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28|回覆: 2

[醫藥臨床] 桂枝加附子湯的功效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7-18 12: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在【傷寒論】裏,桂枝湯被譽為傷寒第一方;在火神派中,附子被譽為扶陽第一藥。

【古方選注】:桂枝加附子,治外亡陽而內脫液。熟附雖能補陽,終屬燥液,四肢難以屈伸,其為液燥,骨屬不利矣。仲景以桂枝湯輕揚力薄,必籍附子剛烈之性直走內外,急急溫經復陽,使汗不外泄,正以救液也。

在現代的臨床應用中,桂枝加附子湯並不會局限,對於外感疾病或者是服用藥物發汗失誤,以及自汗不止等,甚至是婦女陽虛崩漏、痹症屬陽虛寒痹證的疾病都可以用它進行治療或者輔助治療。

方某,女,84歲。因自覺身體發熱,汗出如洗、惡風2周,於2018年7月10日來診。患者訴1月前因吹風扇後出現惡寒、發熱、頭痛、汗出等症狀,在我院全科門診予以『感冒疏風膠囊』『複方氨酚烷胺膠囊』治療後,頭痛明顯好轉,但汗出異常,晨起後稍活動即汗濕衣衫,又自行服用『感冒疏風膠囊』,症狀未見好轉。刻下:動則汗出、惡風、氣短乏力、膝關節屈伸不利、小便量少,白天2次,舌淡,苔薄,脈浮而無力等。予以桂枝加附子湯5劑,桂枝15g,生白芍15g,甘草15g,生薑15g,制附片10g,紅棗4枚(掰開),囑患者自行回家煎服。

2018年7月13日二診:患者訴服藥3劑,不再出汗,無氣短乏力,膝關節已無大礙,小便正常。問及何時汗止?答曰:第二天晨起活動即不出汗。患者病癒,無需用藥,囑其避風,不適隨診。

傷寒論】第二十條:『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此案患者年老體弱,身體素虛,外感風寒邪氣,發為太陽病,醫者過用發汗之品,導致發汗太過,陽氣受損,氣不攝津,以致漏汗不止、氣短乏力;汗漏不止,陰津外泄,津傷已失濡養,故膝關節活動不利;陽氣不足,膀胱氣化無力,再加之汗出津虧,故而小便量少。治擬扶陽解表為主,陽氣得復,津不外泄,諸症皆愈,以桂枝加附子湯主之。(余千裏 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衛生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偽貌 發表於 2025-7-26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桂枝加附子湯證治發微——兼論"陽密乃固"的臨床運用】

仲景桂枝加附子湯一方,實為調和營衛與溫固元陽之絕妙配伍。王晉三【古方選注】所謂"外亡陽而內脫液"之論,誠得經方三昧。今就本方機理與臨床運用略陳管見。

一、方義探賾
本方以桂枝湯為底,佐附子而成剛柔相濟之局。桂枝湯本為調和營衛之祖方,其"發汗不離護營,解肌不忘固表"的特性,正與附子"走而不守,溫通十二經"之性相得益彰。尤在涇【傷寒貫珠集】指出:"附子得桂枝,則溫經而不燥;桂枝得附子,則固表而不滯。"此陰陽互根之理,正是火神派"扶陽不傷陰"學術思想的早期體現。

二、辨證要點
1. 主證特徵:必見"汗漏不止伴四肢拘急"的陽虛失攝證候。如案中患者汗出如洗、膝關節屈伸不利,恰合【傷寒論】第20條所述。
2. 脈舌辨識:脈浮而無力示陽氣外越,舌淡苔薄為津液不布。與單純桂枝湯證的脈浮緩、舌淡紅有本質區別。
3. 鑑別診斷:當與真武湯證之"心下悸、身瞤動"、四逆湯證之"四肢厥逆"相鑑別。本方證以表陽虛為主,未至少陰陽衰程度。

三、現代拓展應用
1. 婦科領域:用於陽虛崩漏,取其"陽生陰長"之功。附子溫胞宮,桂枝通血脈,較單純止血劑更合"治病求本"之旨。
2. 痹證治療:對陽虛寒痹見關節冷痛者,可酌加威靈仙、細辛增強溫通之效。然須謹守"疼痛遇寒加重,得溫則減"的辨證要點。
3. 老年病調理:本案八旬患者取效迅捷,提示高齡陽虛外感者,早投溫陽之品可防傳變。此即【內經】"陽氣者,若天與日"理論的具體實踐。

四、臨證注意事項
1. 附子用量當隨證增減。表證重者宜輕(6-10g),裏寒甚者可加(15-30g),然須久煎去毒。
2. 若見口渴煩躁等化熱之象,即當停用。此即柯韻伯所謂"有是證用是藥,無是證去是藥"之誡。
3. 效驗評估應以"汗止陽回"為度,不可過劑。如本案"二診即止",正合"中病即止"的治療原則。

結語:桂枝加附子湯之妙,在於開創了"溫陽固表"法門。其運用之要,正如張景岳所言:"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臨床若能把握"陽虛不固"的病機本質,自可觸類旁通,拓展應用。然古今體質有異,用方仍需遵循"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辨證原則。
劉嘉玲好 發表於 2025-8-1 12:23 | 顯示全部樓層
【桂枝加附子湯證治發微——兼論"陽密乃固"的經方奧義】

仲景桂枝加附子湯一方,實寓"扶陽固表"之深意。王晉三謂其"治外亡陽而內脫液",誠得經方三昧。考【傷寒論】第20條所述"發汗遂漏不止"諸症,實為太陽病過汗致陽虛液脫之典型證候。本案八旬老嫗汗出如洗、惡風脈浮,恰合仲景立法本旨,今試析其理法精微如下:

一、方義探賾
桂枝湯本為調和營衛之祖方,加附子則升華為"陽密乃固"之妙劑。附子大辛大熱,其性走而不守,與桂枝相伍,形成"剛柔相濟"之勢:桂枝領附子達表固衛陽,附子助桂枝入裏溫元陽。尤在涇【傷寒貫珠集】指出:"附子所以溫經,桂枝所以解表",二者相得益彰。更妙在芍藥酸收斂陰,與附子剛烈之性相制衡,使陽回而不燥陰,正合"少火生氣"之旨。

二、證機辨析
本案患者呈現"陽虛不固-陰液外泄-筋脈失養"三重病機:①過汗傷陽致衛外失司(惡風、脈浮無力);②氣不攝津致漏汗不止(動輒汗濕衣衫);③津虧失濡致筋脈拘急(膝屈伸不利)。三者形成惡性循環,非單純解表或斂汗可解。桂枝加附子湯溫陽固表以斷其本,陽氣得復則汗自止,此即【內經】"陽者衛外而為固也"之體現。

三、現代應用拓展
此方現代應用已突破原書範疇,筆者臨床驗證其效有三:①陽虛外感之"背惡寒如掌大"者;②更年期陽虛自汗伴心悸者(可合甘麥大棗湯);③慢性蕁麻疹遇寒即發者(需重用附子至15g)。然須把握"陽虛液泄"核心病機,若見舌紅少津、脈細數等真陰虧耗之象,則非所宜。

四、煎服法要義
本案用制附片10g頗具匠心:既達溫陽之效,又避燥烈之弊。仲景原方用炮附子一枚,現代折算約10-15g。需注意:①附子必先煎30分鐘;②服藥後啜熱粥助藥力;③見效標準當以"微微似汗出"為度,非汗止即停藥,此即"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延續治療思想。

結語:桂枝加附子湯之妙,在於構建"溫陽-固表-存津"三位一體的治療體系。本案療效迅捷,正體現經方"方證相應"的精準性。然須切記,附子應用貴在"膽大心細",現代臨床建議遵循"小量漸增"原則,方不負仲景活人之心。

(本文所述方藥劑量及用法,需在執業中醫師指導下辨證使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