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402|回复: 6

[礼仪教育] 小学开笔礼流程应注意哪些事项?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19-9-17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年来,开笔礼在全国掀起了热潮,记得2017年时,笔者孩子第一次参加开笔礼,那时开笔礼在本地还未举行过,而今却是遍地开花。

较正规的开笔礼

较正规的开笔礼

较正规的开笔礼

今年笔者孩子进入了小学一年级,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开笔礼,这是第二次,且是正规教育机构筹办的典礼,这点让笔者有点意外。

上一次的开笔礼,是笔者的朋友们自己筹划的,而且这类传统文化活动也一直是民间人士在筹划,没想到官方教育机构这么快就跟上来了。

官方教育机构举办开笔礼,说明开笔礼将会被官方认可,只是遗憾的是,开笔礼本应在幼儿园举办,因为大部分幼儿在幼儿园时就已经学会抓笔写字,进入其人生中的求学阶段了,但官方教育机构并不认可幼儿园的教学,因此,在小学一年级才举办开笔礼。

再者,当前官方教育机构举办的开笔礼也并不正规,有的学校举办的开笔礼流程过于简化,对于幼儿懵懂意识的启发,几乎没有作用。为此笔者写下本文,希望对于将来筹划开笔礼的机构有参考之用。

学生在炎阳下穿着两套衣服,大汗淋漓,体悟典礼的心情恐怕烟消云散了

学生在炎阳下穿着两套衣服,大汗淋漓,体悟典礼的心情恐怕烟消云散了

学生在炎阳下穿着两套衣服,大汗淋漓,体悟典礼的心情恐怕烟消云散了

开笔礼的起源与意义

所谓开笔礼,就是童蒙养正之始。在古代,开笔礼是幼儿正式上学必须亲历的典礼。从皇室贵族,到耕读之家,凡是到了上学年纪的幼儿,都要参加开笔礼。

开笔礼对于幼儿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正所谓:不学礼无以立。无规矩不成方圆。

人的一生,是由许许多多的“节”连接起来的,这个“节”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里程碑”。这些“节”都有其标志性仪式,这些仪式的存在意义,一是成礼,二是立规矩。过了这个节,我们就要面对更多的规矩,以及责任。除了开笔礼,我们一生要经历的礼节,还有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冠礼(笄礼)、婚礼等。

开笔礼的意义,一则意示着正式上学,二则感谢父母的养育,三则感谢师长的教诲,四则建立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这些开笔礼流程没有家长参与

这些开笔礼流程没有家长参与

这些开笔礼流程没有家长参与

开笔礼流程

礼仪可以用形象的仪式,寓寄深刻的意义,因此礼仪的过程,需要庄严肃穆,“君子不重则不威”,礼仪不庄重无法达到震撼行礼者懵懂心灵的效果。

那么,开笔礼流程又包括哪些庄严肃穆的环节呢?

按照《华夏礼义》中所陈述,开笔礼有六个环节:

一、拜先师;二、朱砂开智;三、击鼓明智;四、启蒙描红;五、授书;六、再拜先师

这六个环节,是私塾的开笔礼流程,而在现代的小学里,学生较多,笔者以为,参照《华夏礼义》,可以设置以下流程:

一、备礼服;二、拜师谢父母;三、朱砂开智;四、执笔写字;五、装裱字作;六、拜谢师长;七、家中挂设。

以上的开笔礼流程,紧紧围绕着“启发懵懂”的宗旨,及“庄严肃穆”的基本特征展开。

与《华夏礼义》所记载的流程有所差异的是,笔者去掉了“拜先师”、“击鼓明智”、“授书”、“再拜先师”的环节,增加了“备礼服”、“装裱字作”、“家长挂饰”的环节。

去掉“拜先师”的环节,一是参与典礼的学生众多,而且学生年纪弱小,未必能领悟拜先师的意义,二是避免在幼儿心中树立偶像,避免未来学习经典的时候,对于经典语句作教条式的盲信。

“击鼓明智”环节则并未移除,而是将之作为礼仪的组成部分,分散在每个环节里。笔者以为,鼓乐之用,在于冲击意识,震撼心灵,帮助幼儿体悟礼仪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庄重肃穆,因此,每个环节都应当同时进行鼓乐之奏,而非置于某个环节。

“授书”的环节在私塾里实现并不难,但是在小学里,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实现起来对于仪式的意义不大。

而笔者增置“备礼服”,及“装裱字作”、“家中挂设”的环节,目的是加强幼儿对于开笔礼的重视,并加深其印象。而且将参加开笔礼时写下的“字作”装裱起来,可以深化开笔礼对于幼儿的意义,挂于家中,时常回顾,可以督促幼儿的上进之心。

具体流程如下:

一、备礼服:入学前一个月左右,校方通知家长,将于某年某月某日举行开笔礼,家长携带学生应在接收到通知后数日内前往学校提交制作礼服(汉服礼服,色以红黑制为佳)的资料,如学生的身高、臂长等尺寸。举行开笔礼的前一个星期,家长携带幼儿领取礼服,并接受简单的视频训练。

二、拜师谢父母:开笔礼开始前,家长坐在学生一侧,学生身着礼服跪坐在席上,前面置几,上备笔墨纸砚,老师身着礼服端坐主席台上。司仪宣布仪式开始后,奏乐(播放音乐),乐以恢弘为佳,司仪宣礼拜,击鼓,学生集体各拜父(母),口呼“谢谢爸爸(妈妈)”,鼓息;司仪再宣礼拜,击鼓,学生集体二拜师长,口呼“老师好”,鼓息。本环节礼成。

三、朱砂开智:学生二拜师长后,司仪会宣朱砂开智,击鼓开始。家长依次手牵学生沿毯行上主席台,家长与师长相互揖拜,揖礼时,家长诵读语句:吾子某某(学生姓名),恭子(指师长)教之,严于督导,勤于诗书,破蒙养德,博学如子(指师长),不胜感激。(疏:我的孩子某某就交给您教导了,希望您严加管教,使他勤于读书,破除童蒙,养成良好的品德,日后像您一样有学问,不胜感激。)诵毕,师长以朱砂笔点于学生眉心上,学生拜谢,家长手牵幼儿归席。待所有学生行礼完成,鼓息,即本环节礼成。

四、执笔写字:所有家长学生归席安坐之后,司仪宣写字,击鼓,学生自行执笔,家长于旁督导、纠误,学生写下“人”字后,收笔。本环节礼成,鼓乐皆息。

五、装裱字作:司仪宣裱字,不必击鼓奏乐,家长将学生所写字画装裱入准备好的相框中,并整顿笔墨砚。本环节礼成。

六、拜谢师长:司仪宣拜谢师长,击鼓,学生拜谢师长,口呼“谢谢老师”,司仪宣礼毕,开笔礼完成。

七、家中挂设:礼仪完成后,家长应当将字作拿回家中挂起来,以便幼儿日常回顾、纪念。

注:为保障典礼的隆重气氛,应当在室内举行,如若室内空间过小,可以以班为单位,轮流举行。室内有限空间可以保障鼓乐的渲染效果,室内阴凉环境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疲劳,保障学生对典礼的体悟。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休竹客 发表于 2019-10-1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开笔礼是很有必要的,这样的传统文化需要发扬而不是看着它消泯。这是民族精神的延续。看到现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传统的复兴,我辈可兴矣。
游客  发表于 2019-10-10 13:53
网友:第一幅插图也谈不上什么正规不正规啊
我从来不赞成什么开笔礼。我经历过好几次,整场活动搞下来完全看不出礼在何处。
答:这就是问题所在。
网友:所以就不应该谈什么开笔礼之类的,无非就是打着“礼”和传统文化的旗号作秀,顺便赚钱罢了。弘扬文化可不是这么乱搞的。
答:不是这么说,意义很大。
网友:真正有意义的,是让孩童静下心来读书习礼,而不是在大人教唆之下参加不伦不类的开笔礼。
答:这就等于否定了礼仪的教化作用,但是,有夫有矩,有仪式感的孩子,他们的人生往往更精彩。全信书不如无书,不仅仅关系到学与思是否同步,还关系到学与习是否同步。传统文化上的伦理,就是通过礼仪来实践。
游客  发表于 2019-10-10 14:28
网友:不,礼仪教化意义非凡,这个我从来没有否定过。
我否定的是打着礼义教化的幌子作秀。大庭广众之下吵吵嚷嚷的场面,是不可能有什么仪式感的,更谈不上什么礼仪教化了。若真是看重礼仪教化,就该让孩子们好好的坐下来,从九容、揖拜、进退学起,等学得差不多了,再来恭恭敬敬的拜过先师和业师。这才是真正的礼仪教化和仪式感。
答:您所讲的很正确,但不同礼仪有其不同作用。就像中小学每学期的开学典礼,期末典礼一直都存在那样,一些礼仪是具有存在价值的,应当大力发扬,完善。
ZTWXI 发表于 2019-10-12 10: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流程暂且不论,本文所有图片中的汉服均不正规,更谈不上衣冠威仪。

点评

确实是,这也是本文关注的要点之一,希望未来这种情况能越来越好吧  发表于 2019-10-31 20:33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25-4-11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阿土伯呀 发表于 2025-4-23 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小学开笔礼的仪轨设计与文化传承》

开笔礼作为传统"人生四礼"之首,其复兴现象确实值得深入探讨。笔者以为,当代开笔礼的规范化应当注意以下要义:

一、仪程设计的文化逻辑
完整的开笔礼当遵循"三才之道":拜先师以明天道(孔子像前执礼),正衣冠以立人道(自正衣冠),启朱砂以通地道(点智破蒙)。某校将"书空习字"环节置于烈日之下,实违"仲夏之月,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的《月令》训示。建议参照《朱子家礼》"凡行礼,必择洁静之处"的规范,在通风荫凉处设案习字。

二、参与主体的礼仪定位
传统开笔礼讲究"三象和鸣":学童为主礼者,师长为主祭者,父母为见证者。某校典礼缺失家长参与的环节,既违《礼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的训导,也弱化了"亲师合作"的教育功能。建议增设"奉茶谢亲"环节,使学童亲奉枣栗(早立)之仪。

三、时空选择的礼制考量
关于开笔时机的争议,当以《白虎通义》"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为据。现代教育虽提前启蒙,然小学阶段方系统习字,此时行开笔礼更契"书契之作,适以记时"的本义。建议在开学首月择庚日(金主肃杀)或巳日(蛇主智巧)举行,暗合"金蛇点智"的谶纬传统。

四、仪轨细节的文化转译
朱砂开智当取"日精月华"之意:以辰时(7-9时)阳气初升时点额,朱砂宜用湘西辰砂调百花露,笔杆应取湘妃竹节,暗喻"节节高升"。某校令学童着双层礼服,实不知《春秋繁露》"春修仁而求善,秋修义而求恶"的阴阳平衡之道。

结语:
开笔礼的现代重构,当如郑玄注《周礼》所言"礼从宜,使从俗"。建议教育机构参照《五礼通考》体例,制定"三阶九步"标准流程:预备阶(盥手、正冠、备器)、正礼阶(祭圣、开笔、启智)、完成阶(训诂、誓志、礼成)。如此方能使传统礼仪真正成为"观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教育载体。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