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42|回覆: 1

[詩詞賞析] 山雨溪風卷釣絲全詩賞析

  [複製連結]

山雨溪風卷釣絲賞析

山雨溪風卷釣絲賞析

溪興

【唐】杜荀鶴

山雨溪風卷釣絲,

瓦甌篷底獨斟時。

醉來睡著無人喚,

流到前溪也不知。

【注釋】

  1. 溪興:此詩系詩人晚年歸隱家鄉時所作。

    瓦甌:陶製的小盆。

【譯文】

垂釣時突然雨大風急,只能捲起釣絲,走進船艙,拿出盛酒的陶罐,對著風雨自斟自飲。

酒醉睡著後無人喚醒,待到酒醒,才知船兒已經順著山溪漂流到前溪。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老年歸隱九華山後即興所作的一首不同於他以往風格的詩篇。此詩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溪流表達了詩人隨遇而安,獨樂其樂的閒適心情和隱逸之樂。

『山雨溪風卷釣絲』,句中隱含一個因果關係:因爲有『山雨溪風』,所以『卷釣絲』了。稍有垂釣常識的人都知道,如果下的是小雨,刮的是柔風,反而更能刺激釣魚人的興趣,更容易釣到魚,給垂釣活動蒙上一層朦朧的詩意,古詩『斜風細雨不須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而雨疾風狂才足以讓釣者收竿停釣。詩人大概是想放長線,釣大魚吧,無奈天公不作美,才有『卷釣絲』的無奈。

從詩句上也看不出來,也許是詩人有意忽略季節特點,表明自己一年四季都垂釣溪上,季節並不是他強調的重點。詩人的著眼點在於:用垂釣這一表示隱逸的傳統話題昭示自己的生活狀態――隱居。詩人晚年奔走無門,不得不回到家鄉九華山過清苦的隱居生活。也許生活艱難,垂釣還有維持生計的意思,魚可作爲吃食的一點補充。又因雨大風急,連這點小小的心願都不能實現,詩人心裡該有幾分酸楚吧。

『瓦甌蓬底獨酌時』與上句互爲因果:『卷釣絲』是『因』,『獨酌時』是『果』。按照常理,收竿了,應該划船回家了,但詩人卻沒有,而是躲進船里,面對風雨迷茫,倒出瓦罐中的酒自斟自飲起來,或許詩人是想等雨稍稍小一點兒再繼續垂釣;也可能是因爲『山雨溪風』,正好有了過酒癮的藉口,詩人才有機會喝一杯。然而,透過畫面的情景和氣氛,這種閒適自樂的背後,卻似乎隱藏著溪上人內心的無可奈何的情緒。

『醉來睡著無人喚』,讓小舟在山溪中任意飄流,看來瀟灑曠達,實在也太孤寂,有點看透世情、遊戲人生的意味。

『流到前溪也不知』又和『醉來睡著無人喚』構成因果。因爲醉了,睡著了,才不知不覺被船兒載到了前溪。此時詩人醒了,還有一點懵懂,仔細一看,才發現自己到前溪了。這裡似乎透露出詩人一剎那的欣喜,人隱逸的日子很清苦,難得有歡樂的時候,即便像睡一個好覺這樣微不足道的樂趣恐怕都少之又少吧,所以印象深刻,作詩述之。

詩人身處暗世,壯志難酬,他的【自敘】詩寫道:『平生肺腑無言處,白髮吾唐一逸人』,老來奔走無門,回到家鄉九華山,過著清苦的隱逸生活。【溪興】中所描寫的這個遺身世外的溪上人,當是詩人的自我寫照。

【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在動亂的晚唐,激情飛揚、疾惡如仇的詩人老來奔走無門,回到家鄉九華山,過著清苦的隱逸生活。創作這首詩時,詩人身處暗世,壯志難酬。

【作者】

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家,尤長於宮詞。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復還舊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恃勢侮易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爲【唐風集】十卷,今編詩三卷。事跡見孫光憲【北夢瑣言】、何光遠【鑒誡錄】、【舊五代史·梁書】本傳、【唐詩紀事】及【唐才子傳】。

張曼玉哦 發表於 2025-4-16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溪興】賞析:杜荀鶴晚年的禪意與困頓

杜荀鶴此詩作於歸隱九華山時期,表面寫溪上獨酌之閒適,實則暗藏晚唐士人典型的生存困境。全詩以"山雨溪風"起興,以"流到前溪"作結,短短四句構建出極具張力的精神空間,須從三個層面細讀。

一、物象選擇的隱喻性
詩中"釣絲""瓦甌""篷底"等意象構成微型宇宙。"卷釣絲"動作暗含【周易】"巽爲風"的卦象,風卷絲線恰似命運撥弄;"瓦甌"作爲粗陶酒器,與李白"金樽清酒"形成強烈反差,昭示寒士本色。更值得注意的是"篷底"這一空間意象,既是物理遮蔽,更是精神繭房,詩人蜷縮其中獨酌的姿態,實爲晚唐知識分子在亂世中精神蜷縮的隱喻。

二、因果鏈中的生命狀態
全詩暗含三重因果:風雨迫收竿(外因)→獨酌至醉(內因)→漂流不覺(結果)。這種遞進關係揭示出詩人"被迫隱逸—借酒消愁—麻木放逐"的心理軌跡。與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的主動選擇不同,杜荀鶴的"醉眠"實爲對現實的消極抵抗。其【自敘】中"酒瓮琴書伴病身"可與此詩互證,均呈現用酒精麻痹痛苦的生存策略。

三、禪道外殼下的儒家內核
表面看,此詩符合"隨波逐流"的道家哲學,但深究則見儒家底色。"無人喚"的孤獨對應著"不才明主棄"(孟浩然句)的仕途失落,"前溪"意象在唐詩中常指代不可溯的時光(如李商隱"前溪舞罷君回顧"),暗示詩人對虛度光陰的隱憂。所謂"隱逸之樂",實爲壯志未酬的自我寬慰。

杜荀鶴以白描手法完成了一幅精神自畫像。較之其【山中寡婦】等諷喻詩,此詩更具多義性——每個讀者都能從中照見自己的影子:或見隨遇而安的豁達,或見英雄失路的悲涼,而這正是唐詩"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至高境界。末句"也不知"三字尤妙,既可以是陶淵明式的物我兩忘,也可以是李商隱式的惘然若失,留給後世永恆的解讀空間。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