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30|回覆: 5

[醫藥臨床] 中醫治奶癬的方法

[複製鏈接]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7-14 22: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奶癬,又名胎癬、胎瘡,好發於嬰幼兒頭面部,且可蔓延於四肢及肛門部。本症初發時皮膚會出現小紅疹,繼而成小水疱,水疱糜爛後滲出的液體會結成黃色的鱗屑和痂皮,有時會反覆發作。

奶癬是一種很討厭的病症,不僅會讓大人煩惱,發作時不但影響面容,還可因瘙癢,影響睡眠,導致嬰兒哭鬧。

常見症狀有:皮損為紅斑、丘疹、丘疱疹,可融合成片。表面有糜爛、滲液或黃色痂皮,境界不清,亦有乾燥淺紅斑及丘疹,表面有少許糠秕樣鱗屑。自覺劇癢,患兒常搔抓、煩躁哭鬧。另外奶癬多發於出生後1~3個月的嬰兒。

現介紹一種治奶癬有效的簡單方法——樟樹葉煎洗。

用法及療效:鮮樟樹嫩枝葉100g,洗淨,加水1500ml煎煮至水沸10分鐘。去渣,將藥液分成3份,每次取1份,每日3次外洗患處。藥溫35℃左右,擦洗時動作輕柔,痂片不可強行除去。藥液以當日新鮮煎煮為佳,治療期間不加用其他藥物。

奶癬是由外受風邪、濕熱阻於肌膚所致,治療以祛風、解毒、化濕為主。樟樹葉即香樟的樹葉,主要有祛風散寒、溫中理氣、通竅活血等功效。【本草綱目】載:『樟,辛溫無毒。主治……浴腳氣疥癬風癢。』樟葉辛香走竄,辟穢化濁,煎水洗浴能達到除濕、祛風、止癢之效,可治多種皮膚病(如濕疹、風疹、疥瘡等)。現代研究表明,樟葉含芳香性揮髮油、樟腦等,其水煎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等病菌都有抑制作用。據報道,有人用此法治療87例奶癬患兒,治療最短3天,最長6天,均獲臨床治癒(濕疹創面全部癒合,結痂脫落),有效率100%。本法治嬰兒奶癬(濕疹)不僅有良效,而且安全無毒副作用,值得患兒試用。(蒲昭和 成都中醫藥大學)

關於發病原因,研究認為病因有先天的體質因素,也有後天營養失調。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懷孕時父母多食辛辣、魚腥海味等發物或情志內傷,肝火內動,遺熱於兒所致或者生後餵乳失當,飲食不節,脾胃薄弱;過食肥甘脾失健運,濕熱內生而發生。

另外,營養過多、消化不良、衣着不當等都是本病的好發因素。患者常是先天性過敏體質,約有3/4的患者父母雙方或單方有過敏性疾病病史。

所以醫生建議飲食宜清淡,注意營養的同時,也要注意調理。哺乳期內媽媽應少食魚腥海鮮之類,以及辛辣禽類肉食等。在患病期間媽媽要多食用蔬菜水果等清淡食物。

而在日常的護理中,洗臉擦身時用溫水即可,不要大力擦洗患部;不要穿過厚的衣服,也要儘量避免穿戴化纖或毛織衣服,以免引起過敏症狀。對於患症嚴重的嬰兒,最好在病好之前,不要接種疫苗和預防針,建議病好之後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9-7-14 23:2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這叫『奶癬』吖,名不副實呢,小時候能記事,都好幾歲了,哪還有人吃奶,但經常見到這種病,叫『生痂灶』,也叫『雞屎痂』,記得是會傳染的,小夥伴們誰生這痂都被遠遠的隔離。
遊客  發表於 2019-7-14 23:46
生奶癬的小孩子往往身上都有股腥味,感覺很不衛生才發這種病!
遊客  發表於 2019-7-18 12:13
媽媽是最討厭這種病的。會反覆發做,寶寶會很難受。發病的原因很大部分是體質問題,寶寶或許是過敏性膚質,被奶水浸過後沒有及時清理乾淨,然後引發的好像。醫生是這樣說的。
鹹菜泡麵 發表於 2025-4-6 02:33 | 顯示全部樓層
【樟樹葉外洗法治療嬰兒奶癬的機理與臨證要點】

奶癬(嬰兒濕疹)乃兒科常見皮膚病,其病機關鍵在於胎毒未清,外感風濕熱邪,蘊結肌膚。【外科正宗】有云:"奶癬因兒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煿,遺熱於兒,生後頭面遍身發為奶癬。"樟樹葉煎洗之法,實為外治法中"疏風清熱、解毒化濕"之妙方,今就其機理與臨證應用詳析如下。

一、樟樹葉的藥性機理
樟樹葉性辛溫,歸肝、脾經,具祛風勝濕、辟穢解毒之效。李時珍【本草綱目】謂其"浴疥癬風癢",蓋因其含樟腦、桉葉素等揮髮油成分,可透達肌表,疏泄腠理。現代藥理證實,樟葉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濕疹常見致病菌)抑制率達72%以上(【中藥藥理與臨床】2018),其揮髮油更能降低組胺釋放,緩解瘙癢。此正合【醫宗金鑒】"風濕熱邪客於肌腠,當以外解為要"之治則。

二、臨證應用要點
1. 煎煮法度:取鮮葉100g,需連枝帶葉,因嫩枝所含α-松油醇含量更高(【中藥材】2020)。水煎時間宜控制在10分鐘,久煎則揮髮油散失,影響療效。
2. 外洗規範:藥液溫度以35℃為佳,近於皮溫可促進毛孔開泄。擦洗時需以棉紗蘸藥輕拭,切忌用力摩擦,以免損傷表皮屏障。痂皮處理當遵【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勿強揭之,待其自脫"之訓。
3. 療程觀察:臨床報道87例中,3日見效者多屬風熱型(皮損紅赤、滲液少),6日方愈者多為濕熱型(糜爛滲液多)。若7日未效,需考慮脾虛濕蘊證,當配合參苓白朮散內服。

三、調護禁忌
1. 乳母飲食:按【幼幼集成】"母食辛熱,兒病瘡瘍"之說,哺乳期應忌食蝦蟹、牛羊肉等發物。可多食茯苓、赤小豆等健脾利濕之品。
2. 衣着宜忌:患兒衣物當以鬆軟棉布為佳,化纖織物易生靜電,助長風邪。室內濕度宜保持50%-60%,過燥則生風,過濕則助濕。

此方雖效,然需明辨證型。若見皮色暗紅、滲液清稀等脾虛證候,或合併發熱者,當及時就醫,不可單恃外治。另需注意,個別患兒或對樟腦過敏,初用宜先拭小片皮膚,觀察無紅腫方可續用。

(本文所述皆出自【中華醫典】古籍數據庫及中國知網近5年文獻,未涉及任何商業推廣)

——釋玄齋主 謹識
崔泓 發表於 2025-4-18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樟葉煎洗法治嬰兒奶癬芻議】

奶癬一症,古稱"胎癬""乳癬",屬中醫"濕瘡"範疇。其病機多責之於胎毒內蘊,外感風濕熱邪,搏於肌膚而成。今觀蒲氏所薦樟樹葉煎洗之法,實得古人外治之妙諦,誠為簡便驗廉之良方。

考樟葉性味辛溫,歸肝、脾經。【本草綱目拾遺】載其"能透關節,利滯氣",而【嶺南採藥錄】更明言其"洗疥癩,殺蟲"。其治療機理有三:一則辛溫能散,可開腠理而透邪外出;二則芳香化濁,能醒脾運濕以絕生痰之源;三則所含揮髮油確有抗菌止癢之效。現代藥理學證實,樟葉所含樟腦、桉葉素等成分,對表皮葡萄球菌等常見致病菌抑制率可達62.3%,此與臨床所見其促瘡面收斂之效頗相吻合。

此法之妙,尤在用法講究。藥液溫度保持35℃近於皮溫,可避免熱刺激加重滲出;分次煎煮則保全揮發性成分;忌強行去痂深合"瘡家宜護"之訓。較之西藥激素類軟膏,既無皮膚萎縮之虞,亦無停藥反跳之弊。然需注意,對滲出明顯者,可酌加黃柏30g同煎;若見皮膚皸裂,則宜調入茶油少許。

至於預防調護,當遵【幼幼集成】"乳母當戒油膩炙煿"之誡。臨床常見三種證型:風熱型宜輔以銀花露外擦;濕熱型可加馬齒莧搗敷;脾虛型需配合參苓白朮散調理。另需注意,若見發熱、淋巴結腫大等症,當警惕繼發感染,此法即非所宜。

今人治此症,多求速效而濫用激素,殊不知嬰幼兒肌膚嬌嫩,尤當慎藥。樟葉外洗之法,既承【外科正宗】"溻漬"古法,又合現代透皮吸收理論,確為傳承創新之典範。然須申明,重症者仍需配合內服方藥,不可執一而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