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77|回復: 2

[医药临床] 湿性感冒和咳嗽临证实录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感冒

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以风邪为主因,如冬季多属风寒,春季多属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兼燥气,梅雨季节多夹湿邪。一般以风寒、风热两者为多见。风寒予荆防败毒散,风热予银翘散,湿性感冒予新加香薷饮,虚人感冒予参苏饮治疗。治疗重点以透邪外出为顺。感冒患者结合刮痧治疗,采用轻手法理通头部经络及足太阳膀胱经,透达阳气;也可进行中药药浴等外治方法。

与湿相关感冒证型

湿郁伤表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法:祛湿解表。

方剂:自拟呼吸气顺汤加苍术、厚朴、扁豆、黄芩、青蒿、荷叶、香薷、藿香等。

常用药:桂枝、羌活、桔梗、杏仁、厚朴、藿香、佩兰、苍术、白术、茯苓、白芷等。

湿郁中焦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法:祛湿解表。

方剂:自拟呼吸气顺汤加藿香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桂枝、羌活、桔梗、杏仁、苍术、白术、茯苓、白芷、佩兰、茵陈等。

医案

唐某,女,62岁,2017年2月26日就诊。诉2天前受凉后出现恶寒,头昏,乏力,身强痛,咽不适,咳嗽,咯白痰,自行购买荆防颗粒服用后,病情无缓解。今日来我院就诊。刻见:舌红,脉浮滑。

诊断:(风寒湿热型)感冒。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清热。

方剂:自拟呼吸气顺汤加味:川射干15g,薄荷6g(后下),桔梗10g,杏仁15g,豆蔻3g(后下),葛根30g,陈皮15g,茯苓15g,羌活6g,苍术10g,桂枝6g,石菖蒲12g,黄芩10g,知母15g,厚朴10g,蒲公英20g,蝉蜕5g。2剂,每2日1剂,水煎服。

患者感冒风寒之邪、湿邪,入里有化热。故临床须加入化湿药苍术、厚朴;燥湿清热黄芩。

咳嗽

辨证论治讨论:咳嗽是指肺失宜降,肺气上逆做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辨证分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首先注重宣发肺气,不可只顾止咳,邪气内陷入里,发为慢支、哮喘等加重病情;内伤疾病当以调理五脏平衡为期,以肺主气属于人体的散热系统,肺气不足,散热不及,当补脾益气,肝藏血,以升温为主,肝郁化火犯肺,当泻肝热(阴虚者,滋阴降火;气郁化火,凉肝解郁),内伤疾病会因为五脏的阴阳平衡而自愈。咳嗽患者可以结合针刺,选穴:太渊、鱼际等肺经穴位治疗外感标邪。

①痰湿蕴肺

主症: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诊断:(痰湿壅盛型)咳嗽。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剂:自拟呼吸气顺汤加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桂枝、羌活、桔梗、杏仁、半夏、茯苓、甘草、陈皮、苏子、莱菔子、白芥子、苍术、厚朴等。

②痰热郁肺

主症: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腻,质红,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

方剂:自拟呼吸气顺汤合清金化痰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羌活、桔梗、杏仁、桑白皮、黄芩、知母、栀子、全瓜蒌等。

中医认为『喉为肺系』,当发生外感风、寒、湿邪,过多摄入生冷、嗜食肥甘厚味等,均可导致脾失健运、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湿困阻,兼夹风邪,郁于咽喉,导致咽喉不利、肺失清肃,从而出现咽痒、咳嗽之症,形成喉源性咳嗽。

临床上喉源性咳嗽以脾湿生痰,痰湿夹风,壅郁咽喉较多见,治疗时应以燥湿健脾、理气利咽、止咳化痰为法则,自拟呼吸气顺汤加味合温胆汤加减。

肺炎链球菌阳性:常用中药:蒲公英、鱼腥草、杏仁、全瓜蒌、枇杷叶、桔梗、甘草。

结核杆菌阳性:化痰活血,祛风利湿。常用药:沙参、麦冬、地龙、白芨、地榆、百部、十大功劳、黄芪、玉竹、橘络等。

医案

高某,女,58岁。2016年1月16日就诊:诉5天前受凉后出现头昏,乏力,咽不适,咳嗽,咯白痰,在个体诊所治疗服药后(具体药物不详),病情无缓解,今日来我院就诊。患者舌红,脉弦滑。

诊断:(风寒袭表,痰热内阻型)咳嗽。

治法:祛风散寒化痰清热。

方剂:自拟呼吸气顺汤加味:川射干15g,薄荷6g(后下),桂枝6g,桔梗10g,杏仁15g,桑叶15g,蜜批把叶30g,前胡15g,蜜紫菀15g,石菖蒲12g,鱼腥草20g,蒲公英20g,酒黄芩10g,知母15g,芦根15g,蝉蜕6g,陈皮15g,茯苓15g,羌活6g,苍术10g。3剂,每2日1剂,煎汁温服。

处方以呼吸气顺汤调理肺的宣肺和肃降,配合患者痰饮、风寒湿热情况对症处理。(刘卫东 湿性感冒和咳嗽临证实录)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余免戊 發表於 2025-4-23 05:12 | 顯示全部樓層
《湿性感冒与咳嗽临证辨治精要》

湿邪为患,最易困遏气机。今就湿性感冒与咳嗽之辨治,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一、湿性感冒辨治枢要
湿性感冒乃六淫夹杂为病,其证候特点正如《温病条辨》所言"湿为阴邪,非温不解"。临证须辨三焦定位:湿郁伤表者,多见头重如裹、肢体酸楚,此邪在太阳经腑,当以羌活、白芷为君,佐以藿佩芳香化浊;湿郁中焦者,常见脘痞呕恶,宜用苍术、厚朴运脾,佐茯苓、陈皮渗湿。尤需注意,湿邪易与它邪相兼,若见舌苔黄腻、小便短赤,乃湿已化热,当加黄芩、青蒿透热转气。

二、咳嗽证治关键
外感咳嗽治宜"提壶揭盖",重在宣肺。余临证常以三拗汤为底方,痰湿重者加法半夏、陈皮,取"二陈"之意;若痰黏难咯,加桔梗、杏仁升降相因。内伤咳嗽尤需注重脏腑生克,脾虚者参苓白术散加减,肝火犯肺者黛蛤散合泻白散化裁。切记《医学心悟》"治咳不止于肺,亦不离于肺"之训。

三、医案启示
所载唐案颇具典型性,患者风寒束表未解,湿邪内蕴化热,方中羌活、桂枝解表,苍术、厚朴化湿,黄芩、知母清热,暗合三焦分消之法。其中豆蔻后下取其轻清宣透,葛根升清降浊,尤见配伍精当。然湿性黏滞,建议后续可加砂仁、薏苡仁巩固脾运。

四、外治法要义
刮痧宜沿膀胱经从风门至肾俞,配合药浴可用藿香、佩兰、紫苏各30g煎汤沐浴,使玄府洞开,给邪出路。但体虚者当慎用,防伤卫阳。

结语:治湿当如抽丝剥茧,既需明辨表里寒热,更要着眼三焦气化。今人空调冷饮伤阳,肥甘厚味碍脾,致湿邪为患者日众。若能参合时令地域,活用经方时方,辅以导引按跷,则疗效更彰。
流星 發表於 2025-4-26 08:08 | 顯示全部樓層
《湿性感冒与咳嗽辨治精要》

湿邪为患之感冒咳嗽,乃临床常见难治之证。余临证四十余载,观今人治湿多囿于成法,不达变通,今特阐发要义如下:

一、湿性感冒辨治枢要
湿性感冒非独暑季所见,四季皆可因体质偏颇而发。其病机关键在于"湿遏卫阳",临床须明辨三焦定位:
1. 上焦湿郁多见头重如裹、鼻塞浊涕,宜用白芷、辛夷配石菖蒲开窍化湿
2. 中焦湿阻必见脘痞纳呆,当以苍术、厚朴佐茯苓运脾化湿
3. 下焦湿滞常见溲赤足肿,需加滑石、通草导湿下行

二、咳嗽治湿五法
1. 宣肺化湿法:适用于表湿未净之咳嗽,以三仁汤合止嗽散加减
2. 健脾渗湿法:针对痰多色白者,六君子汤合二陈汤化裁
3. 温阳化湿法:久咳背寒者,真武汤合苓甘五味姜辛汤
4. 清热利湿法:痰黄黏稠者,千金苇茎汤加鱼腥草、金荞麦
5. 滋阴润燥法:湿去阴伤者,沙参麦冬汤佐少量化湿之品

三、验案再析
前述唐案实属"寒包湿"证候,方中桂枝、羌活解表,苍术、厚朴化湿,黄芩、知母清里,配伍精当。然当今临床常见三误:
1. 过用苦寒致湿遏冰伏
2. 早投滋腻碍湿难化
3. 妄施温燥助热伤阴

四、外治要诀
1. 刮痧当循足太阴脾经,配合膀胱经
2. 药浴宜用藿香、佩兰、苍术等芳香化湿之品
3. 穴位敷贴取肺俞、脾俞、丰隆为要

结语:治湿贵在"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临证需把握"湿去热孤"之机,适时转方。凡遇缠绵难愈之咳嗽,当查舌下络脉,辨瘀湿互结之候,此今人易忽之处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