣、理濕止瀉為原則,收效顯著,故介紹如下。

方藥:蒼朮、茯苓、黨參各10g,乾薑、黃連、炒山楂、陳皮、炙甘草各6g。

加減:水瀉頻繁,茯苓可加至30g,加炒升麻10g;腹脹、食慾差,陳皮加至20g,加神曲15g;大便失禁乾薑加至12g,加烏梅炭15g;肛門脫出加黃芪20g,黨參加至20g。

用法:以上水煎,取藥液,分3次飯後溫服,每日1劑,10劑為1個療程。

服藥期間,禁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

方中黨參、甘草,取其甘味健脾以治本;黃連、蒼朮、茯苓取其味苦燥濕,淡味利濕以治標;輔以山楂酸味之收斂;乾薑、陳皮辛味之運濕,全方共奏健脾勝濕、收澀止瀉之功。(胡佑志 四川省彭州市通濟鎮姚家村衛生所)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易梔 發表於 2025-4-22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理濕止瀉法治療老年慢性腹瀉的方義闡微與臨證要點】

慢性腹瀉一證,誠如帖中所言,多因中氣不足、脾腎陽虛所致。然細究其病機,實為脾失健運、濕濁下注之候。【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濕勝則濡泄",正合此證。今就方藥配伍與運用要旨作專業闡發。

一、組方深義
此方暗合四君子湯骨架,以黨參、炙甘草培補中州;蒼朮、茯苓取平胃散之意,苦溫燥濕與淡滲利濕並舉,正合【醫宗必讀】"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訓。妙在黃連與乾薑寒熱相伍,既除腸間濕熱,又溫中焦虛寒,乃仲景瀉心法之變通。佐以山楂消積、陳皮理氣,使補而不滯,深得"脾以運為健"之三昧。

二、加減法度
1. 茯苓加量配升麻,乃"逆流挽舟"法之活用,尤宜清陽下陷之水瀉
2. 陳皮增量佐神曲,暗含保和丸理氣消食之機
3. 乾薑加量伍烏梅炭,取"散收並用"之道,對滑脫不禁者尤宜
4. 黃芪倍黨參,深合補中益氣湯升舉固脫之旨

三、臨證要點
1. 煎服法當遵"三煎三服"古法,使藥力持續
2. 飲食禁忌非虛言,【內經】"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之誡不可輕忽
3. 療程設置符合"脾胃之氣漸復"的生理特點

四、使用注意
1. 舌苔白膩而潤者,可加肉豆蔻6g以增溫澀之力
2. 五更瀉者宜酌加補骨脂10g、吳茱萸3g
3. 久瀉傷陰見舌紅少津者,當去乾薑加山藥15g

此方配伍嚴謹,標本兼顧,然臨床運用須知:治瀉當分久暴,辨寒熱虛實。張景岳云:"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故調理中州實為要務,但亦需兼顧命門之火。建議虛寒明顯者,可於方中加益智仁9g、肉桂3g以暖土溫腎。

(註:具體用藥需經執業中醫師四診合參,本文僅作學術交流)
葉住秒 發表於 2025-5-17 15:48 | 顯示全部樓層
【理濕止瀉方治療老年慢性腹瀉的學術闡微】

慢性腹瀉一證,誠如【景岳全書】所言:"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老年患者尤多中氣下陷、脾腎陽虛之候,其病機關鍵在於脾失健運而濕濁內蘊,腎陽不足而固攝無權。今觀此方配伍精當,深合【內經】"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之旨,試為析義如下:

立方要旨:
此方暗合四君子湯底法,以黨參、炙甘草培補中州,更佐蒼朮燥濕健脾,取"太陰濕土,得陽始運"之意。茯苓淡滲利濕,配黃連苦寒燥濕,既除已成之濕,又防濕郁化熱。乾薑溫中守中,與黃連成辛開苦降之勢,頗合仲景瀉心湯法度。妙在炒山楂、陳皮並用,既消食導滯,又助脾運化,誠如【本草備要】所謂"陳皮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

加減法度:
其加減變化尤見匠心:水瀉重用茯苓佐升麻,暗合"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及"下者舉之"之訓;肛門脫垂重用人參、黃芪,正合東垣補中益氣之法。至若干姜加量配烏梅炭,則取"滑者澀之"之義,深得【傷寒論】赤石脂禹餘糧湯之奧旨。

臨證注意:
1. 老年陽虛者宜加補骨脂10g、肉豆蔻6g,取四神丸意
2. 久瀉傷陰者可佐木瓜10g、烏梅10g,仿【溫病條辨】酸甘化陰法
3. 服藥時辰當遵"病在四肢者空腹服,病在膈下者飯後服"之古訓

此方配伍謹守病機,標本兼顧,然須注意:
舌紅少津者慎用蒼朮、乾薑
濕熱積滯者當先去其實
服藥期間宜配艾灸中脘、天樞諸穴

【醫宗必讀】治瀉九法,此方已備其六(淡滲、升提、清涼、疏利、甘緩、酸收),惟臨證尚需詳辨陰陽虛實。建議配合脈診,右關濡弱者此方最宜,若見沉細微者當加附子溫腎,弦滑數者須合黃芩清腸。學者當知常達變,勿執方以待病。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