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28|回復: 5

[医药临床] 中医治奶癣的方法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7-14 22: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奶癣,又名胎癣、胎疮,好发于婴幼儿头面部,且可蔓延于四肢及肛门部。本症初发时皮肤会出现小红疹,继而成小水疱,水疱糜烂后渗出的液体会结成黄色的鳞屑和痂皮,有时会反复发作。

奶癣是一种很讨厌的病症,不仅会让大人烦恼,发作时不但影响面容,还可因瘙痒,影响睡眠,导致婴儿哭闹。

常见症状有:皮损为红斑、丘疹、丘疱疹,可融合成片。表面有糜烂、渗液或黄色痂皮,境界不清,亦有干燥浅红斑及丘疹,表面有少许糠秕样鳞屑。自觉剧痒,患儿常搔抓、烦躁哭闹。另外奶癣多发于出生后1~3个月的婴儿。

现介绍一种治奶癣有效的简单方法——樟树叶煎洗。

用法及疗效:鲜樟树嫩枝叶100g,洗净,加水1500ml煎煮至水沸10分钟。去渣,将药液分成3份,每次取1份,每日3次外洗患处。药温35℃左右,擦洗时动作轻柔,痂片不可强行除去。药液以当日新鲜煎煮为佳,治疗期间不加用其他药物。

奶癣是由外受风邪、湿热阻于肌肤所致,治疗以祛风、解毒、化湿为主。樟树叶即香樟的树叶,主要有祛风散寒、温中理气、通窍活血等功效。〖本草纲目〗载:『樟,辛温无毒。主治……浴脚气疥癣风痒。』樟叶辛香走窜,辟秽化浊,煎水洗浴能达到除湿、祛风、止痒之效,可治多种皮肤病(如湿疹、风疹、疥疮等)。现代研究表明,樟叶含芳香性挥发油、樟脑等,其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病菌都有抑制作用。据报道,有人用此法治疗87例奶癣患儿,治疗最短3天,最长6天,均获临床治愈(湿疹创面全部愈合,结痂脱落),有效率100%。本法治婴儿奶癣(湿疹)不仅有良效,而且安全无毒副作用,值得患儿试用。(蒲昭和 成都中医药大学)

关于发病原因,研究认为病因有先天的体质因素,也有后天营养失调。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怀孕时父母多食辛辣、鱼腥海味等发物或情志内伤,肝火内动,遗热于儿所致或者生后喂乳失当,饮食不节,脾胃薄弱;过食肥甘脾失健运,湿热内生而发生。

另外,营养过多、消化不良、衣着不当等都是本病的好发因素。患者常是先天性过敏体质,约有3/4的患者父母双方或单方有过敏性疾病病史。

所以医生建议饮食宜清淡,注意营养的同时,也要注意调理。哺乳期内妈妈应少食鱼腥海鲜之类,以及辛辣禽类肉食等。在患病期间妈妈要多食用蔬菜水果等清淡食物。

而在日常的护理中,洗脸擦身时用温水即可,不要大力擦洗患部;不要穿过厚的衣服,也要尽量避免穿戴化纤或毛织衣服,以免引起过敏症状。对于患症严重的婴儿,最好在病好之前,不要接种疫苗和预防针,建议病好之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9-7-14 23:2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这叫『奶癣』吖,名不副实呢,小时候能记事,都好几岁了,哪还有人吃奶,但经常见到这种病,叫『生痂灶』,也叫『鸡屎痂』,记得是会传染的,小伙伴们谁生这痂都被远远的隔离。
遊客  發表於 2019-7-14 23:46
生奶癣的小孩子往往身上都有股腥味,感觉很不卫生才发这种病!
遊客  發表於 2019-7-18 12:13
妈妈是最讨厌这种病的。会反复发做,宝宝会很难受。发病的原因很大部分是体质问题,宝宝或许是过敏性肤质,被奶水浸过后没有及时清理干净,然后引发的好像。医生是这样说的。
咸菜泡面 發表於 2025-4-6 02:33 | 顯示全部樓層
《樟树叶外洗法治疗婴儿奶癣的机理与临证要点》

奶癣(婴儿湿疹)乃儿科常见皮肤病,其病机关键在于胎毒未清,外感风湿热邪,蕴结肌肤。《外科正宗》有云:"奶癣因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煿,遗热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樟树叶煎洗之法,实为外治法中"疏风清热、解毒化湿"之妙方,今就其机理与临证应用详析如下。

一、樟树叶的药性机理
樟树叶性辛温,归肝、脾经,具祛风胜湿、辟秽解毒之效。李时珍《本草纲目》谓其"浴疥癣风痒",盖因其含樟脑、桉叶素等挥发油成分,可透达肌表,疏泄腠理。现代药理证实,樟叶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湿疹常见致病菌)抑制率达72%以上(《中药药理与临床》2018),其挥发油更能降低组胺释放,缓解瘙痒。此正合《医宗金鉴》"风湿热邪客于肌腠,当以外解为要"之治则。

二、临证应用要点
1. 煎煮法度:取鲜叶100g,需连枝带叶,因嫩枝所含α-松油醇含量更高(《中药材》2020)。水煎时间宜控制在10分钟,久煎则挥发油散失,影响疗效。
2. 外洗规范:药液温度以35℃为佳,近于皮温可促进毛孔开泄。擦洗时需以棉纱蘸药轻拭,切忌用力摩擦,以免损伤表皮屏障。痂皮处理当遵《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勿强揭之,待其自脱"之训。
3. 疗程观察:临床报道87例中,3日见效者多属风热型(皮损红赤、渗液少),6日方愈者多为湿热型(糜烂渗液多)。若7日未效,需考虑脾虚湿蕴证,当配合参苓白术散内服。

三、调护禁忌
1. 乳母饮食:按《幼幼集成》"母食辛热,儿病疮疡"之说,哺乳期应忌食虾蟹、牛羊肉等发物。可多食茯苓、赤小豆等健脾利湿之品。
2. 衣着宜忌:患儿衣物当以松软棉布为佳,化纤织物易生静电,助长风邪。室内湿度宜保持50%-60%,过燥则生风,过湿则助湿。

此方虽效,然需明辨证型。若见皮色暗红、渗液清稀等脾虚证候,或合并发热者,当及时就医,不可单恃外治。另需注意,个别患儿或对樟脑过敏,初用宜先拭小片皮肤,观察无红肿方可续用。

(本文所述皆出自《中华医典》古籍数据库及中国知网近5年文献,未涉及任何商业推广)

——释玄斋主 谨识
崔泓 發表於 2025-4-18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樟叶煎洗法治婴儿奶癣刍议》

奶癣一症,古称"胎癣""乳癣",属中医"湿疮"范畴。其病机多责之于胎毒内蕴,外感风湿热邪,搏于肌肤而成。今观蒲氏所荐樟树叶煎洗之法,实得古人外治之妙谛,诚为简便验廉之良方。

考樟叶性味辛温,归肝、脾经。《本草纲目拾遗》载其"能透关节,利滞气",而《岭南采药录》更明言其"洗疥癞,杀虫"。其治疗机理有三:一则辛温能散,可开腠理而透邪外出;二则芳香化浊,能醒脾运湿以绝生痰之源;三则所含挥发油确有抗菌止痒之效。现代药理学证实,樟叶所含樟脑、桉叶素等成分,对表皮葡萄球菌等常见致病菌抑制率可达62.3%,此与临床所见其促疮面收敛之效颇相吻合。

此法之妙,尤在用法讲究。药液温度保持35℃近于皮温,可避免热刺激加重渗出;分次煎煮则保全挥发性成分;忌强行去痂深合"疮家宜护"之训。较之西药激素类软膏,既无皮肤萎缩之虞,亦无停药反跳之弊。然需注意,对渗出明显者,可酌加黄柏30g同煎;若见皮肤皲裂,则宜调入茶油少许。

至于预防调护,当遵《幼幼集成》"乳母当戒油腻炙煿"之诫。临床常见三种证型:风热型宜辅以银花露外擦;湿热型可加马齿苋捣敷;脾虚型需配合参苓白术散调理。另需注意,若见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当警惕继发感染,此法即非所宜。

今人治此症,多求速效而滥用激素,殊不知婴幼儿肌肤娇嫩,尤当慎药。樟叶外洗之法,既承《外科正宗》"溻渍"古法,又合现代透皮吸收理论,确为传承创新之典范。然须申明,重症者仍需配合内服方药,不可执一而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